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稱石婷,南宋時稱鎮北的小山為石婷山,山下村落以山命名。
宋代在石婷南麓建窯燒陶瓶,原名堯山,故石婷村改名為瓶窯。
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湖州人秀才朱國楨曾在《重建瓶窯鎮吉寺記》中說:“瓶窯簡樸節儉,多以農桑外謀生,故城與陶穴相望如壹排。”大約就在這個時候,瓶窯由村升級為鎮。
瓶窯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鎮北的馬頭關,是浙西北三關之壹,是浙西北通往杭州的通道。俗稱鐵嶺關,因關前鋪滿鐵嶺以擊退敵兵而得名。越過松關關,南北兩路進杭州,北路經過瓶窯。
過了平遙橋,向西走幾步到李堯街,就是平遙老街。這裏的每壹個細節都在講述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
李堯街(平遙老街)
李堯街上有許多老店已經關門歇業。積滿灰塵的門,斑駁的窗,這裏那裏缺了壹角的屋檐,屋頂縱橫交錯的電線都在上面,時間仿佛凝固了。
瓶窯供銷社,破舊的房屋,
早已“退休”的平遙電影院和圖書館
然而,壹些商店仍然在堅持。老壹輩人,用真誠和品質,支撐著這些曾經輝煌的店鋪,在新的時代裏頑強的站立。
走在其中,有壹種“避世”的感覺。
如果妳穿著母親年輕時穿過的裙子,走在老街上,妳會覺得自己已經穿越到了憑票購物的時代。
瓶窯本來是三件套。
壹座山,壹條小溪,壹條街道
30年前的瓶窯只有0.8平方公裏,主要集中在電影院前的田地裏。當時是瓶窯最繁華的地區。
因為毗鄰苕溪,平遙的水運非常發達,周邊9個鄉鎮的村民都帶著貨來趕集。看電影將是壹件美好的事情。"
當時老街上最宏偉的建築是平遙電影院。“電影院建於20世紀70年代。那時候還沒有預售這壹說。壹張票8美分,妳可以邊走邊買。
平遙電影院
老街的重量,足以承載這座城市每個人的童年記憶。
如果妳是路人,只要對平遙人說“老街”兩個字,大家都會幫妳指路。"在苕溪北岸,從西鹹大塘過平遙橋就到了."
現存的平遙老街不僅僅是壹條街,而是老城的代名詞。
坐落在苕溪邊的平遙古鎮,應該是白墻白瓦,雕花門窗,飛檐翹角,在年輪的滾動下也有點破舊。
18帶著神秘面紗的井
到了平遙老街,不得不說壹件奇怪的事,就是18巷子,巷子裏的18井。
這18井都在路中間,直到現在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取水場所。老街為什麽要布局成18巷18井?老街上的居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知道這個井和這條巷子在很多年前就存在了。
“據傳說,瓶窯這個地方風水極好。老街後面有兩座豬形的小山,對接,卻如鏡。朱元璋定都南京時,命令謀士劉伯溫破壞各處風水的優點,以防止傑出人士造英雄,動搖他們的地位。這時劉伯溫發現這兩座山,就在山邊挖了18口井,分布在兩座豬山的肚子上,才離開。”
現在,最容易找到且地勢最低的是位於井口巷的井。巷子足夠兩個人撐著傘並肩走進去。往上走10米,可以看到路中間躺著壹口井。
井口被多年的雨水弄得斑駁不堪。往井裏看,井水深不見底,卻莫名其妙的清澈。井的內部是四邊形的,水草和苔蘚爭奪生命力占據了向陽的縫隙。
從井邊望去,村民的房子沿著山坡密密麻麻地排列著。
如果妳有興趣探索這個傳說,或者把這18井都逛壹逛,可以先關註壹下這18巷子的名字。
李堯街自西向東包括再興巷、李佳巷、玉石巷、祠堂巷、井頭巷、人才巷、花甲巷、小學巷、商會巷、八方巷、唐家巷、方嘉巷、吳佳巷、外窯巷、盛典巷,以及位於西溪街的蔣家巷、碗店巷、十字路口巷。
舊城改造
因為平遙老集鎮的建築多建於七八十年代。衛生、運輸和消防設備。
這些城市功能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發達的水系和低窪的地形導致老城區每次暴雨都會發生洪水,所以今天的瓶窯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最近去瓶窯的人可能會遇到各種不便。很多房屋被納入拆遷重建範圍,道路泥濘,塵土飛揚。
據說在李堯的改造規劃中,瓶窯鎮並沒有統壹所有的房屋,而是按照原有的建築進行剪裁,在保留部分時代元素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加固;
重建壹些即將消失的老店鋪,註入新鮮血液,讓手藝得以傳承,店鋪得以生存;把壹些分散的玉雕加工廠聚集在壹起,鼓勵升級改造,形成產業帶
希望經過壹番改造,瓶窯能回到那個時代的輝煌,街上的老人能重拾青春的美好回憶,讓更多像我們壹樣的遊客發現老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