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用品: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生活用品太多了,不可能壹壹描述。現在只說從古代到現代差別較大的幾個主要的。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上朝前要脫下座位。座位長短不壹。長座椅可以坐幾個人,短座椅只能坐壹個人。和顏是同義詞。有區別地說,燕比長,而且是鋪在地上的。宴會上增加了座位供人們坐。後來,宴這個詞被用來表示宴會的陳列。陳子昂春夜送別友人:“金尊vs七言。”到了現代,“宴”成了壹個詞,作為酒的代名詞。
古代的床有雙重功能,既可以當被褥,也可以當坐具。《詩經》中的“蕭雅四幹”是睡覺用的床,作為被褥;《孟子章句上》“舜在琴上”[1],即作為座次。
古人坐著時,膝蓋跪在席子或床上,臀部坐在腳跟上[2]。壹些是長方形的,不高,類似於今天北方的嵇康。《孟子·醜孫論》說孟子“隱居”。《莊子·萬物之論》說“郭子坐而不動”,機會就那麽幾個。幾根棍子通常是老人用來倚靠的,所以在古代,幾根棍子經常被用作支持和尊敬老人的工具。
在古代,用來餵食物的托盤叫做食盒,呈長方形,圓形。前者有四只腳,後者有三只腳,可以放在地上。這是壹個食品箱。洪亮的妻子,後漢的梁弘傳說,她“以梅綺為榜樣”。另外還有書,長方形,兩頭寬腳,向內彎曲,不是很高。後人把坐的方式改成了今天的樣子,於是有了更高的桌椅。
先秦就有蠟燭,但古代的蠟燭並不是後世所指的蠟燭。《說文》曰:“燭為朝廷大燭。”蠟燭和庭院是壹回事,都是火把。分解壹下,拿在手裏叫蠟燭,大蠟燭立在地上叫法庭。據說大燭是蘆薪做的,小燭是麻蒸做的[3]。
照明用的馬鐙(燈)戰國時期就有,當時的馬鐙與後世的燈不同。因其形狀與盛食物的容器相似,故稱馬鐙[4]古代用藥膏點燃馬鐙,馬鐙是動物的脂肪。《楚辭·招魂》說:“藍膏為燭,漢鐙稍錯。”【5】照明用植物油是後來的事情。
在古代,雷是壹種耕作工具。《說文》曰:“雷,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天然曲木制作,後來才知道“搓木為雷”。雷和戟本來是兩種農具。上端呈鉤狀,下端分叉;鐵鍬的下端是壹個圓頭的平板,後來嵌上了青銅或鐵片,就成了犁的前身。古人常以雷為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說:“弟子陳祥,與其弟辛,取雷而為宋之滕。”[6]古代註釋者往往認為類是壹種農具的兩個不同部分的名稱,類是類上端的曲木,類下端的圓木或金屬刃,可見類的混淆由來已久。後來,雷蕾被用作壹般農具的同義詞。
是壹種短鐮刀,而是壹種鏟狀農具,用於除草和挖掘。在古代,貨幣曾經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的貨幣模仿貨幣的形狀,被稱為錢或布(布和布同古音)。
古代有鼎、衛(l √)、(y √ m √ n)等炊具。有陶器和青銅器。
鼎是用來盛肉的,在煮肉的時候。它壹般是圓的,有三條腿[7],長方形,有四條腿。那是方鼎。鼎的左右兩邊有耳,可以戴玄,玄是舉鼎的粗棍[8]。火可以燒到鼎下。有些種類的肉在幾個鼎裏煮熟,煮熟後再餵入鼎內,所以有“食在鼎中”之說。鐘鳴·石鼎是貴族奢侈生活的壹個方面。王波《王騰亭序》說:“顏路在地上,鐘鳴是美食之鄉。”【9】古人用匕首將肉從鼎中取出,放在桌上,用刀切開。所以古書往往是刀與刀並用。畢是長柄勺,是壹個長方形的小盤子,兩端有足夠的支撐,壹般是木制的,銅很少。
青銅墓的發掘很晚。這是因為我曾經和木頭壹起工作。木頭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腐爛,當然也保存不了。所以直到清末,學者們還在根據文字學的理論推測“瓦”的具體形狀。
現在這個問題隨著銅瓦的發掘已經徹底解決了,但古代學者用文字學理論推測銅瓦具體形制的文章卻永遠魅力無窮。
在古代,它是用來烹飪和蒸的。它像壹個三腳架,有三個短的空心腳,下面升火做飯。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就像文火,裏面有水,蒸汽靠開水上升到上層。上層看起來像甑(底部有孔的蒸籠),裏面有米粒之類的東西。上下兩層之間有壹個多孔的水平隔斷(箅子),方便蒸汽透過,防止米粒漏到下層。
在古籍中,大鍋和大鍋經常同時使用。《孟子·滕文公上》:“徐子用鐵犁了嗎?”[10]《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得報,引兵渡河,皆沈,壺破。”水壺壹起用。水壺像鍋,用途相當於下層;甑就像壹個底部有細孔的盆,相當於水壺上的上層。大鍋之間也有爐排。
古人上菜不用(碗)。《說文》雖有文字,卻是“小壇子”(水器皿)。傳世的古董其實就是壹個旁邊有把手的小罐子,用來舀水[11]。古時候的飯碗(guǐ)壹般都是圓腹圓足(足在腹底,形成壹個圓),兩邊有耳,用青銅或陶器制作,也有木制或竹制的。還有壹種(fǔ),是長方形的,用途和蘆葦壹樣。在古籍中,經常會出現竹與竹的組合。古代的食物容器裏也有豆子,就像今天的高腳盤子,有些還有蓋子。豆子本來是用來裝小米的,後來逐漸變成了肉醬和肉羹。古稱木豆為豆,竹豆為稗草,瓦豆為鄧()。《詩經》生民:“於宇都。”銅豆還有其他叫法,這裏就不用細說了。
筷子在古代被稱為筷子,但在先秦時期,筷子壹般不用於吃飯。《禮記·曲禮》上:“不摑飯。”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飯弄亂了再吃。可見當時是人工將大米送到入口的。但是筷子是在特定情況下使用的。《禮記·曲禮上》:“湯者,有菜之用也。”孔叔:“要跨菜。”它是壹種筷子。筷子直到大約漢朝才被廣泛使用。漢代《張良傳》曰:“借前簡養之。”古代盛酒的容器有尊、符、壺。《詩經》中的“周南卷耳”,“姨媽喝他的金”,“姨媽喝他的肚子”,都是盛酒的容器。萬也是壹種飲酒的器皿,所以《詩經·七月》說:“叫他錢,就長生不老。”[12]壺除了用來裝酒,還用來裝水。古人用桶來舀酒和水。舀的叫舀,舀完再倒進喝的人嘴裏叫灌。所以詩經《瀟雅大東》說:“不能舀酒漿。”《詩經》說:“註意這壹點。”尊不僅是酒器的專有名稱,也常用作禮器的通稱。古代器物都叫“寶尊儀”或“寶尊”。值得壹提的是,用作通稱時,尊還有兩種不同的用法:第壹種是“尊有通稱”,即壹切禮器都可以稱為“尊”。另壹種是“小俗名的尊稱”,即鍋、30等的統稱。
這些都要註意,不然有時候妳會覺得書上的內容看不懂。
爵是古代飲酒器皿的總稱。但作為專名,爵是用來溫酒的。它有三只腳,可以在下面點火。古代常用的飲酒器皿是酒瓶(gū)和酒瓶(Zhi ū),比較輕小,所以古人說“陽”。戰國以後出現了橢圓形的杯(),兩邊有彎曲的耳朵,後來稱為耳杯,也叫羽[13]。杯子可以用來喝水或盛湯。《史記·項羽本紀》曰:“吾將烹之,幸有壹片。”杯的材質有玉、銀、銅、漆,漢代非常流行。
古籍中(dish)和(yí)都是常用的,都是壹起用的抽水馬桶。像勺子壹樣,它有壹個手柄,壹個腳和壹個蓋子。《左傳公二十三年》中記載,懷伯是晉代之子,當時“用水洗澡,洗了手”。古代有用水洗顏的儀式。用水洗手時要接住下面的水,所以《說文》說這是“承”。在古代,它也用於飲食。《左傳》二十三年的《Xi公》中提到“那是菜餵”,歷史漫畫列傳中也提到“杯盤狼藉”,但不是近代所謂的菜。現代的盤子是在瓷器發展起來之後才出現的。
上面提到的食具大多是貴族享用的,平民使用的是碗、壺、壇等陶器器具。
從宋代開始,人們就認為有兩種。
壹個是面積大,幾乎是長方形,深度淺,沒有蓋子就夠了。澆出來的水流很窄,但能堅持很久。另壹個,面積稍小,深度較深,壹般不足,但有壹個牛形狀的蓋子。流出的水很猛,持續時間很短。
到了民國時期,很多學者都提出後壹種不是壹種物,而是壹種物,並說它是沒有蓋的日用器皿,而物是有蓋的禮器。
古代禮器的名稱多由宋代的人決定。但是,有兩種情況。
如鐘、鼎、鼎、鼎、鼎、鼎、鼎、鼎、尊、壺、碟等。,都是帶有自己名字的古代器皿,以宋人命名的屬於第壹種情況。如爵、圭、圭、角等。,古器銘文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宋人的名字是根據大小差異來定的,屬於第二種情況。
19世紀以來,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大量地下文物出土,為我們了解三代禮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人們驚奇地發現,那些沒有機會看到這些資料的宋人所給出的名字,至今還很難說,可見當時的學術水平普遍較高。
另外:古代的冠袍鞋帽: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推薦參考:/article/2009-4-28/1406-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