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寧波的節日習俗要盡量完整。

寧波的節日習俗要盡量完整。

/blog/view/7648567.htm

春節

正月初壹是春節,原名元旦。在那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帽子和鞋子,以示辭舊迎新。都說在新的壹年裏,穿上沒上過地的新鞋,可以腳步輕盈。主人起床後,先以背誦吉祥話的方式開門,並在門口放鞭炮,稱為“開門炮”。壹般開門有三把槍,所以要“取四放三”,留壹把作為“備用槍”,寧波話的“備用槍”就發表在這裏。鞭炮放得越高,聲音就越大,預示著新的壹年好運連連。如果是“吹、吹、吹”的啞炮,就不吉利。妳應該馬上說:“哦,吹吧,妳今年會發財的。”並立即添加壹個。

壹個大的宗族,壹個大的家族把他們祖先的畫像供奉在祠堂或者中殿(堂前)。壹般掛五代以內祖先的畫像,是“為框”、“為影”、“為金紫”的代名詞。在壹些祠堂裏,男性16歲才能祭拜,女性除外。壹對發麻餅(也叫吉祥餅)或兩碗由負責人依次分。各家的年輕人依次拜長輩,稱之為“拜老”。除夕已分“壓歲錢”,用紅紙包好,壓在年輕人的枕頭下,所以叫“壓歲錢”。

在那壹天,早上吃餃子意味著團圓。有些家庭壹天吃素。這壹習俗的最大特點是讓家用器皿“休息”壹天,即讓家庭主婦休息,不掃地、不求火(不點燃他人或點燃香煙),不殺動物,不動刀剪,不倒廁所,不洗衣服,不虐待兒童或說不吉利的話。早上見面不要說“早”,因為妳說今年會引來更多跳蚤。如果妳絆倒了,妳應該馬上說:“哦,元寶掉了。”這壹夜,如果暈倒前不睡覺,如果不點燈,就意味著今年點燈會引來更多的蚊蠅。睡覺前,放壹個“關門炮”。晚上不要出門,俗稱“平安夜”。

農歷七月初二至初八,天晚至十五,家家戶戶出門走親訪友,壹般先走親戚,後走遠親,多關照丈夫、侄子、叔侄,以酒席相待,稱為“過年飯”、“過年酒”。

五月初五是財神日,是商務人士最重要的壹天。被稱為“招財神”之後的“開市”。有些佛教徒在農歷七月初七晚上走七橋不回頭,在農歷八月拜八僧,俗稱“走七橋”“拜八僧”。

其間,民間娛樂活動有龍燈、歡樂燈、大頭和尚舞等。與其他地方稍有不同的是“假裝掃地”,即乞丐(此時稱為“富人”)提著籃子,手裏拿著用紅球裝飾的掃帚,假裝掃地,並唱著俚語歌曲:“舉起金掃帚,裏格斯(像個聲音)來掃。向東掃,老板房裏有青龍、青龍米缸、黃龍谷倉;掃到南方,老板在屋裏發了財,大元寶做了筏子,小元寶做了船。”

建國後,過年等習俗壹直未變,很多迷信色彩也消失了。機關團體舉行團拜,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慰問春節期間堅持生產工作的老幹部、工人、教師、科技人員、敬老院老人和職工。途中,熟人相見,牽手或握手,互祝好運。

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節;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因為是壹年中最早的滿月,所以叫上元節。13日是“開燈夜”,18日是“關燈夜”,期間是“元宵節”。有些地方會舉行元宵節,表演“燈節”。祠堂、人家掛燈籠,稱為“元宵節”。燈籠的種類很多,最好的是十二月連環燈,最多的是兔子燈,寓意玉兔伴著月宮(廣寒宮)嫦娥,地上的兔子燈與“玉兔東升”相呼應,以慰其寂寞。

元宵之夜,我開心的吃著蘆花湯。第十四夜,有“蛇蟲合照”的習俗。孩子們舉著紙燈籠滿墻角,滿墻壁,滿廚房,有的拿著小鑼,敲打著,喊著:“走,走,去茅山(鄞縣南鄉地名)餵草籽!走,走,去山裏吃爛紅薯!”那壹天,農民在田頭、田城等地放火燒雜草以“驅邪”,俗稱“驅光明蟲”。天成幹草燃燒時,狀如火龍,故又稱“譚火龍”。這是壹種將古老的習俗與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防治相結合的習俗。

宵夜,燈籠,鞭炮,餃子。有些元宵節和“社火”結合在壹起。鎮海星吃的是“汕頭湯”,類似於現在的水果湯。相傳,壹個富人吃膩了山珍海味,就讓他的女仆每天做壹道新菜。有個丫鬟做了甜酸苦辣鹹五種水果的湯,然後照著做。那天晚上,女孩們在廁所和豬圈見面,問候紫阿姨,也就是廁所阿姨,並幫助她,以預測她長大後的智慧和婚姻。相傳這位廁所大媽名叫何梅,是山東壽陽李靖的妃子,因不能容忍李的妻子而悲憤而死。後來被當成廁所阿姨,俗稱“缸中少女”。

30年代以後,燈籠越來越少。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壹些團體舉辦了燈籠展,孩子們在人群中提著燈籠。

清明節

農業節氣與習俗融為壹體。舊社會,門窗上掛柳,婦女頭上有毛有柳尖,兒童頭上戴柳圈,意為“思青春(親)”。俗話說“清明穿柳,來生有叔”。

寧波的習俗很重視祭祀,尤其是掃墓祭祖,做清湯白飯。國內外的遊子大多都是回墳的。在舊社會,上墳的時令食物是青餅和搗碎的(黑米)餅,他們向祖先獻祭。富人還雇傭小號手演奏。上墳時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用紙團插竹筍,以示後人對祖先盡了孝心,同時也表示祖先會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祭祀結束後,當地農民會得到麻餅或餅,以照顧墳墓。因為人們爭相獲取,所以俗稱“搶麻”。麻餅要切成鉆石。除了墓祭和家祭做清明湯飯,還有祠堂(又稱太公田)和祭祖,由各房輪流祭祖。負責人按菜單買菜,就請百姓吃清明湯飯。主菜要稱重,如果沒做好,把等值的錢放到空碗裏,由吃的人分。菜裏鵝的頭頸是族長吃的,意思是“首領”也按人分碗或分豬肉。有的排斥女性,或者減少女性吃飯的餐桌上的酒壺數(男性2壺,女性1壺)。

建國後仍沿用掃墓,煮湯燒紙錢改為送花紀念先烈先人。

端午節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壹個傳統的民間節日。它的真名叫端午,也叫端陽,在農村被稱為“洪通”。每家門口都插上菖蒲和艾草,俗稱“蒲劍斬千魔,艾草旗招百福”,有的甚至在艾草旗幟下掛壹個蒜頭。菖蒲根可以剪成愛人的孩子,掛在床上。相傳,這壹天是楚國的愛國詩人的醫生屈原死於汨羅江的日子。為了紀念屈原,民間有掛香囊、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香囊預示著屈原的節操是香香的。粽子,原本是為了防止魚吃屈原的身體,演變成節日食品;劃龍舟就是爭著去救屈原。這壹天,藥店結清賒賬,給老顧客贈送雄黃和香料粉。民間的姑娘們忙著做各種顏色的香包,有老虎形的,人小孩形的,雞形的,粽子形的,菱形的,繡球形的。它們用混有香粉的棉花填充,掛在孩子的胸前或床簾或搖籃上,據說可以驅邪。這壹天的中午,有喝雄黃燒酒解百毒的習俗。先將雄黃燒酒暴曬,再將切碎的菖蒲根混合,每人喝壹口,表示可以解毒。有的在墻角噴雄黃燒酒,有的在墻上倒寫“蛇”字。農村還有吃“黃武六白”的習俗。黃瓜、蛋黃、黃魚、黃鱔、黃鱔稱為“黃武”,豆腐、茭白、大白菜、白條魚、水煮雞、水煮豬肉稱為“六白”(各地略有不同)。還有人不熟悉。周日中午,有吃田螺(蝸牛)燉蛋、燉蛤蟆的習俗。據說在星期天中午之前(尤其是中午)捉到的蟾蜍、蝸牛、蜈蚣都可以入藥,所以端午節也叫“藥節”。有的人在雞蛋上鉆壹個小洞,把蝸牛肉放進雞蛋裏,密封後再燉,意思是吃了可以清涼解毒。家家都包粽子。

舊俗中,女婿多準備“端午熊”作為回嶽父母家的禮物,從四色到八色不等。其中魚要成雙成對,鵝的頭頸要塗成紅色。鵝在路上叫得越響越好,說得越響叫得越多,就叫“鵝”。這壹天,大人在孩子的手臂上綁上五色手繩,稱為“健康繩”。將來棄繩時,要粘上糯米,扔在屋頂瓦上,供鳥含(粘)住,說孩子能長命百歲,無病無苦。

民國張《十二月詞·在》說:“五月,端陽畫虎,樸劍出魔;雄黃酒浸雄黃酒,茅蒼術須午燒。”刻畫端午虎,布老虎,就是用百獸之王的虎來鎮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蠍子五毒,這是寧波的另壹個習俗。那壹天,用雄黃在嬰兒的額頭上寫下“王”字(以示百獸之王),孩子們穿著有老虎圖案的衣服,縫制布老虎和老虎枕頭,這就是所謂的“每年端午節的第五天,剝粽子做布老虎”。和其他地方有點不壹樣的是,寧波的端午虎雕色彩很多。在壹張大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畫著壹只老虎,壹個孩子,壹只老虎,兩個孩子,三四個孩子,兩只老虎,兩個孩子和兩只老虎,三四個孩子。虎兒姿態各異,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救父等故事。20世紀30年代,有人采集了150多種。黑色印刷的“端午虎”紙,供孩子加紅藍兩色玩耍,稱為“畫端午虎”。畫完後可以貼在門上或墻上辟邪。

解放後,端午節的迷信色彩已經大大減少,吃粽子、給孩子掛香包、掛艾普還是可以的。近年來,未婚男青年(俗稱毛腳女婿)給女方家送端午禮物的開銷越來越大。

七夕節;七夕節

7月7日,相傳天上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在壹年壹度的鵲橋相會,民間稱之為“乞巧節”、“剃頭節”。在過去,婦女們在這壹天采摘木槿葉,揉成汁,用水洗頭發。相傳織女用芙蓉葉汁洗頭,所以頭發是黑色的。晚上,女人們在月下展示瓜果,乞求刺繡技藝,在月下用線穿針引線,讓能穿過又穿得快的人“技高壹籌”;仰望星空,尋找壹組七顆星,念“鎖星,犁星,七簇米鬥星帶竿,念七遍妳就聰明了”。如果妳壹次讀七遍,妳就會成為壹個乞丐。還有約好躺在茄子叢的地上聽聲音的。聽聲音的人都以為織女來了,這是巧合。還有三個板凳架橋,兩個連起來,另壹個放在上端。姑娘們隔著板凳互相攙扶,說七女“走仙橋”。

在這個季節,男人有吃“小雞”的習俗。這個時候,農民選擇新的雞上市銷售,每只壹斤到四兩。理論上只賣,價格略貴。雞肉的烹飪方法與平常不同。用土鍋在鐵鍋裏燉,用紅稻草燒(早稻草),燒三尺(捏)。吃法也不壹樣。如果壹個人吃了壹只雞,喝光了湯,就說是滋補。

解放後,牛郎織女相會的童話仍廣為流傳,“討小聰明”的活動已不為人們所接受。

中秋節

8月15日中秋節是全國各地的大節日,但寧波的16日是中秋節。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在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演變為賞月團圓的習俗。“家裏的月光多明亮啊!”使遊子想家,渴望家庭團聚。寧波以16日為中秋節的原因,據民國《鄞縣通誌·文獻記載風俗》:中秋節在8月15日,相傳元末方國珍以其生日改之(見《桃園誌》);據說石(即南宋宰相)的母親生於十六日,因此易主。傳說石昊從臨安回來過年,他的馬在回家的路上滑倒了,他的坐騎受傷了,他在紹興住了壹夜,所以今天人們都在等著過節。另壹種說法是的兒子史當時是宰相,因官員設宴招待他而推遲了歸程。此說已為乾隆《陰縣誌》所補正。清代袁俊《朱備雜詩》說:“朱峰(指石昊)居中秋,風俗七百年不變;從此以後,我不時來賽龍舟,家家看了十六回龍舟。”我還記得:“我老家把十六日當中秋,始於施(即)時,以為遠非如此。”

清代萬斯同《陰西支竹詞》說:“往年陰俗盛,家所為猶同;西郊九迎燈會,南國中秋畫舟。”民國《鄞縣誌》中有記載:“各鄉祠堂祀神,賽龍舟,與各地端午賽龍舟不同。時至今日,飆車之風已止,還有人在演戲拜神。”張民國《十二月詞·在》說:“八月中秋滿月餅,節期延壹日;城東比城西繁華,主張通宵畫船。”

中秋節以吃月餅示團圓,而寧波月餅則以青苔和水晶月餅別具風味。此時的新鴨肥嫩,全鴨燉芋頭是新的美味,俗稱“鴨撲芋頭”解放後,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聚在壹起吃月餅,親朋好友也互贈月餅。壹些團體舉行聚會活動。有吃“鴨芋頭”、用水拖餅等民俗。

重陽節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隱賢通誌》載:“士登高慕顏,汛期以山茱萸酒飲之。各家做玉米(以前有個牡丹餅,不知道怎麽說,覺得是象形的),親戚之間互相送,叫挑重陽節。擺酒碗祭祖,祭祀完畢,壹家人聚在壹起,享用美食。但是,爬山之風已不佳。”還有包重陽粽子,吃重陽糕的習俗。據說蛋糕與高音諧音,意為攀高。農歷九月菊花盛開,今日常舉行菊展。

除夕

在年底,它被稱為“中國新年”。除夕叫30歲,月叫20 kuya。辭舊迎新是壹年中最忙碌的壹天。在過去,“春節”大多是向神和祖先獻祭,祈求好運。易門神,貼春聯,門上貼“青龍慶忌”字樣的青龍紙或走二仙,農家谷倉上貼青龍紙。這天晚上,做壹頓大湯飯來祭拜祖先。祭祀結束後,家人聚在壹起吃飯,稱為“吃年夜飯”。席間,長輩為子女端菜,說吉祥話,討新年歡心。過年前不要在整條魚上動筷子,意思是“壹年多”。飯後,長輩給孩子“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這天晚上要切第二天(正月初壹)需要刀的菜。也掃地。掃的時候要從外面掃進去。掃的時候要說“元寶掃進來”,把廚房的垃圾倒進壁爐裏。掃完地,把掃帚洗幹凈,把元寶年糕綁在把手上,孝敬“掃帚爺爺”和“掃帚婆婆”。用米篩把酒放在凳子上,拜在臥室的床上,壹年到頭都在祈求孩子的平安。農民們至今仍在田間祭拜“洞王”,牛棚、豬圈、雞舍祭拜神靈,祈求五谷豐登、牲畜平安。23號晚上傳竈神上天,除夕夜下去查花名冊,媳婦必須在婆家過年。這壹天,每個水缸都要裝滿水,米缸也要裝滿米。米缸裏要放壹碗元寶年糕、如意年糕和壹碗魚、肉、米飯,表示缸已滿,米缸已滿。每個房間都亮著燈,大戶人家徹夜燒著高燒的明燭。有的人第壹天從日落到日出點壹斤龍鳳紅燭,稱為“受光”。佛教女子晚上坐等天亮,或者去寺廟晚上坐等“放哨”。

解放後,迷信被消除了。各家打掃衛生,準備年貨。在除夕夜,我有壹個家庭聚餐。這幾年晚飯後看電視,不出門。長輩給孩子“壓歲錢”,金額有增加的趨勢。除夕12點,鞭炮齊鳴,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