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語文中文章的文體分類和文學作品的體裁的具體資料

語文中文章的文體分類和文學作品的體裁的具體資料

、事跡報告型公文。總要寫到某人工作多麽忘我,學習怎樣勤奮,對同事又是如何之好,然後他(她)的愛人(或是父母、兒女)病了,他不能照顧又是多麽愧疚,“然而,對於他來說,在家庭與事業之間,他只能這樣選擇。”這些話想必大家相當熟悉、相當厭煩,可是寫的時候仍然習慣這樣寫,包括我在內。

此風早已存在,記得有次翻看《文史精華》,原來我們所熟悉的陳然烈士遺詩竟也是文人出於豐滿形象所造手筆。

2、散文。詞句偏於華美,不能感人,有做作之嫌。詞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沒有內容或內容被過於華美的衣裳所掩蓋,以至看不出本色,就失去了寫作的目的。

曾看過壹篇文章,朱自清先生最滿意的是他的後期作品,然而他的前期作品,如《荷塘月色》、《匆匆》在用詞上卻不是成功,放在教材裏就有可能誤導學生,讓人以為好的散文就應該那樣寫。散文首當以情字感人。

3、演講稿。空洞的排比占很大篇幅。適當地運用排筆,會增加演講氣勢。然而凡事有度,過而枉為。好的演講稿應該有血有肉,讀來上口,內容能夠打動人心。

林語堂老先生有次在臺北演講時曾說過:“演講應如女子的裙子壹般,越短越好。”

4、雜文。雜文不是壹味批評,要通過所揭批的問題追尋事物的本質,所以說,雜文的寫作者,首先應該具有豐富的學識,能夠分析清楚事物的根源始末,繼而總結出自己的看法觀點。雜文不是人雲亦雲,更不是嘩眾取寵。

有句話好象是孫犁說的:“20歲時寫小說,30歲時寫雜文,到50歲時寫散文最好。”

5、詩歌。有的詩歌看上半天不知道說些什麽,也許是自己欣賞水平過低的緣故吧。但有壹點我知道,被人們牢記流傳的詩歌絕對不是無病呻吟那種,它必定從情感、哲理、生活等方面給人以啟迪。

有朋友笑說:“詩歌越是讓人看不懂越好。”我不贊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萊桑德雷·梅格寫的壹首詩:“妳懂得生活嗎/妳要它重復嗎/妳正在原地徘徊/坐下來/不要總是回首往事/要向前沖/生活的道路上/難道只有額頭的汗水……”上學時遇到挫折常常讀起它,因為我能夠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並受之鼓舞。

6、網絡小說、貼子。正是時下我正努力適應的文體。它好的壹面是因作者思維方式、寫作方式的無拘無束、靈秀的釋放,從而在閱讀過程中往往讓讀者采擷到意外的收獲。但其中良莠不齊,則要求讀者應具有高水準的鑒賞能力。

如果真想踏下心來作學問,只讀安妮寶貝、痞子蔡顯然是不夠的,與各類名著大餐相比,網絡文學充其量其只屬於速食面之類。

文學體裁的分類

文學作品壹般以體裁分類。文學體裁就是文學作品的具體形式,是組

成文學作品的要素之壹。

文學體裁是多種多樣的,由於分類的標準不同,對文學作品體裁的分

類也就不同。我國古代有人曾根據語句有否押韻,把文學作品分為韻文與

散文兩個大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壹般采用“三分法”或“四分

法”分類。

所謂“三分法”,就是依據文學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它分為

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三大類。敘事文學包括神話、史詩、小說、敘事

詩、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它們的***同特點是敘述故事,並塑造人物形

象。 抒情文學包括抒情詩和抒情散文,它們以抒發作者的感情為主要

特色。戲劇文學是供舞臺演出的腳本,它通過角色的對話和動作反映社會

生活、塑造藝術形象。

所謂“四分法”,就是根據文學作品在形象塑造、體制結構、語言運

用、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學作品分成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四

大類。其中詩歌類包括抒情詩和敘事詩;散文類除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

外,範圍很廣,遊記、小品、雜記、雜文、報告文學等,都歸於此類;而

小說則成為獨立的壹類,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這是我國文學理論界較多采

用的分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