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是“絲竹”樂的壹個分支,流行於江南,盛行於滬寧杭地區。絲竹指兩類樂器,即絲樂器和竹樂器。絲樂器指用絲弦的弓弦樂器,如二胡、琵琶、中胡等,絲弦樂器是弦樂器的壹種,多用弓弦拉奏和彈撥;竹樂器用竹子為材料做成的樂器,如竹笛、笙、簫等。
江南絲竹流派繁多,曲目廣泛,演奏技法成熟,擅長大型套曲(曲牌聯綴),是我國器樂樂種中流傳廣泛的壹支。近數十年發生了壹些變化,無論從經典曲目或樂隊編制、演奏技法方面都企圖有所創新,即繼承和發展並舉。
絲竹音樂在我國的流播傳承歷史十分久遠,早在《周禮·春宮》壹書中就有:“……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的記載;《晉書·樂誌》中也有“絲竹更相知”的說法。而自唐宋以來,諸多文獻都記有絲竹音樂在江、浙、滬壹帶流行的大量文字記載。但現上海以及周邊地區,是“江南絲竹”作為壹個樂種最終定名和成熟的地區。
上海的江南絲竹初興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始它並無定稱,人們多稱它為“絲竹”或“國樂”,另有“清音”、“仙鶴”等別稱。至20世紀40年代,是它的全盛時期,絲竹樂覆蓋了整個上海市區和郊縣。考據現有文獻資料,“江南絲竹”之稱謂,最初見於1954年的“上海民間古典音樂觀摩演出”和上海市國樂團體聯誼會籌備委員會主辦的“國樂觀摩演奏會”的節目單上。自20世紀初至50年代,上海地區有據可查的絲竹班社就有428個,達到“有水井之處就有絲竹之聲”的地步,顯示出上海市區和郊縣絲竹班社發展的規模和影響。上海的絲竹活動百余年來從不間斷,全盛時期覆蓋了整個上海市區和郊縣,絲竹樂愛好者常在固定場所進行演奏活動,相互交流,***同琢磨,使江南絲竹這壹樂種有更多的發展,壹度被指為“國樂”。20世紀中期以後,江南絲竹演奏活動時興時衰,但始終沒有湮沒,近年來的演奏活動和愛好者的隊伍反而有所增加與擴大。
江南絲竹的娛樂性很強,“每於勞動之暇,合奏絲竹樂”,這是上海地區的壹種社會時尚。人們常聚集在私宅茶樓合奏絲竹以“涵養性情、蕩滌邪穢”和交流技藝。江南絲竹也在婚喪喜慶、節日廟會時演奏。按演出性質分“清客串”(又稱“跑客串”)和職業性班社兩類。“清客串”是業余性質的班社組織,常常應親朋好友之邀,以客串演奏助興,不取分文。職業性的絲竹班社則以演奏為生,收取壹定酬金。
上海地區的江南絲竹曲目來源有在全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器樂曲牌如《老六板》、《小開門》等;有從外地傳人的民間樂曲如《蘇合》、《揚合》、《鷓鴣飛》、《將軍令》等;有江南的民歌小調如《知心客》、《無錫景》等;也有古曲《青蓮樂府》、《潯陽夜月》等。上海特別是市區的絲竹家們以其自身的文化素質、藝術修養和創造力,在自娛娛人中,對上海地區傳承的和外來的樂曲、民歌等進行不斷地加工,終而發展或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樂種——江南絲竹。
上海江南絲竹最大的音樂特點之壹是演奏風格秀雅精細,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的織體定法很有特點,深得音樂工作者的珍視。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靈活,壹般以絲樂器和竹樂器為主體,配有壹些打擊樂器,如鼓、板、木魚和鈴等。可根據不同樂曲表現的需要和客觀條件,小可以僅用壹絲壹竹兩件樂器,如二胡和笛子組成樂隊,大的樂隊可以有數十人組成。主要樂器為曲笛、笙、簫、二胡、琵琶、三弦、揚琴、秦琴、鼓板、鈴或木魚。演奏形式分“坐奏”和立奏。
代表作品有所謂的“江南絲竹八大曲”:《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慢六板》、《行街》、《雲慶》、《四合如意》、《歡樂歌》。此外,流行的還有《老六板》、《快六板》、《快花六》、《柳青娘》、《霓裳曲》等。
廣東音樂是產生於廣州方言區的器樂品種,本世紀初發源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壹帶,風行國內外而享有盛譽和眾多的聽眾。它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吸收了中國古代,特別是江南地區民間音樂的養料,經過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
廣東音樂在演奏上使用較多的裝飾間,各種樂器組合獨特的音色和風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類似板胡)、三弦、月琴、橫簫(笛子),稱為“五架頭”,又叫“硬弓組合”,獨奏多用琵琶或揚琴。20年代以後,改以高胡為主奏樂器,輔以揚琴和秦琴,俗稱“三件頭”,又稱“軟弓”。主奏或特性樂器是高胡,也稱粵胡、南胡。它與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細短。本世紀初,民間藝術家呂文成把二胡的外弦,從習用的絲弦改為鋼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時兩腿夾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廣東音樂是壹種標題音樂,結構上以簡馭繁。它以器樂的豐富音樂和寬廣的音域,以及表現手法的豐富多變,寫景、抒情、狀物,因而地方色彩濃郁,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廣東音樂擅長於生活小境的描摹,對傳統的生活情趣無不流露著關註。欣賞它,並不壹定要在其中發現重大的社會人生主題,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常常帶給娛樂的感受。
本世紀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間,廣東音樂創作曲達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傳於海內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簾》、《雨打芭蕉》、《賽龍奪錦》、《餓馬搖鈴》、《平湖秋月》、《步步高》、《鳥投林》、《禪院鐘聲》等。解放後,廣東音樂又有長足的發展,湧現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創作了壹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魚遊春水》、《春郊試馬》、《山鄉春早》、《喜開鐮》等。亦廣為流傳。
福建南音是曲藝的壹種,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壹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壹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宋,主要流行於於福建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
福建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壹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壹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壹般認為南曲起源於唐,形成於宋:
(1)據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了唐代“大曲”傳播於民間。大曲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產生了別具壹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的演奏姿勢是斜抱著彈奏。所用筒簫嚴格規定為壹尺八寸。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與唐舊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
(4)宋代“南戲”五大名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和《琵琶記》,南曲也演唱這些劇目。
南曲在民間流傳,有賴於社團組織的傳承和傳播。清代以來在泉州、廈門和晉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團成立,並有專業的教師傳藝。建國以來,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會。還建立了專業的南曲音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