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回族喪禮有哪些細節?

回族喪禮有哪些細節?

回族的葬禮,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在回族聚居區還是在漢族聚居區,壹般都有以下特點:

第壹,實行土葬,避免火葬。回族進行土葬。傳說根據伊斯蘭教,真主從上創造了人類的始祖阿丹,死後又回到了人間。有句話叫“被埋了才安全”。回族有句話:“天下之地,葬於世。”這充分說明彜族人是葬在地下的,死在哪裏就埋在哪裏。

土葬是少數民族和部分漢族常見的埋葬方式,有幾種類型。回族的埋葬方式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除外)有著本質的區別。回族無棺葬歷史悠久,至今仍保持著。清朝鹹豐年間的回族宗教學者蘭錫鎖說“天為方正”;“穆斯林的葬禮,不需要棺材,壹死了之。因為幹凈。”根據陳江巖溝丁家譜和紀律性觀念的舊聞,回民的喪禮是“不得以木為喪”。現在回民死後仍然不用棺材,只用木板或水船放置屍體,下葬後再將木板或木箱子收回。

回族避火葬的習俗至今未變。為什麽回族避免火葬?據了解,回族有這樣壹個傳說,火刑柱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才有這種力量,普通人無法使用。也有人說,火刑柱是罪人死後受懲罰的地方。另外,據說伊斯蘭教不需要燒死人。回族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死後忌火葬的習俗。

第二,提倡快葬。按照伊斯蘭教“三日葬”的規定,回民壹般早上死,下午葬,晚上死,第二天早上葬,最多不能超過三天。有些是特殊情況下第四天埋的。清初著名的回族宗教學者劉智在《阿拉伯禮記》中說:“妳若遵循聖教,第二天就會被埋葬。蓋說,屍體埋在地下,不得久停。”《石鼎全州回民族譜》反映了明嘉靖年間丁家的喪葬習俗,稱全州回民多年來壹直有“三日以下葬”的習俗。忌長殮房,腐爛發臭,以保持衛生。

第三,節儉。回族受伊斯蘭教“葬須節儉”的影響,在處理喪事上,提倡薄葬、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回族有句話:“生前養孝,不如死後鋪金蓋銀。”所以,現在回民辦喪事。第壹,他們不需要棺材,只需要三尺六尺的白布。回族的這種節儉習俗不僅現在如此,過去也比較註重。比如全州回民寫的《石鼎族譜》中,死去的回民“不穿重衣”,明確了回民死後不穿各種衣服。二是沒有精神立場,沒有繁文縟節;葬禮儀式簡單安靜,不用雇鼓手吹打,也不講究什麽排場。不用埋祭祀物品,也不用紙車、馬、少男少女等。葬禮期間,禁止擺放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儀式。

第四,人人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地位較高。有壹定影響力和威望的伊瑪目、學者,或者普通教民、喪偶、無人照管的人;沒有貧富之分,無論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牙牙學語的孩子,大小之差都是平等的。在阿四的指引下,他們用水清洗,蓋上白布,舉行葬禮儀式,最後將屍體擡到墓地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場地。無論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還是與漢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圍墳,絕不允許其他民族的人葬在裏面,也不允許他們葬在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裏。在回族聚居的地區,有些地方為了鄰裏方便,會分成幾個墓地。回族人不相信風水。只要幹燥穩定,就可以作為墓地。所有回民可以葬在壹起,各占壹個坑,反對多占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