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越南語的起源是什麽?是關於中國的嗎?

越南語的起源是什麽?是關於中國的嗎?

我聽和說越南語,河內音。

越南語的起源

(壹)漢字的出現

學過越南語的人都知道,越南語中有很多漢語詞匯。越南語中漢語詞的比例是多少?國內外許多語言學家都在關註這個問題,並做了比較準確的統計。有人認為越南語詞匯至少有75%是借用了漢語詞匯,也有人認為漢語詞匯至少占越南語詞匯的80%。無論如何,越南語中大量使用漢語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越南語的每個詞都有對應的漢語拼音詞。稍微有點文化的越南人都會明白用漢語拼音字來說或寫壹句話的意思。那麽,越南語和漢語是什麽關系呢?這是人們關註的問題,也是國內外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長期研究的課題。

早在秦朝末年,公元前207年,廣州知府趙佗脫離秦朝政權,建立“南越國”,轄桂林郡、大象郡、交趾郡三郡,管轄區域大約是從今天的嶺南地區到河內的紅河三角洲地區。交趾縣所轄區域在紅河三角洲。“南越國”建立後,朝廷派官員到各郡任職,建立地方政權。同時,它也把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方式帶到了項峻和膠東縣。當時的交趾縣(今越南)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越南史學稱那個時期為“王雄”時代。當時,“王雄”時代的紅河三角洲還沒有形成書面語言——也就是當地的語言。因此,朝廷派出的官員很難與當地民眾進行語言交流。這種現象史書上稱之為“九譯即通”。可見當時雙方的語言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後來由於雙方交流日益頻繁,來自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對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漸漸地,紅河三角洲地區接受了來自北方的文化,也就是中華文化。雙方的文化(包括語言)逐漸融為壹體。自此,交趾縣的官方書面語為漢字,而日常口語為:漢人說漢語,越人說越南語,漢越交流以漢語為主,正式場合使用漢語。連越南人的名字都用漢字,說中文用漢字成了時尚。19世紀以前,在許多越南史書中,趙佗被視為越南的開國皇帝。

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研究證實,在13世紀以前,越南史書中使用的文字都是漢字,歷史遺跡中使用的文字也是如此。直到13世紀,越南才創造了壹種文字——南字。越南的歷史學家將其視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開端——越南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語言。

(二)“南子”的出現

13世紀,越南出現了“南”字,“南”字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

據史料記載,陳仁宗紹保四年八月(1282),“不時有鱷魚來滬江。皇帝命刑部尚書阮權為文學輸入河。鱷魚自己走。皇帝因其階級而賜其姓韓愈。用普通話翻譯和創作詩歌。在我們國家,詩是用普通話寫的,這是開始。”滬江是紅河。根據這壹記載,人們認為阮泉是“南子”的創始人,“南子”從這壹年就有了。後來在越南永福省安朗縣塔廟鄉發現了壹塊碑,碑上用漢字書寫,其中有24個“南字”。這個實物確實說明了“南子”出現的時間比史書記載的早了73年。感恩碑出現之前,必然會有壹個萌芽的過程。阮泉正是第壹個以“南”作詩賦的人。多虧了這個。

《南子》的構成如下:

(1)會意字由兩個漢字組成,表達壹個概念,如:主人,意為第壹人稱,主人,仆人:仆人,仆從。

(2)假口供,借用壹個漢字讀古體音或漢越音,與漢字意義相同,如年齡、死亡等。

(3)形聲字由兩個漢字組成,壹個表示讀音,壹個表示意義。比如“南”字表示發音,“年”字表示意思。

“南字”在越南歷史上也被稱為國語或國語字。有時被稱為中文。越南出現“南字”後,與漢字並行使用。

越南陳朝時期(1225—1399),詔令中使用“南”字,出現了以“南”為詞作詩賦的著名詩人阮世谷。胡朝石(1400-1406)也曾用“南”字寫信,並翻譯了中國的《五邑》、《詩經》作為教材。到了李朝(1418—1526),還在使用“南”字,尤其是弘德年間(1470—1497),很多詩都是用“南”寫的。《天南閑集》100卷,其中有《南子》詩。到了墨家前期(1527-1599)和後李時期(1522-1789),用“南字”寫詩還是很流行的。阮友(1765—1820)用“南”寫下了《金傳奇》,是越南家喻戶曉的名著。但“南字”不是科舉用字,科舉用字還是漢字。《南子》的作品大多憂國憂民,有得罪皇帝的思想傾向。李朝以後,唐玄宗在1662年禁止使用《南子》,並燒毀了許多關於《南子》的書籍。給越南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西山朝(1778-1802)和阮朝(1802-1945)前期,再次使用“南”字。目前,越南國家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設有《韓南子》研究所,收錄了1186部《南子》作品。

《南字經》最大的缺點是筆畫比漢字復雜,壹個字有20多個筆畫,不容易寫,而且浪費很多時間。其次,只有學習漢語才能掌握“南字”,但只有少數人懂漢語,限制了“南字”的普及和推廣,取而代之的是簡潔易學的拉丁化音標——今天的越南語。

(C)拉丁語音字符的形成和使用

16世紀中葉開始,歐洲傳教士來到遠東傳教,此後人數逐年增加。這些傳教士大多數是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和法國人。為了傳教,他們必須使用當地語言,這就要求他們首先學習越南語。

外國傳教士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要背越南語,分發天主教的資料,所以用自己國家的發音來背和寫宗教的資料,這是很不符合的。後來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統壹了不同的錄音方法。1651年,在意大利羅馬出版了越南語-葡萄牙語-拉丁語詞典和壹本傳記。這兩本書被認為是最早用越南語寫成的書(這本字典至今還保存著)。此後,葡萄牙傳教士馬桑·費斯切拉撰寫了《葡越詞典》,但已失傳。意大利傳教士Feliciano-Aronso於1783年編纂了壹本拉丁-越南詞典,是手寫版本,現保存於羅馬傳教部圖書館。此外,壹些字典,如越-西班牙語字典和越-拉丁字典,保存在巴黎的外國傳教士協會的博物館。從上述情況來看,從17、18世紀到19世紀初,亞歷山德羅的《越-葡-拉丁詞典》中越南語的拼寫仍然是天主教傳教士學習、研究和使用越南語的主要依據。這組詞和今天的越南語很像。由此看來,帶有拉丁字母的越南語是葡萄牙、法國和意大利傳教士共同創造的,亞歷山德羅是集大成者,奠定了這套文字的基礎。

1820-1833年,法國神父達比編纂了壹本越南語-拉丁語,拉丁語-越南語詞典,於1838年在蘇倫坡出版。寫出來的普通話字和今天越南語的字基本壹樣,從那以後沒有什麽大的變化。19世紀中期以後,天主教的傳教書都使用艾伯特的書寫方法。

然而,越南語拉丁語的實施經歷了壹個相當艱難和漫長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越南民族文字(拉丁文,下同)僅在天主教內部使用,用於印刷傳教書籍。法國人入侵越南後,覺得漢字是他們殖民統治非常有利的工具。1878年,南越總督決定使用普通話字符。他認為“普通話漢字比漢字好學得多。它使執政官員和當地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直接。”因此,殖民者積極鼓勵越南人學習漢字。1865年,第壹份用普通話寫成的報紙《嘉定報》出版。這是法國政府在南七的公報,1897關閉。南越總督簽署了壹項決定,準備並創造條件使普通話成為越南的官方語言。特別鼓勵政府、縣、鄉、村的官員學習官話字,學不會官話字的不能提拔。同時,學校教育中也使用普通話字符。1882年,南齊總督又簽署了壹項決定,下令在各種公文中使用官話字。南齊最早使用普通話。法國殖民者占領中旗和北旗後,也用同樣的方法推廣民族語言。不同的是,在北齊和中齊,普通話字可以和漢字並列使用。1910,北齊總督說:“普通話漢字的普及,更容易讓我們擴大與當地人的關系。”同年,他又發出通知:“在壹切公文、行政證件和身份證上,並行使用普通話學習和漢字。漢字不能廢,只能用普通話字代替。因為漢字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它被用來維持家庭、社會、行政組織,尤其是習俗和信仰,維持越南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道德。”

普通話普及後,法國殖民者擔心它會成為傳播愛國主義和革命思想的工具,所以從多方面加以限制。雖然普通話漢字簡單易學,十幾天就能學會,但在1945八月革命之前,90%以上的越南人都是文盲。

八月革命後,特別是1954年越南北部解放後,國語漢字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因為漢字簡單易學,只要會說話就能拼寫,所以在越南只需要十天半個月就能完成識字。

現在的越南語是拉丁拼寫,有29個字母,149個音素,6個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