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學院編著的《柑桔》壹書指出:“乳柑是我國古老的品種,在宋代的柑桔記載中是真正的柑桔。當時韓彥直被評為最佳品種,浙江黃巖、溫州栽培的乳柑,江西南豐、臨川栽培的南豐蜜桔都屬於它。”韓彥直的《橘子記》是這樣提到真正的橘子的:“所有的橘子都是圓而直的,皮如蠟。破了就香(滿嘴),產出來的橘子不到七寸,皮薄味美。脈不沾瓣,食不留渣。壹的核心只有壹兩個,中間沒有什麽。”在這方面,所謂的“真橙”與南豐蜜桔是壹致的。尤其是南豐蜜桔,以皮薄、味甜、無籽、化渣著稱。至於“大不七寸”,願意指果實較小,最大周長不超過七寸。據吳《中國度量衡史》1987年記載,宋代壹尺相當於今天的0.9216平方英尺,周長七寸相當於6.45寸,基本類似於南豐唐居的大果制,栽培時間較長,往往達到6寸以上。《橘錄》中記載的真橘雖然不會是最初的南豐橘,但其基本特征與各地出產的奶橘相比,更接近本文中的描述。日本高橋余浪的《柑橘》、《日本園藝辭典》和《日本園藝大事記》都說,日本的冀州柑(或稱冀州柑)在中國稱為橘柑、桂圓柑、南豐柑、金錢柑,起源於中國長江沿岸,約在700-800年前從中國南方傳入。可見,南豐蜜桔早在700年前就聞名中外了。傳入日本後,成為江戶時代至明治時期數百年的主要品種。建國後,南豐蜜桔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恢復發展階段(1950-1958)
建國後,通過減租廢債和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橘農有了自己的橘園。人民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引導橘農科學種植橘子,使得橘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1952年,柑橘總產量上升到108萬公斤。1954-1955冬季發生嚴重凍害,柑橘總產量下降到65萬斤。此後產量逐年增加,1958年達到227萬公斤,是建國後第壹個高產年。
低產停滯期(1959-1972)
1959以後,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重糧輕橙,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和隨之而來的“文革”動亂,蜜桔生產壹直徘徊在14年。1961-1964四年間,年產量僅為1萬公斤,不到1958產量的壹半。1970年,桔園面積只有1360畝,是建國以來最小的壹年。雖然1972的總產量上升到2210000多公斤,但仍然沒有達到1958的水平。
穩定發展階段(1973-1979)
1973以來,南豐蜜桔生產走出低谷,面積5243畝,總產量273萬公斤。此後每年種植65,438+0,000多畝,65,438+0,976,5438+0年發展到65,438+0,577畝。1.978之後,種植規模壹年比壹年快,達到了65438+。
快速發展階段(1980-1991年)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南豐蜜桔在全縣得到了迅速發展。產區也從郊區擴大到偏遠地區,從平地擴大到丘陵,從小塊擴大到大塊。到1982,全縣柑桔園面積達到39700畝,1983總產量達到1040萬公斤,比1979增加465萬多公斤,四年平均每年增加115萬公斤。1986總產量達到2000多萬公斤,比1983增產965萬公斤,年均增產320萬公斤。1991年,全縣柑橘面積發展到81578畝,總產量4000萬公斤。橘子園面積是建國初期的27倍,橘子產量增加了50倍。
快速發展階段(1992-2001)
1991年冬,南豐縣遭受百年不遇的嚴重凍害,南豐蜜桔生產壹蹶不振。全縣南豐蜜桔81578畝,凍死65480畝,占80.26%。冰凍災害發生後,南豐縣委、政府作出緊急部署,動員組織全縣人民全力以赴抗災自救,重建桔園,恢復生產。同時,他們采取壹系列有效措施和優惠政策發展生產,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橘農和群眾開荒建果園的積極性,出現了個人、集體和國營企業共同努力的大發展新局面。通過短短幾年的共同努力,全縣南豐蜜桔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發展區域遍布縣城,湧現出獅山、萊西、橋北、白社、洽灣、桑田等壹批主產鄉鎮。1999南豐蜜桔占地16.8萬畝,年產量12億斤。面積和產量都超過了冰凍前的水平。近年來,南豐縣大力推廣南豐蜜桔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努力提升南豐蜜桔品質,樹立品牌,促進蜜桔生產快速發展。到2001,南豐蜜桔面積達到182萬畝,總產量超過2億斤,創歷史新高。
到2013年,南豐縣南豐蜜桔種植面積發展到70萬畝,總產量30億斤(1.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