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稱
植物學名稱:荊芥(Benth。)briq。荊芥。
藥材學名:荊芥。
漢語拼音:Jingjie
中文別名:香椿、香椿、四頭蒿、假貓薄荷、假八字胡(本經)、老鼠果、姜芥(烏普本草)、狗牙根(滇南本草)、四肋扁擔扁擔扁擔(中藥誌)
處方名稱:荊芥炒荊芥。用猛火炒荊芥至焦黃,又稱荊芥炭或黑芥穗[1]。黑芥耳善入血,有止血作用。主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等。
荊芥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約30-40cm,主要生長在臺灣省等亞熱帶地區海拔800m以下的開闊地和荒地。作為中草藥,其藥用部分為荊芥的幹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祛風、透疹的功效,對過敏性炎癥有較好的療效。
荊芥對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要求不高,全國各地均可種植。我喜歡溫暖潮濕的氣候。幼苗能承受0℃左右的低溫,低於-2℃會發生凍害。避免幹旱積水,避免連作。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15-20℃。種子壽命為1年。[2]
折疊主要品種
“荊芥”包括幾種不同的唇形科植物。
荊芥屬荊芥1生長圖
2.荊芥
3.羅勒,河南又稱“荊芥”。
折疊形態特征
多年生植物。莖粗壯,基部木質,多分枝,高40-150 cm,基部近四棱,上部鈍四棱,淺槽,白色短柔毛。葉卵形至三角形心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齒狀,頂端草黃綠色,極短剛毛,下部略白,短柔毛,但脈密,荊芥側脈3-4對,斜升。葉柄長0.7-3厘米,細長。花序聚傘狀,下部腋生,上部連續或間斷,頂枝圓錐花序疏松或極密,聚傘花序分叉;苞片葉狀,或上部變小披針形,苞片和小苞片鉆形,細。花萼開花時呈管狀,長約6毫米,直徑65438±0.2毫米,外面有白色短柔毛,裏面只有萼齒,有稀疏的剛毛。牙齒呈圓錐形,長1.5-2 mm,後牙較長。開花後花萼膨大呈甕狀,縱棱非常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色斑點,外面有白色皮毛,內側喉部有短柔毛,長約7.5毫米,極細的冠管,直徑約0.3毫米,由萼管突然擴張成寬喉,二唇形冠,上唇短,長約2毫米,寬約3毫米,頂端淺凹,下唇3裂,中部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雄蕊內藏,花絲平,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半裂。花盤杯狀,裂片明顯。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圓形,三棱,灰褐色,長約65438±0.7毫米,直徑約65438±0毫米。花期7-9月,結果期9-65438+10月[2]。
折疊原點
新疆、甘肅、陜西、河南、山西、山東、湖北、貴州、四川、雲南;多生於房屋或灌木叢附近,海拔壹般不超過2500米。
折疊分布
從中南歐經阿富汗向東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和南部非洲逃到野外。模式標本從歐洲采集。[
形態特征
多年生植物。莖粗壯,基部木質,多分枝,高40-150 cm,基部近四棱,上部鈍四棱,淺槽,白色短柔毛。葉卵形至三角形心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齒狀,頂端草黃綠色,極短剛毛,下部略白,短柔毛,但脈密,荊芥側脈3-4對,斜升。葉柄長0.7-3厘米,細長。花序聚傘狀,下部腋生,上部連續或間斷,頂枝圓錐花序疏松或極密,聚傘花序分叉;苞片葉狀,或上部變小披針形,苞片和小苞片鉆形,細。花萼開花時呈管狀,長約6毫米,直徑65438±0.2毫米,外面有白色短柔毛,裏面只有萼齒,有稀疏的剛毛。牙齒呈圓錐形,長1.5-2 mm,後牙較長。開花後花萼膨大呈甕狀,縱棱非常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色斑點,外面有白色皮毛,內側喉部有短柔毛,長約7.5毫米,極細的冠管,直徑約0.3毫米,由萼管突然擴張成寬喉,二唇形冠,上唇短,長約2毫米,寬約3毫米,頂端淺凹,下唇3裂,中部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雄蕊內藏,花絲平,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半裂。花盤杯狀,裂片明顯。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圓形,三棱,灰褐色,長約65438±0.7毫米,直徑約65438±0毫米。花期7-9月,結果期9-65438+10月[2]。
折疊原點
新疆、甘肅、陜西、河南、山西、山東、湖北、貴州、四川、雲南;多生於房屋或灌木叢附近,海拔壹般不超過2500米。
折疊分布
從中南歐經阿富汗向東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和南部非洲逃到野外。模式標本從歐洲采集。[3]
折疊並編輯這壹段的中藥屬性
折疊藥材概述
首先,這種產品是壹種調味菜,因為它有芳香的氣味。菜單中有清炒荊芥、荊芥拌黃瓜、荊芥汁、荊芥腐竹、荊芥蔥(俗稱虎糧)等。
作為壹種藥物,荊芥的幹燥地上部分。唇形科的植物。荊芥是安國的道地產品之壹,主產於安國及周邊縣市。市場上荊芥的規格主要有全荊芥、荊芥和荊芥,由於銷售群體不同,銷量相對穩定。
性味:辛辣;微苦;性愛略濕。
①經典:辛溫。
②藥的由來:溫味苦。
歸經:歸肺、肝經。
①《綱要》:氣分入足厥陰經。
②《雷公炮制之解》:入肺、肝經。荊芥(五張)
③本草字:足厥陰、少陽、陽明經。
主治:解表、祛風、透疹、消瘡、止血。用於感冒、麻疹、便血、崩漏、鼻衄。
功效與作用:祛風;解表;穿透性皮疹;停止流血。主感冒發熱;頭疼;眼睛發癢;咳嗽;喉嚨痛;麻疹;癰腫;疥瘡;出血;吐血;便血;塌陷和滲漏;產後血暈。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和潰瘍。炒炭治療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①《本經》:治寒熱、鼠漏、瘰癧生瘡、破結聚氣、血瘀濕痹。
②藥性理論:治邪風賊風,歪嘴歪臉,周身執拗,心虛健忘,會使病情加重。主邪氣,除勞,治腫;取壹握,以五升水切之,以二升煮之,寒分二份,以活血通絡,傳輸五臟氣虛,發汗除風寒;搗實粉末和醋以密封膨脹。
③孟偉:產後中風,肢體僵硬,末服酒精。
4《食療本草》:助脾胃。
⑤食用本草:主血勞滿,有腰酸汗出,夫腳氣,筋骨心煩,陰陽毒,傷寒頭痛,頭眩,手足焦慮。
⑥《日華子本草》:益五臟,消食,解酒。煮熱食煎茶治頭風汗;用黑豆汁煎治傷寒。
⑦《本草》:治頭風、勞乏、瘡疥、婦人血風。
⑧滇南草藥:治跌打損傷,塗毒瘡。治吐血。荊芥穗能疏風止頭痛,明目,解除肺、肝、喉的熱痛,消腫解毒,消瘡癰。治便血,止婦人驟崩,消風熱,疏通肺氣鼻竅。
9《綱要》:疏風清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消腫。治強,目暗,瘡毒,陰郁,吐血,鼻衄,出血,血痢,虛脫,痔瘡,漏。
產地: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主產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多為人工栽培。
成分:含揮發油。
用法用量:煎服,4.5 ~ 9克,不宜久服。宜用於促疹消瘡;止血要炸。荊芥長於驅風。荊芥註意事項:本品應在晴天炮制,且必須用清水洗凈。不宜長時間受潮。要切塊曬幹,當天曬幹不用火,否則香味會流失,藥效會受影響。
說明:本品莖為方柱狀,上部有分枝,長50 ~ 80厘米,直徑0.2 ~ 0.4厘米;表面黃綠色或紫紅色,被短柔毛;重量輕,易碎,橫截面白色。葉對生,大部分已脫落,葉3 ~ 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圓錐花序頂生,長2 ~ 9厘米,直徑約7毫米。花冠脫落,宿存花萼鐘狀,先端5齒,淡褐色或黃綠色,短柔毛;小堅果是棕色和黑色的。氣息清香,味道微澀刺鼻。
禁忌:虛勞自汗、陰虛火旺者禁用。[1]
折疊藥材形狀
莖方形,四邊有縱槽,上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綠色,短柔毛,質輕,硬而脆,有纖維狀的白色橫切面,中央有白色髓,對生葉,葉分裂,裂片細長,黃色,皺縮卷曲,不完全折斷,頂端5齒,淺褐色或黃綠色,短柔毛,內有褐色和黑色堅果,味香,微澀。不如自己做,顏色黃綠,莖細,穗多,無泥。
折疊、收集和儲存
夏秋兩季,花開至頂,穗綠時,剪去地上部分曬幹。還有就是分別采摘花穗,然後切下莖枝,分別曬幹,就叫‘荊芥’和‘荊芥’。放入盒子或其他容器中,蓋緊蓋子,放在幹燥的地方。應在30℃以下存放,以防黴變、蟲蛀、串線。
折疊處理
將原藥去泥去草,剪去殘根,抓水洗凈,取出,將耳頭垂直向上。瀝幹水分後,切成0.3-0.5cm的小塊,曬幹。荊芥——荊芥,中草藥,只加工花穗入藥。本品香味濃郁,功效強勁,尤其擅長頭面部的散風。
用文火炒荊芥片,取出放涼。炒好後發散會有所緩解。
荊芥炭荊芥片又名黑荊芥,善入血,有補血止血的作用。
折疊編輯本段主治療證
解表祛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和潰瘍。炒炭治療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1.外感表證。本品味辛芳香,善散風,性溫,性溫,是最溫和的散風寒之藥。對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還是寒熱不明顯,都可以廣泛應用。
2.麻疹不透,風疹癢。
3.瘡初有表證。
4.吐血、鼻出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證。
主治:寒熱、頭痛、目癢、咽痛、咳嗽、麻疹、風疹、癰、commodore、吐血、血塊、便血、崩漏、產後中風、血暈。
折編輯這壹段藥物配伍
1)荊芥配防風能增強祛風解表的作用。
2)荊芥配薄荷,壹息壹血,可加強解表發汗的功效。
3)荊芥與僵蠶合用,可祛風解表,治濕勝帶等癥。
4)荊芥加明礬能增強祛風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痰瘀阻、驚風。
5)荊芥加石膏可治風熱頭痛。
6)槐花炭荊芥能祛風止血,可用於治療腸風出血。
7)荊芥配升麻炭可壯陽止血。
8)荊芥配大黃,清熱通便。
折疊和編輯這段生藥學鑒定
盆栽荊芥為幹燥全草,莖方形,四面縱海,上部多分枝;長45-90厘米,直徑3-5毫米;表面紫紅色,有短柔毛;質輕而脆,易斷,橫斷面呈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果肉。葉對生,葉分裂,裂片細長,發黃,皺縮卷曲,斷裂不完全;易碎,容易脫落。枝幹由鐃鈸穗支撐,呈綠色圓柱形,長7-10cm;大部分花冠已經脫落,只剩下壹個綠色的萼筒,裏面有四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息清香,味道微澀刺鼻。最好是淡紫色,莖細,穗多而密。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都很富饒。荊芥,在東北也被用作荊芥。荊芥的形態與以前的種相似,除了葉的最後壹個裂片寬,呈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穗大而稀;苞片卵球形,帶藍色紫色;花冠藍紫色,1/2長於萼片。顯微鑒別:粉末:黃褐色。①腺鱗頭部圓形,8-13個細胞,直徑22-108微米,柄為單細胞,極短,內含亮黃色或褐色。
事情。②腺毛頭部有1-2個細胞,直徑為16-27微米,柄短,單細胞。③非腺毛1-6細胞,長67-810μ m,中部稍窄,基部直徑22-45μ m,壁稍厚,上部細胞有微小疣狀突起,下部1-2細胞有角質縱條紋。④莖表皮細胞垂壁薄而直;氣孔直軸式。⑤葉表皮細胞表面波狀彎曲,有氣孔和毛。⑥花粉粒近環形,直徑27-31微米,具6條溝,外壁刻有網狀。⑦果皮表皮(粘液層)細胞橫切面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粘液壁、小細胞腔、不規則分枝和淺褐色物質,下色素層部分細胞向上嵌入表皮細胞之間;表面為多角形或多邊形,壁為粘液,留下含褐色物質的細胞,表皮組織間散在小色素細胞。⑧果皮石細胞橫切面為1柱狀,長方形或類正方形,邊界不清,壁厚,有裂紋,細胞腔呈星形,解離後有許多不均勻的分枝;從表面上看,它像壹個多邊形,垂直的墻壁是深深的波浪和彎曲,坑是稀疏的。此外,還有果皮色素細胞、種皮細胞、導管和纖維。
折疊和編輯這壹段的食用方法
荊芥在姜粥中起主要作用。
根據中醫資料,荊芥是壹種草本植物,含有薄荷酮,辛溫解表,發汗祛風。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初期的感冒、發熱、鼻塞、頭痛等。北京軍區總醫院理療科主治醫師歐陽浩說,之所以加生姜,是因為生姜入肺脾能散寒發汗。兩者結合效果會更好,粥消化快,有助於藥物。
制作荊芥姜粥
準備鮮荊芥8克(或幹荊芥5克,壹般藥店有賣),豆豉6克,薄荷3克,粳米70克,生姜10克。做這道荊芥姜粥,首先要在砂鍋裏放入適量的水,然後將粳米洗凈放入鍋中,攪拌均勻,像往常壹樣用大火煮。烹飪過程中要不時攪拌,以免粘鍋。粥煮到八成熟後,繼續用小火煮。然後在另壹個砂鍋裏放水,倒入薄荷、豆豉、荊芥、生姜,大火煮6分鐘。然後把煮好的湯去渣,倒入煮好的粥鍋裏,再用小火煮9分鐘。最後根據自己的口味,在煮好的粥裏加入適量的糖攪拌均勻,壹份荊芥姜粥就做好了。
值得提醒的是,荊芥煮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因為荊芥中含有薄荷銅的壹種揮發油成分,是治療感冒的主要原因。如果煮沸時間過長,荊芥中的薄荷銅很容易揮發,會使這種藥膳的功效大打折扣。
荊芥姜粥合適。
只適合風寒感冒患者,風熱感冒的人不能喝,否則會火上澆油,加重病情。風寒感冒最典型的特征是:首先,我特別怕冷;其次,我輕微發燒;第三,我流鼻涕;第四,我沒有明顯的上火癥狀。另壹方面,風熱感冒正好相反。患者往往怕熱怕冷,鼻頭渾濁或發黃,還會出現咽痛、咽喉痛的癥狀。
現代折疊研究編輯這壹段
折疊主成分
荊芥含揮發油65438±0.8%,油中主要成分為d-薄荷酮和外消旋薄荷酮。d-檸檬烯是次要成分,揮發油中還含有α-蒎烯、莰烯、β-蒎烯、3-辛酮和對傘花烴。1-辛烯-3-醇(1-辛烯-3-醇)、異薄荷酮、l-異薄荷酮、3-甲基環己酮(3-甲基-百裏氧雜蒽酮)、β-欖香烯(β-欖香烯)。β-葎草烯、胡薄荷酮、異胡薄荷酮、l-胡薄荷酮、哌啶酮、哌啶酮等。荊芥苷(荊芥)是從荊芥中分離得到的。e、裂殖醇、裂殖二醇和其他單萜類化合物。芹菜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等。也被隔離了。
從荊芥花梗中分離出3個新的苯並呋喃類化合物,均具有抗感染活性。
折疊化學鑒定
取荊芥揮發油2滴,置於小試管中,加入2ml乙醇使其溶解,再加入2滴1%香草醛硫酸試劑,搖勻,溶液變為淡紅色(檢查葎草酮)。
折疊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方法(附錄ⅹ d)進行。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60%(ml/g)。
折疊產品的識別
(1)本品粉末為黃褐色。宿萼表皮細胞的垂直壁呈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有8個細胞,直徑96 ~ 112微米;單細胞的柄,棕黃色。腺毛頭部有1 ~ 2個細胞,柄為單細胞。非腺毛1 ~ 6細胞,多有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呈多邊形,壁為粘液,細胞腔含褐色物質。內果皮石細胞淡褐色,垂壁深波狀彎曲,具密紋。纖維直徑為14 ~ 43微米,壁為扁平狀或微波狀。
(2)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 ~ 90℃)20ml,塞緊,不時搖勻,放置過夜,過濾,濾液揮發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外,取0.8g荊芥作為對照藥材,通過相同的方法制備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附錄ⅵ b),吸取上述兩種溶液65438±00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幹燥,於65438±005,噴5%香草醛與5%硫酸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折疊的藥理作用
1.體外抗菌抗炎作用實驗表明,荊芥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此外,對炭疽桿菌、B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人結核病等也有壹定的抑制作用。荊芥水煎劑和荊芥防風混合水煎劑對小鼠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混合水煎劑優於單味水煎劑。荊芥能抑制醋酸引起的炎癥。
2.解熱鎮痛作用荊芥湯具有解熱鎮痛作用。給家兔註射傷寒混合疫苗,灌胃給予荊芥煎劑或乙醇浸劑2g/kg,發現有弱解熱作用。荊芥的鎮痛作用以d-薄荷酮表示,小鼠灌胃給予d-薄荷酮100mg/kg,能抑制腹腔註射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其強度類似於氨基比林。
3.生荊芥不能顯著縮短出血時間,荊芥炭可縮短出血時間72.6%;生荊芥縮短凝血時間30%,荊芥炭縮短77.7%,說明荊芥炭具有止血作用。有報道稱,荊芥炭混懸液和荊芥炭揮發油乳劑均有明顯的止血作用,且呈劑量相關。而荊芥炭水煎液和提取揮發油後的荊芥炭水煎液無明顯止血作用。記者認為,臨床上使用荊芥炭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應有依據。
4.其他實驗表明,荊芥油能降低正常大鼠的體溫;它也有鎮靜作用。荊芥油(0.5ml/kg)活性降低,四肢肌肉輕度松弛。
荊芥油能明顯延長乙酰膽堿和組胺混合物誘發豚鼠哮喘的潛伏期,減少驚厥動物的數量。還能拮抗乙酰膽堿或組胺引起的豚鼠氣管平滑肌收縮;它也有祛痰作用。
荊芥水煎液對離體兔十二指腸平滑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摘自中國藥典
折疊編輯本段的臨床應用
1.皮膚瘙癢癥的治療方法:取幹凈的荊芥穗1 ~ 2根,研成細面,過篩後裝入紗布袋中,均勻塗抹在患處(範圍較寬的可分塊),然後用手掌反復揉搓,直至手掌和患處有發熱感。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及壹切皮膚瘙癢癥,輕者1 ~ 2次,重者2 ~ 4次便有效。
2、荊芥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有祛風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常與防風合用。但也可與辛解表藥或治感冒風熱、目赤咽痛的退熱藥配伍,如薄荷、菊花、桑葉、金銀花等。荊芥心有粉可以幫助麻疹滲透,經常與薄荷、蟬蛻和牛蒡壹起使用。荊芥常用於瘡初有淺表癥狀的患者。可與防風、金銀花、連翹、赤芍配伍,用於散寒清熱、消癰消腫。荊芥炭的應用具有止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便血、崩漏等癥,臨床上常與其他止血藥合用。
3、荊芥壹藥,生用有疏風解表之效,炒炭止血。與防風、羌活合用,可治療風寒表證;將金銀花、連翹和薄荷混合用於治療風熱表證;與石膏混合治療風熱頭痛;與牛蒡子、桔梗和甘草混合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與槐花炭混合用於治療便血;用白茅根,治療鼻出血。荊芥和蘇子均可發汗解表,但蘇子強散寒、偏氣、理氣寬中。但荊芥祛風力強,偏血,炒炭可止血。因此,紫蘇常用於理氣,荊芥常用於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