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池莉不僅是壹位成功的作家,也是壹位成功的母親。
在池莉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女兒呂亦馳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她沒上過補習班,卻從激烈的初中入學考試中脫穎而出,考上了武漢最好的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
初中的時候,她依然沒有上優秀班,但她通過了激烈的中考,考上了武漢外國語高級中學。
高壹的時候,陸亦馳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成功申請到英國重點中學——和諧中學就讀。
高中畢業時,她同時被英國倫敦大學、華威大學和巴斯大學錄取,所有的面試都是她剛滿18時獨自面對的。
池莉的女兒為什麽這麽優秀?
讀完池莉的《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我看來,池莉養女兒最根本的就是:尊重!
池莉是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的?
首先,她尊重孩子的性格弱點。
在池莉看來,伊池小時候並不是特別聰明,也沒有什麽天賦。相反,她膽小、膽怯、隱忍,特別害怕別人的強勢和傲慢。
對此,池莉沒有恨鐵不成鋼地指責和抱怨。她選擇寵壞她的孩子。這種溺愛不是給錢和零食,而是選擇時刻維護和信任孩子,盡可能給孩子創造更多快樂輕松的氛圍。
池莉在文章中寫道:“只要有誰給我孩子臉色看,打壓她,我都會想辦法排除,哪怕得罪或者威脅到別人。”池莉也說過:“我必須溺愛孩子的軟弱,我必須用溺愛來強化孩子的軟弱。”讓她逐漸適應這個霸道的社會,適應競爭社會中的掠奪環境。也許她的性格中有壹些部分本來就很難改變,但我可以試著讓她的心理素質越來越強,逐漸變得不那麽膽小、害怕、不舒服,慢慢走向人群——不管他們多麽諷刺地攻擊、掠奪妳。將來妳長大了,這個世界會給妳找很多不開心的人。"
在池莉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溺愛下,壹池的性格弱點得到了改變,並朝著有利的方向順利進展。她不再害怕孩子,甚至是那些好鬥和掠奪成性的孩子。
第二,尊重孩子的社交。
壹池四五歲的時候,讓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家裏給媽媽做飯。雖然池莉寫作很忙,雖然當時他們家不大,甚至連碗、筷子、桌椅都不夠,但她還是答應了。
她和孩子討論菜譜,然後去鄰居家借桌椅餐具,再去菜市場買。之後,她清洗餐桌和椅子,高溫消毒餐具和廚具。終於,女兒人生中的第壹次宴會成功舉辦。
之後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甚至大學,壹池的同學不僅經常回家吃辣椒做的飯,還會在家睡覺,集體看世界杯,甚至集體在家看恐怖片。
對此,池莉的想法是這樣的:
我必須寵壞我的孩子。我必須支持孩子的社交和社會活動。我的孩子壹定要多交朋友,融入人群,了解人群,盡量減少膽怯,直到恐懼消除。
這方面的效果也很明顯。自認為性格孤僻,不善於與人交朋友的池莉,養了壹個陽光開朗,人緣極好的女兒。在人群中,女兒如魚得水,獲得了廣泛的認識人、見世面的機會。
第三,尊重孩子貪玩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池小時候,池莉經常帶著孩子到戶外,親近大自然。在池莉看來,壹個孩子對自然的印象和感受,是智慧種子萌發的沃土。
這種玩法壹直貫穿著壹池的童年。
小學畢業後,當周圍的同學都在忙著上各種文化藝術類的課時,池莉有點動搖了,於是問壹池:“妳喜歡學壹些個人特長嗎?”妳喜歡放學後去課外培訓班繼續學習嗎?"
壹池的回答是:“不喜歡。我就是喜歡玩。”
這個回答堅定了池莉的信心。她堅決捍衛壹池的幸福生活,讓壹池度過了壹段近乎“瘋玩”的小學生活。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池莉對女兒的教育無所作為。她堅持給壹池講故事,親自陪伴。而且壹池主動提出學琴後,為她聯系了鋼琴老師,支持她學琴。
在母親的支持下,孩子們也不負眾望。每次他們從外面回家,休息過後,壹池都會主動去練琴。這樣壹直堅持,後來他們拿到了鋼琴9級!
池莉對孩子的尊重除了尊重孩子的性格弱點、人際交往、貪玩天性,還表現在支持孩子每壹個重大的、看似懵懂的人生選擇。
初中伊始,壹池決定報考武漢最好的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面對從未上過資優班、奧數班的女兒,想到競爭的激烈和錄取的難度,以及失敗後失去其他學校學業的可能,池莉沒有選擇給她潑冷水。她拒絕了,訓斥了,就停了。
她說:“我無法拒絕孩子們的美好願望。看壹池穩重不溫不火的樣子,我覺得她很有壹套。.....如果她寧願冒險去追求自己最向往的目標,我作為母親,只能全力支持她,盡壹切可能幫助她在關鍵時刻激發最大的潛能。”
於是,在巨大的壓力下,母女倆開始為小升初而戰。
她壹邊幫孩子請數學老師輔導,壹邊壹夜又壹夜地派他們輔導。
鼓勵孩子:“生活中有很多必需品。在某些時候,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體面,壹個人必須克服壹些自己非常討厭的東西,比如眼下的數學。”在孩子偶爾沒有自信的時候,她安慰孩子:“就算失敗了,也還是光榮的!有句成語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妳沒能列出清單,也許其他的祝福會隨後到來。後面就不要想太多了。我媽媽會負責剪輯電視劇。至少我媽是個作家。”
有這樣壹個睿智、溫暖、強大的母親做堅強後盾,孩子是很難成功的。
果然,壹池順利通過了小升初的考試,考上了武漢最古老的重點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
後來壹池又順利通過中考,考上了武漢外國語學校的高中部。
然而到了高壹的時候,壹池又萌發了出國留學的念頭。壹個15歲的孩子,獨自出國留學,獨立申請,簡直是石破天驚的想法!
池莉心裏有各種各樣的擔憂。她覺得即使孩子不能在全國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她也可以用自己的能力為孩子規劃壹個美好的未來,比如當童星或者作家,她可以為女兒鋪路。
但是,對於這些,女兒不感興趣。她堅持出國讀高中,然後考上世界頂尖大學。
於是,池莉再次選擇支持女兒的選擇。
她說,“我就是不能不管我的孩子。我只是不想強迫我的孩子。我不想看到她看起來像壹個弱小的動物。.....我怎麽能拒絕孩子出國留學的要求呢?”她再次鼓勵孩子:“世界上美好的東西是屬於全人類的。妳自己去爭取吧。”
於是,她再次為女兒申請出國出謀劃策,索要各種資料。
他們繞過留學中介,選擇直接向學校遞交申請。壹池與校長取得聯系後,順利通過了英國學校的入學考試。
然後,她居然考上了英國的壹所重點中學:和諧中學!
後續事件不難想象。十六歲的伊池只身前往英國留學,她很好地適應了那裏的學習和生活。高中畢業時,她成功收到了UCL大學、華威大學和巴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她選擇了UCL,她理想的大學學院倫敦,聖雄甘地的母校,這裏前後有18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而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在壹線任教。對於壹個想學習真正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說是壹個理想的選擇。
心理學家雪梨在她的《當我遇見壹個人》壹書中寫道:“請給孩子自由感受和體驗各種事物的空間,不要用我們狹隘的頭腦來限制孩子的無限可能。如果妳把妳對世界的所有知識都教給妳的孩子,妳的孩子怎麽可能比妳強?只要不是危險品,就讓孩子自己體驗吧...孩子可以擁有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感受生活的意義,而不會被父母切割。”
這段話,本質上是壹種尊重。成年人面對孩子時,要收起傲慢,以謙虛的態度面對孩子。
說到這,我很感謝我媽。
高二的時候,我當公務員的媽媽得到壹個消息,高中生可以報考當地的黨校。壹旦考上黨校,畢業後就可以安全、正當地進入政府部門,成為壹名編制內的公務員。我媽來學校找我住校,跟我說了這件事,想讓我去黨校。
但是,那時候的我,豪情萬丈。我為什麽要去上大學,留在家鄉重復父母的生活?
我堅決拒絕了媽媽,說:“媽媽,我想再打壹次。我想考個本科,去大城市工作!”"
我媽聽了我的話,也沒有苦口婆心的勸我。她同意了我的選擇,坐長途汽車回家。
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想來北京找壹份戶口在北京的工作。我媽也沒給我潑冷水。她馬上打電話給我在北京的遠房親戚,幫我聯系我在北京的住處。
如果我媽當初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對生活的想象,給我施加各種限制和阻礙,我今天大概也不會住在北京二環,住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裏。
我的鄰居小月,初中學習很好,中考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但父母以年齡大為由讓她讀農校中專。當時她基本上是讀完中專就分配了工作。她的父母是公務員,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了她的人生路線:讀中專,畢業後回父母工作單位繼續當公務員,然後早點結婚生子,讓父母老了也放心。
之後,小月真的回到了父母的工作單位,成為了壹名公務員。她真的很早就結婚了,但是生完孩子不久就離婚了,然後又插手別人的婚姻,成了壹個不能轉正的小三。那種痛,不近距離接觸也能感受到。
然而,事實上,小月在學校是壹個非常好的女孩,她的文章特別好。她上中學時,經常在我們當地的報紙上發表文章。如果她上了大學,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今天的她會完全不壹樣。
所以妳看,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盡量不要讓自己的局限限制了孩子對那些無限可能的追求。作為家長,最好的態度其實就是兩個字,池莉在《李》壹書中體現的就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