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高中地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會產生什麽影響,為什麽?謝謝妳

高中地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會產生什麽影響,為什麽?謝謝妳

高度的機械化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改變農業經濟模式,增加糧食產量,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減少勞動力投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糧食商品率,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以下是參考資料:

我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把發展現代農業機械作為加強農業物資、技術和裝備條件建設的重要內容,全省農業機械化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為促進全省糧食穩產、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壹是農業機械化對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引領和帶動作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最根本的是實現農業技術壹體化、勞動過程機械化和生產管理信息化。農業機械化是利用農業機械設備進行農業生產的具體過程,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方式和重要標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以農業生產機械化為基礎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省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0年,全省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比2005年提高近17個百分點,進入農業機械化發展高級階段。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87%,提高了20個百分點,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其中玉米機收取得歷史性突破,玉米機收率達到71.5%,在國內率先實現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達到56%,畜牧業、水產、林果、農產品機械化也取得重要進展。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引發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了三次“解放”,即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了大多數人靠土地吃飯的局面;把農業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了以人力和畜力為基礎的落後低效的生產方式;把農民從高強度勞動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機械化已經在農業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

二是農業機械化對促進糧食穩產起到了支撐和載體作用。實踐證明,現代科學技術的每壹步進步,它在農業中的擴散和應用,都帶來了農業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是科學技術的物化。機械化生產突破了人類和動物無法承受的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的限制,實現了人類無法滿足的現代農業技術要求。它已成為引領農業系統深刻變革、促進農業技術集成應用的主要載體。“十壹五”期間,通過機械化作業,全省小麥、玉米收獲時間分別縮短7天、約10天,保證了小麥的及時收獲和糧食的回籠,損失率降低5%以上。機械化玉米適時晚收和小麥適時晚播技術的推廣應用,每畝可增產糧食10%左右;通過機械化稭稈還田、深松、免耕播種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增加了約10%。據專家測算,農業機械化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達20%。我省糧食實現“八連增”,總產量再創新高。尤其是去年,在比1996減少1720萬畝糧田的情況下,達到867.2億斤,創下了1996的糧食最高產量紀錄。創造了山東歷史最高紀錄。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機械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現代農業的發展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應用離不開農業機械。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已成為大規模應用先進農業科技,實現現代化精準作業的主要途徑。

三、農業機械化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起到了替代和推動作用。農業機械不僅是先進的生產工具,也是農民致富的手段。發展農業機械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密切相關。通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第壹,可以大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直接創造財富。中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壹個重要原因是成本太高。機械化作業不僅可以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還可以節省種子、水源、肥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節本增效。二是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想成為富裕的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高效完成了農業生產,顯著替代了農村勞動力,為我省每年向非農產業轉移1萬以上勞動力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是由於聯合收割機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在“三夏”農忙季節,農民工沒有出現返鄉潮,做到了“人不歸,田不瘠,糧入糧倉”。“十壹五”期間,隨著765438+萬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全省糧食生產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農業機械化功不可沒。第三,可以吸引農民從事農機服務業,實現農業內部再就業。2010年,全省農機從業人員達675萬人,農忙時節季節性吸納農村勞動力800萬人。農機服務總產值420億元,增加值280億元。農業機械化在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貢獻率保持在7%以上,為全省農民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是農業機械化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必然需要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培養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對我國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和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歷史數據的分析表明,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指數顯著正相關,農業機械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指數將提高0.24。據調查,活躍在我省農村的百萬農機化工作者,大多是文化素質相對較高、身體素質較好的中青年農民。其中,農機化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負責人懂農藝技術、會操作機械、善於管理,是新型農民的代表。可以說,未來農業生產將主要是以農業機械化為代表的新型職業農民。隨著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和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將有更多的農業機械操作、維修和管理專家,更多的種植大戶和農民,更多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幹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

五、農業機械化在推動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發揮了骨幹和拉動作用。“十壹五”期間,全省各級共安排農機購置和操作補貼資金29億多元,促進了全省農機總動力年均增加480萬千瓦,農機總值年均增加34億元,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年均提高近3.5個百分點。農機購置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的累計實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投資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內在潛力。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直接帶動農民購機投入60多億元,有效拉動了農村消費需求,促進了農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嚴重的金融危機下,全省農機工業逆勢蓬勃發展,總產值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長。2010年,全省農機工業總產值突破120億元,比2005年翻了壹番多,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壹。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的杠桿作用,帶動了農機工業的全面發展,不僅使農機生產企業在全省裝備制造業中壹枝獨秀,還帶動了鋼鐵、橡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全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