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等、合作和交流
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老師敢蹲著看學生,是壹種人文關懷。下蹲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充分融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合作交流,從而營造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有利於師生之間的交流,讓課堂成為交流的“沙龍”。
(2)傾聽、欣賞和激勵
新課程重視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於壹直認為“隔行如隔山”的學科教師來說,的確是壹個挑戰。我們做什麽呢這就需要教師從壹個老師變成壹個學習者,學會真誠傾聽,與學生壹起探索,與學生壹起發展。同時,老師是壹個成功的欣賞者,要關註每壹個學生的每壹件“小事”,欣賞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積極表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成長。而且,教師也應該是人格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人格張揚的激勵氛圍中得到尊重,進而發揮自己的智慧,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第二,把課堂還給學生,用心去碰撞思維的火花。
(壹)“愛”充滿了教室
沒有“愛”的課堂不是理想的課堂。課堂充滿了師生間的“愛”,課堂就會變得充滿活力,老師就會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就會學得自由自在;課堂上有了“愛”,老師和學生就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老師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學生也不必仔細“琢磨”老師的想法。有了“愛”在課堂上,老師就不會只關註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加關註學生這個生命體的存在。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問題,可以說:“妳能行的,再想想!”“遇到不想回答的學生,不妨滿懷期待地說:“妳先試試,委婉地跟老師說。”“我就知道妳能行。不是,妳說的多好多大聲!".....在老師溫暖的愛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自主學習和發展。
(二)“創造力”引領課堂
只有營造和諧、自主、創新的課堂氛圍,摒棄教師高壓、灌輸、問答等單調的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好奇心、挑戰性和想象力,從而提出壹些具有創新思維的問題。比如在教年月日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們說說自己對年月日的認識,教室壹下子炸開了鍋,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時候我順勢讓他們打開書,看日歷。妳通過閱讀還學到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識?妳能把這些知識系統分類嗎?四人壹組討論,並填寫相應的表格(提前提供)。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想開始無拘無束,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創新靈感和創新思維,使課堂成為他們快樂學習的樂園。
第三,生活融化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
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例子,讓數學來源於生活,有目的地抽象數學問題,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生活,增強生活中的數學意識,而且有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熱情的“活力之源”。
(壹)生活實例融入數學
把身邊的例子結合進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課本,走進現實生活,讓數學課堂變大。超市的價簽,銀行的利率,家裝材料購買面積的估算,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素材來源。比如在講授兩步應用題時,結合學校運動會場景設置“高三三個班六個運動員,兩個裁判”的場景。讓學生根據圖片提出數學問題,直接壹步計算解決問題。然後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兩步應用題,以便在教學中引入新的內容。這種學習無疑是激發學生求知的巨大內在動力,使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二)數學問題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為生活服務。為此,要創造應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在教完“遇到應用題”的例子後,老師問“現實生活中是不是只有壹種走路的情況?”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下,學生列舉了壹些現實生活中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以讓學生重新編題,自己解決。比如元、角、分教學中,給妳10元,最多可以買多少種文具?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學生可以統計壹周要學的課,每門課的課時數等...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才能拓寬數學的內容,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總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遞延,而是壹面反映“高智學習”方式和能力的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他們的思想飛揚,受到啟發,讓我們的課堂越來越美好,越來越豐富多彩。這不就是我們壹直追求的課堂魅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