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窮成這樣,自然是沒辦法在物質上富養孩子……但我還是特別感謝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壹言壹行,教給了我三件事。這是他們給我的最珍貴的三件禮物。”
1
思考是對自己的尊重。
我家是那種典型的單職工家庭,在農村叫作“半邊戶”。爸爸是個小學老師,後來做了校長,媽媽在家忙活。他經常周壹到周五住學校,周末回到家挽起袖子就下田幹活。
按說這種家庭應該也不至於太窮,但不知道為什麽,我們家是很窮的,比很多父母都是農民的家庭還窮,尤其是在我小的時候。可能是爺爺去世太早,媽媽嫁過來時,家裏壹窮二白,以至於經常要去外婆家拿油拿米回來。
我幼時印象最深的壹件事,就是去外婆家總會提個空籃子,回來的時候籃子總是裝得滿滿的。讀小學時我還穿過打補丁的褲子,有次很饞小賣部的話梅,要三毛錢,我拼命攢啊攢,攢了壹堆分幣,興沖沖地跑進小賣部去壹數,還差兩分,老板娘可能見我可憐,說兩分錢就算了。
家裏窮成這樣,自然是沒辦法在物質上富養孩子了,實際上連精心養育都很難做到,畢竟有那麽多農活要忙。
但我還是特別感謝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壹言壹行,教給了我三件事。這是他們給我的最珍貴的三件禮物。
2
父母教給我的第壹件事是,人應該多讀書。
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會向子女灌輸這個道理,但他們通常只是說說,妳讓他們自己看書,他們多半寧願去打牌嘮嗑。
我媽媽是很愛看書的,什麽書都愛看,就連菜譜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現在她年紀大了,每晚睡覺前還是會看壹會書。小時候書籍匱乏,可家裏總能找的出幾本印刷品,比如什麽《小小說》《微型小說選刊》之類的期刊,還有些殘缺不全的三毛、瓊瑤小說。
媽媽記憶力特別好,看了書後會給我們講故事,她講故事的水平壹流,那叫壹個繪聲繪色啊。我還記得《連城訣》的故事最初就是她說給我聽的,聽到淩霜華被父親活埋那壹幕,我汗毛都豎了起來。
所以,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愛看書,看了後再註入自己的瞎編亂造,說給弟弟聽,他最喜歡聽的就是衛斯理系列,那時我們都想去探索宇宙。
爸爸沒那麽愛看書,但他會從微薄的工資裏,擠出錢來為我訂閱雜誌。我每年都會訂《少年文藝》,有時候還會訂《科幻世界》《兒童文學》,在精神匱乏的年代,是這些雜誌為我打開了了解世界的壹扇窗。
我還有個酷愛武俠小說的叔叔,總有本事從外面借到書。感謝叔叔,讓我這個小學生通讀了金庸、古龍和梁羽生。
長大後,關於閱讀,總是有人問我兩個問題。
現代人這麽忙,怎麽才能夠做到堅持閱讀?
能問這個說明打小就不愛看書。對於熱愛閱讀的人來說,讀書就像吃飯睡覺壹樣自然,妳再怎麽忙,總還是有時間吃飯睡覺吧?
在浩如煙海的書籍裏,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我的觀點是,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比為孩子開書目要重要得多,孩子愛讀什麽,就盡管讓他讀。大人同理。書看多了,妳自然知道什麽適合自己。
閱讀這個習慣,真的越早養成越好。做父母的人想要孩子愛讀書,只需率先拿起壹本書看就行了。
3
父母教給我的第二件事是,人應該不斷學習。
這個學習,不是指在學校裏埋頭苦讀,而是指壹個人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善於不斷成長的能力。
我媽就是這種學習能力特別強的人。舉個簡單的例子,她壹個湖南人,到了廣東後馬上摸清了當地各種食材的做法。她在飯店吃了次秋葵,立馬就買了種子回去。現在我家的菜園裏,秋葵長得郁郁蔥蔥,方圓數裏的人都沒見過這種蔬菜,紛紛過來參觀。
托我媽的福,我們家的飯桌上,時不時會冒出些新鮮的菜式,她在親友家吃到什麽好吃的菜,總是會問了做法回來炮制壹番。
汪曾祺說,壹個人的口味要寬壹點、雜壹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感謝我媽,培養了我兼容並包的“好胃口”。
我們家是村子裏為數不多的率先裝寬帶的壹撥人,爸媽很早就學會了用智能手機,我爸最喜歡發各種養生知識給我,我媽最近愛幹的事是在各個群裏發我的文章。我爸退休後,很想找回事業的第二春,正在謀劃著要和人去成都承包食堂。雖然我覺得他年紀大了,大可不必折騰,但對他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還是挺佩服的。
在他們的世界裏,好像從來都沒有什麽“這個很難,我學不會”的概念,他們碰到壹件事,只要覺得有意思,就會興致勃勃地去嘗試。這種精氣神,有時連我都自愧不如。
從不故步自封的精神,是他們送給我的第二樣禮物。
4
父母教給我的第三件事是,人應該與人為善。
我爸爸是那種朋友特別多的人,男女老少都與他合得來。對這壹點我是很羨慕的,曾經虛心向他請教其中訣竅。
爸爸想了想,告訴我說:“要想朋友多,無非是肯吃虧,對人好。”
上次在老家時,我們正在吃飯,壹個鄰居捂著流血的手指頭跑進來,討要壹張創可貼。我爸忙上樓去拿。不壹會兒,拿了兩張創可貼出來,其中壹張馬上給鄰居包紮好手指,另壹張讓她拿回去替換。
第二天他自己手指幹活時不小心割傷了,卻沒辦法包紮,因為僅有的兩張創可貼昨晚已都給了鄰居。
從這件小事上,我不禁深深覺得,老爸在做人方面真是勝我多矣。如果是我的話,可能只會給壹張創可貼,不會想到要多給壹張讓人家替換。
還有壹次,我媽去壹個嬸嬸家借東西,結果東西沒借到,反被看門的狗咬了壹口。她第壹反應是不要聲張,自己跑到鎮上去打狂犬疫苗。後來那個嬸嬸知道這回事了,上門來給她打疫苗的錢,我媽非不要,理由是那家人很節約,她不忍心讓人家破費。
在為人處世方面,父母實在遠遠強過我們姐弟。與人為善壹次是容易的,堅持壹輩子則是很難的,我還需繼續向他們看齊。
5
物質上的貧乏確實是種缺陷,但良好的教養有時和物質沒多大關系。
壹對夫妻是否能夠把孩子培養成材,很多時候並不取決於物質,而是取決於愛與觀念。所以說,真正的教育拼的就是爹,不是錢。對孩子來說,身教遠遠勝過言傳。與其瘋狂追逐學區房,不如把自己打造成孩子的好榜樣。
我的父母可能也沒想到,他們平常向我灌輸的“壹萬句教育聖經”我都沒聽進去,反而是他們生活上的言行舉止,給了我莫大的影響。
他們雖然沒什麽錢,卻教給了我閱讀的習慣,開放的心胸,以及與人為善的信念。他們當然不是完美的父母,有著大大小小的缺點,所幸他們送給我的這三件禮物,已足夠讓我受益終生。■
作者簡介:慕容素衣,性情湘女,文字中人,已出版有暢銷書《時光深處的優雅》等,微博@慕容素衣ym
摘自微信公眾號“慕容素衣”
ID:mrsy66
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