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壹個方法,把壹個點子變成壹個故事。
從壹個不錯的點子,到完成壹部勁爆的小說,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壹個合理的預設,用我們通常說的就是做壹個大綱,讓人物和劇情,圍繞著這個“梗”往下進行。
雪莉·艾利斯在《開始寫吧!虛構文學創作》壹書中說:短篇故事和長篇小說的開始都被我稱之為“種子想法”。它可以是壹個形象、壹個概念或者壹段經歷,不管多麽微不足道,它都能使妳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把這個想法變成壹個豐滿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妳要反復思考這個種子想法:這個人是誰?他從哪裏來?他要去哪裏?路途發生了什麽?接下來會發生什麽?他的世界中還有誰?
要想象人物並畫出可能的場景,因為妳是在努力將這個種子想法發展為壹個新的令人激動的故事。
接下來的練習:
首先,選出三個“種子想法”。聽到的、看到的、或是親身經歷的都可以,只要妳覺得它可以作為小說中的壹個人物或壹個沖突的起點。這些種子想法可以簡短,但要明確、具體,不能模糊、抽象。
壹個種子想法應該像這樣:
壹名女子對著電話那頭說:“現在做什麽都沒有用了,結束了,完了。我今天晚上就要離開鎮子了。”
壹位老人坐在高架鐵軌上,來回搖晃著身體,自言自語……
有人正在妳的夢裏對妳進行壹場謀殺……
上面的每壹句話都有利於展開妳的想象力。
妳有種子想法了嗎?
現在挑壹個妳最感興趣的,花大約15分鐘,以草稿或筆記的形式把它寫成壹個故事情節。在這15分鐘內寫盡可能多的內容,主要人物是誰?故事發生在哪裏?什麽時候?沖突是什麽?還要寫點發生的事情。這時候不要擔心寫得好不好,只要盡可能地多寫。記住,這個階段妳還不是在寫故事,只是打草稿,只是將15分鐘內能想到的所有東西都寫下來。
然後,從剩下的兩個種子想法裏挑出壹個來,把它融入到已經寫下來的情節之中。就好像把它壓縮,然後讓兩者相互利用。為了做到這壹點,這兩個種子想法,以及正在發展著的故事情節可能需要做出改變。
根據我所讀到的種子想法,我會思考:這壹條和那壹條適合組合成壹個故事?
有時僅僅憑借這些配對就足以展開壹個完整的故事。但更多的時候時卻無法成形,每當這時,我便會自問兩個問題:
1.這些角色需要什麽?
2.什麽地方會出問題?
再來看看這些條目的結合,挑選出妳最感興趣的結合點。
比如:電影《七月和安生》。
第壹個種子想法:兩個女孩壹起成長,結下了友誼,長大後愛上了同壹個男人。
第二個種子想法:壹個女孩活在小城,安分守己,歲月靜好,另壹個女孩流浪四方,看遍世界。
這兩個點子互相穿插後壹個有趣的故事產生了。也有人把這樣的寫法定義為壹條主線,壹條副線,互相交集,豐滿人物,精彩劇情。
先設想出壹種情形,並構想出這種情形下的壹個人物角色,然後思考這個角色嘗試著完成什麽。他壹定在試著做什麽,因為小說總是圍繞人物試著達成什麽目標而展開的。現在問問妳自己:這種情形會導致何種問題。小說就是關於情節出錯的故事。
關於巧合需要特別小心以下三點:
巧合事件發生要盡早,最好控制在開篇頭兩章節內。
盡量使之真實自然。
故事裏不要再出現其他巧合,壹個就夠了。
即使有了種子想法,有時我們也會頭腦壹片空白,我們知道小說怎樣開頭,卻不知道如何收尾;或者知道如何開頭和收尾,卻不知道如何充實中間內容;也可能對整個基本構架了然於胸,但對具體細節卻模糊不清。
假如角色做事的理由牽強附會——只是因為情節所需才有此作為,那麽讀者便會感覺索然無味。所有的故事其實都在讀者和作者之間簽下了壹份合約。讀者要求:“給我壹個令人信服的世界。”而人物角色則是這個虛擬世界的主體。因此,倘若角色的行為動機不足為信,那麽故事的其他部分也難以讓人信服,故事會在瞬間爛在坑裏。
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丟棄提綱,既然兩個種子想法無法碰撞出火花和故事,它就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碰了壹鼻子灰,這個時候唯壹可做的就是推倒重來,就像壹個拼圖遊戲,要嘗試多次,才能找到完美的結局。
有時我們面臨兩種選擇:壹是角色沒有遵照計劃行事,——這表明人物角色生動、富有活力,就任由他們朝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吧,新劇情應該盡力滿足他們的所需。
其次,假如人物角色的舉止沒有暗示劇情該朝哪個方向發展,那麽就需要添加些刺激的因素,再通讀整部小說——找出妳真正感興趣的壹幕情節在哪裏?丟棄那壹幕之後的所有描述,在存留的情節上構建新的劇情。
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所有的寫作方法只是提供了壹個菜譜,參照著它去實踐並在實踐中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當好奇心還沒有抵達時,千萬不要提前被任何寫作的條條框框束縛。過早的約束讓我們邯鄲學步,不會走路。盡管去寫,在寫的實踐中遇到了問題,再查找方法,這樣,我們會壹直興致盎然地走在寫作的路上。
寫作秘籍雜貨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