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信齋由“小苗家”苗興元於1930年創建,初期只有10人。是名副其實的小醬園。當時苗興元的嶽父周學善在家閑著,想做點事情,於是苗興元創辦了這個小醬園。苗興元以“世德”二字命名為“世德”。他從名字中取了壹個“德”字,取名“德信齋”,並立周學善為經理。
苗興元在剛來濟南創業時與王冠東、張忠攀成為朋友,長期共事,組建了經濟聯盟的“戰友堂”。三方約定,所有新成立的產業和業務必須共同投資,三家公司所賺的利潤也必須由“廳同誌”匯總統壹支配。所以德信齋醬園雖然剛成立時規模不大,但也有王、張的投資。1942年,苗興元聘請孫華峰為德信齋經理,並給予充分信任。他把經營管理權、金錢支配權、人事安排權、獎懲權都集成到孫華峰身上。1943期間,苗興元通過5號路、12號路,在上步修建了30余間門面、作坊、店員宿舍,添置了生產工具,為孫華峰提供了施展拳腳的舞臺。
孫華峰也是桓臺所鎮人,長期擔任管理層代理人。上任伊始,孫華峰壹掃德信齋原有的陋習,令人耳目壹新。
德信齋占地7畝多,前店後廠的格局。孫華峰根據生產和銷售的需要制定了詳細的制度。車間生產人員必須嚴格遵循配方、工藝流程和衛生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專櫃銷售人員壹定要熱情友好,介紹透徹,價格公道,尺度充分,提高服務質量。
針對人員良莠不齊的情況,孫華峰進行了大膽的調整。王子棟關東的侄子因違反店規首先被開除。隨後,孫華峰陸續解雇了幾名素質低下的店員,同時經過嚴格考核,又招聘了幾名骨幹和十幾名學徒,使得人員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對於新員工,孫華峰先讓他們在車間學習生產技術,然後根據他們的潛力,安排他們在生產、銷售、采購等環節。無論哪個環節的人員,因為要先在車間學習,所以對生產了解很多。
孫華峰還根據市場變化對各類人員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嚴格的考核,然後根據考核進行獎勵或處罰。
苗興元等人對孫華峰的這些做法深表贊賞。德信齋經營好轉後,苗興元把40%的獎金分給德信齋全體員工,每年年底還獎勵孫華鳳等員工,以示關心。在孫華峰的經營下,德信齋的產銷量逐年攀升,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產品。當時德信齋產品12大類有100多個品種,其中醬油、醋、香油、甜面醬年產量幾萬甚至幾十萬公斤。
德信齋的醬菜有6大類30多個品種,以商埠、老城著稱。醬瓜、腌茄子、腌蘿蔔、腌大頭菜、腌生菜、腌蓮藕都很好吃,尤其是腌茄子、腌蘿蔔。
醬茄子是壹種鮮嫩的圓茄子,配以北園出產的大紅袍,秋天後采摘。每公斤有6-8片,每片直徑5-7厘米,用獨特的工藝醬制作而成。成品外觀飽滿,色澤金黃,味道鮮美。
腌蘿蔔是從日本引進栽培的新鮮蘿蔔,大小均勻,表面光滑。醬制後的成品色澤鮮艷,質地脆嫩,吃起來鹹中帶甜。
德信齋的糖醋菜比較出名,糖醋蒜、糖醋蒜苔等15品種,都是好評。德信齋的蝦油菜品種也很多,不遜於以蝦油菜聞名的興順府醬園。德信齋的幹菜品種有10多種,五香大頭菜、佛手疙瘩等,很受歡迎。德信齋的鹽蘿蔔、鹽韭菜、鹽芹菜、鹽雪裏蕻、鹽香椿芽、豆腐、臭豆腐、辣椒醬雖然屬於主食,但在制作過程中都是規範細致的。
德信齋的產品不僅在當地港口及周邊城鎮銷售,還銷往青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部分產品甚至出口海外。德信齋在1956實行公私合營,後成為國有企業。文革期間更名為“濟南宏盛醬菜廠”。1993由濟南金金集團(原濟南試驗機廠)合並,遷至計燕路14號,更名為“濟南金金集團德信齋釀酒分公司”,恢復“德信齋”原名。2000年與原濟南第二釀酒廠合並,更名為“濟南試金集團德信齋釀酒有限公司”,遷至北苑街36號。2003年,德信齋國有股權被北京時代集團買斷,更名為“濟南德信齋食品有限公司”。2006年,商務部公示的第壹批“中華老字號”中,德信齋榜上有名。
苗興元創辦德信齋只是為了讓嶽父有事做。苗興源在不經意間創造了壹個“中華老字號”,口碑遠超苗家其他企業。這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