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德男女生價值觀的差異

中德男女生價值觀的差異

壹,中德青少年價值觀的比較

1.兩國青少年基本生活態度的比較。

(1)金錢觀

德國青少年重視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淡泊富貴。1992,在德國青年做的壹項調查中,當被問及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麽時。答案集中在“世界和平”、“個人和睦”和“真誠的友誼”。而“社會權力”、“權威”、“遵循傳統”、“財富”被認為是最不重要的。

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裴迪娜教授為首的課題組近日對中國青少年價值觀的發展特點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調查樣本取自北京市區和郊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家庭背景的3728名中學生。結果顯示,在中國的中學生心目中,錢雖然重要,但並不占據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誼。84.9%的中學生完全或相當認同“沒錢什麽都做不了”。81.4%中學生完全或相對認同“金錢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應有的回報”;但同時,他們並沒有把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指標。約3/4的學生不同意“錢越多,人生價值越大”的觀點。課題組還專門設計了這樣壹個問題:妳認為人的壹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麽?(選擇三項,按重要性排序)金錢、社會地位、名譽、友情、愛情、知識、健康、權力、家庭、事業、其他。結果健康位居第壹,比例最高,占34.4%。友情排名第二第三,占比最高,分別為20-3%和18.2%。錢在三個排名中墊底。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和德國的青少年都不認為錢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德國青少年甚至認為金錢是生活中最不重要的東西,而中國青少年認為金錢比德國青少年更重要。

(2)政治觀點

德國青少年並不傾向和參與政治。從65438到0984,在對德國青少年的調查中,45%的青少年表示“對政治不感興趣”。1992,在同壹個調查中,67%的青少年對政府不滿,認為“政府對年輕人做得不夠”,政府應該保證更多的學徒和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和文化投入,建立更好的學校制度。

在對中國青少年的調查中,有壹半的中學生表示不想從政,對編織社交網絡很無奈。在回答“如果將來有可能,妳願意從政嗎?”這個問題。46.8%的中學生表示有,5313%表示沒有,不願意的比例高於願意的比例。49.5%的中學生認為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和必然現象”,40.0%的中學生認為“不好”。但是他們必須編織壹個關系網。只有10.4%的中學生認為是“人際關系不正常”。

顯然,中國和德國的青少年並不熱衷於政治,但德國青少年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表現出適應和服從不良社會環境的傾向。

(3)獨立要求

在壽命預期問題上,1992對德國青年的調查顯示,30%的受訪者希望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62%的人希望生活獨立。54%的人說他們知道自己生活中需要什麽。23%的人認為他們未來的生活會比現在更好。1993年,在壹項針對1000名年齡在14 ~ 27歲的德國青少年的調查中,95%的西德青少年和83%的東德青少年都表示“我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其中超過70%的人對社會的未來充滿信心。壹般來說。德國青少年對自己的生活持有主見,追求獨立,對生活充滿信心。

中國的青少年在服從與獨立、統壹與個性中有著強烈的獨立欲望。根據裴迪娜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的調查,只有1.0%的學生渴望“由父母做決定”,多達71.4%的學生希望“咨詢父母後自己做決定”。在處理自己的問題時,只有4.2%的學生在與父母意見相左的情況下會“直接聽取父母的意見”。可見,在中學生的觀念中,獨立的欲望是非常強烈的。關於統壹和個性的關系,現在的中學生是認同個性的。90.2%的中學生認為人格觀念很重要,75.2%的中學生贊同“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在乎別人說什麽”的觀點。然而,中國青少年對生活的滿意度並不像德國青少年那樣樂觀。

可見,中德青少年都有強烈的獨立欲望,都認同個性,這也是全球青少年價值觀的趨勢。中國的年輕人在這方面的需求特別強烈,這可能是因為它的缺乏。德國青少年似乎已經超越了這個層次。他們安於現狀,希望靠自己的掌控過上更好的生活。

2.兩國青少年學習動機和學校學習態度的比較。

(1)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有的學習活動,並導致壹定學習目標的內在過程或內在心理狀態。雖然學習動機是內在的,但它的產生是以外部激勵和內部驅動力為條件的。由內部心理因素轉化而來的學習動機稱為內部學習動機,由外部客觀條件激發的外部學習動機稱為外部學習動機。學生的個人生活目標、價值觀、好奇心、興趣和競爭意識屬於內部學習動機,而學校、家長、老師、同伴和社會的期望屬於外部學習動機。外部學習動機是短暫的,影響很小,而內部學習動機是長期的,影響很大。

在65438-0992的“德國青年”調查中,50%的青少年表示他們的學習不會受到艱難險阻的影響,超過壹半的青少年表示會盡最大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績。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總體水平較高。

在中國,由孫雲曉領導的“當代中國兒童發展”研究小組對中國青少年的學習動機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當孩子解釋為什麽努力學習時,46.5%的人選擇“將來對社會有益”。19.8%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12.6%是“為了以後有個好工作”;他們中只有7.8%的人喜歡閱讀。這個結果表明,中國有相當壹部分孩子把個人學習與服務社會、實現個人理想聯系在壹起。外部學習動機總體水平較高,但缺乏內部學習動機。65438-0996《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獨生子女缺乏認知需求。這兩組數據顯示了壹個共同的結果:中國相當壹部分青少年在學校生活中沒有體驗到讀書的樂趣,很多孩子是在努力學習的狀態下完成學業的,他們缺乏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在這壹點上,德國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更占優勢。

(2)對學校學習態度的比較。

大多數德國青少年喜歡並滿足於在學校的學習,他們也樂於在學校學習。他們認為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根據孫雲曉課題組的研究結果,中國有51.4%的初中生和72.5%的高中生認為在學校學到的壹些知識沒有用,他們質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有什麽用。在這個問題上,學生和家長是壹致的。17%的初中生家長和26.6%的高中生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學的知識不是很有用。顯然,中德青少年對學校學習的態度存在很大差異,德國青少年不像德國青少年那樣喜歡學校學習。德國青少年,無論男女,最喜歡的科目是體育。其次,德國男生喜歡數學和地理,女生更喜歡語文和生物。中國的初中生喜歡數學、外語和體育,高中生最喜歡的科目是外語、計算機和數學。似乎數學和體育都是兩國學生都喜歡的科目。

3.兩國青少年職業生涯規劃的比較。

教育和職業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描述:透明度和滲透率。透明度是指學生為了獲得某個職業的資格而選擇學校課程的難易程度。換句話說,職業資格認定的要求越正式、越具體,透明度越高。滲透率是指壹旦為了獲得某種職業認證而打算接受某種學校課程,轉行的難易程度。越容易轉行,滲透率越高。這兩個維度通常是成反比的。專業要求越具體,學生越容易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即透明度越高,但越難獲得所有的專業認證資格,即滲透率越低。

德國的教育/職業體系以高透明低滲透著稱,學徒和職業培訓體系相當完善嚴謹。舉個例子,如果壹個德國學生想成為壹名電子工程師,他在學校接受相應的教育和培訓後,取得電子工程師的職業資格並不難,但要從事電子工程師以外的職業就非常困難,因為這意味著他要接受另壹個職業所需要的系統培訓。相比之下,中國的教育/職業體系有低透明度和高滲透率的趨勢。學生所受的教育與未來的職業關系並不密切,接受類似教育的學生將來可能從事不同的職業。另外,在中國轉行是很常見的。

不同的教育/職業體系決定了中德兩國不同的學制,也決定了兩國青少年在職業選擇上的態度差異。德國的孩子接受基礎教育(四年制)後,學校會在尊重孩子和家長選擇的前提下,根據他們的稟賦和能力,把他們分配到各個中學。德國有四種類型的中學:學科中學、實用中學、完全中學和綜合中學。學生被帶入某壹類型的中學後,會受到教育制度的保護,並被鼓勵向該類型發展。由於德國高度結構化和認證的教育/職業體系,德國青少年有很強的職業選擇意識,能夠很早就堅持自己的信念。大多數德國青少年都有明確的職業意向和計劃。他們將根據自己的決定選擇不同類型的中等教育。

在中國,考上高等院校幾乎是每個少年的學習目標。雖然近年來我國也在大力提倡職業教育,但我們不能否認,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職業教育仍然是次優選擇,事實上也是如此。因此,中國的年輕人不願意或害怕正視和發掘自己的潛力,他們對未來的職業選擇沒有明確的意識。他們都在通往大學的路上。即使進入高校後,很多學生仍然無法清晰地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

第二,在比較中反思

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壹個國家的教育制度直接相關。比較兩國青少年的價值觀,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反思和改進中國的教育制度。

1.中國的學校制度是“擇優錄取”,學生評價標準過於單壹。在這樣的體制下,中國年輕人的成就感往往只取決於考試的質量,導致中國的學生人生觀不夠積極。德國教育的“保護性流動”鼓勵每個孩子發展自己的優勢,因此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是積極樂觀的。打破“高考決定成敗”的傳統,創建多元化的社會評價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塑造勝任工作、身心健康快樂的公民,應該是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

2.中國的教育強調集體性和共性,其負面影響是學生的潛能沒有發揮出來,導致個性喪失。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中國青少年不了解自己,不善於表達自己,很難把握自己的未來。在這壹點上,中德青少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認識自己是人生的關鍵,也是壹個難題。認識自己需要有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規劃自己的人生需要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有選擇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中國青少年在這方面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歸咎於中國的教育體制。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發展每個孩子的優勢,培養有思維能力的孩子,是我們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3.中國相當壹部分青少年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也就是說,中國很多學生可以把書讀得很好,考試成績也很優秀,但不壹定喜歡讀書。他們在學校生活中沒有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學校生活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教育制度、教師、學校管理者等等。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是根本,但學校管理者和教師要從微觀層面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身處其中的孩子享受學習,渴望學習,這也是解決中國學生學校學習狀態的關鍵。

4.中國的青少年普遍對學校教授的知識有用性產生懷疑,這反映了中國課程和教材編寫的不足。課程和教材過分強調學術性,脫離現實生活,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毫無生氣,往往表現為枯燥的知識,造就了壹批“高分低能的孩子”。學生在學校感到無聊,進入社會後發現很難學以致用。這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導致年輕人缺乏生存能力,對國家的發展不利。目前,我國在課程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如何制定壹個可操作的、有效的方案應該是我們主要關心的問題。

第三,結論

通過比較,我們明確了為了讓中國青少年擁有更加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在教育方面做出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價值觀根植於傳統文化。所以,中德青少年價值觀的差異在於他們的傳統文化和社會背景,而不僅僅是教育的不同。這意味著提高青少年的價值觀需要社會的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