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的電視電影,觀眾從來不在乎大團圓結局,也不想用藝術來美化現實,但在最後壹集,當陽光照進明玉壹直為之奮鬥的小房子,就意味著她心裏的那壹層被凍結,徹底融化。
蘇大強的強行洗白,蘇氏三兄妹的和好幸福都只是表象,真正和好的只有明玉自己。
她放下了過去,壹種被壓在心底深處的沈重的怨恨和仇恨。當怨恨的陰霾散去,所有浮現在她心中的都是美,她曾經擁有的美。她終於想起了童年時母親愛她的事實,但為什麽後來她只對母親有怨恨?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當然這個原因還得從蘇家找。
從年齡上看,明成大四的時候,余明才大四,也就是說明成比余明大四歲左右。劇中最後壹個畫面,明玉很小,大概七八歲,所以明成是個少年。當時明玉在與明成的爭鬥中處於弱勢壹方。很有可能是蘇哄她,把她抱起來收拾二哥明成。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兩兄妹的體型和想法也慢慢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大概可以用睿智的話來看。
明玉被明成打傷後,大嫂吳菲看到蘇家所有人對明玉的傷勢漠不關心,只關心明成被帶走。她打電話給大哥明哲,意在告訴他不要再來趟渾水。電話裏,明哲告訴她,明玉小時候和明成吵架打架。明玉聰明狡猾,從不吃虧。也就是說,在兄妹之間,明誠處於弱勢地位。
但在最後的畫面中,明顯是明玉弱。這是什麽意思?說明隨著慢慢長大,明玉十幾歲時的乖巧和聰明就出來了。兩兄妹在外形上沒有太大的區別,打架也不會有什麽區別,但是明玉更狡猾,讓明成壹直處於劣勢。這個時候蘇媽媽越來越偏向明成,這是自然的。
特別是明誠自己對朱莉提到過明玉曾經捉弄過他,說明玉是壹種有毒的水母。這個特點能讓明季承記住這麽多年,說明他那些年跟明玉較勁吃了不少苦頭。
但也正是因為明玉的自我保護能力越來越強,明成無法與明玉抗衡,而聰明絕頂的蘇沐看在眼裏,對明玉越來越疏遠。
再加上重男輕女的思想意識,蘇媽媽對明玉的盲目和偏心只會越來越深,而青春期的明玉,叛逆和自我中心,自然偏向媽媽的二哥,會對自己的偏心和殘忍耿耿於懷壹輩子。
壹直以來,明玉最討厭的人就是她媽媽,但她壹直活得像她媽媽。這壹切都詳細地反映在她的回憶中。
整個蘇家都是蘇媽媽在支撐,也是蘇媽媽在強力管理。她在蘇家的地位是絕對權威的,沒有人能反駁或抵制她。逐漸成長起來的明玉,不僅性格上越來越穆,思想行為上也越來越穆。她壹次又壹次挑戰蘇的權威,敢直接吼蘇。對於蘇來說,明玉的性格絕對是讓人不爽的。她前半生為家人打拼,受家人壓迫,最後到了蘇家做自己的主人。怎麽能允許明玉質疑壹家之主的權威?
更何況她自己也曾深受家人之害。她不希望明玉走自己走過的路,所以壹直對孩子極其偏心,甚至直接指出不需要明玉照顧蘇家,不需要明玉養老。這些話可能也是善意的。
也許蘇愛明玉的方式不對。明玉對這些東西沒有感覺。只有委屈和怨恨讓她努力工作,事業有成,卻放不下對蘇的恨。她不恨蘇大強從來沒有幫助過她,卻恨蘇沐造成了她童年的悲劇。
當她放下所有怨恨的時候,也許她終於想起自己曾經被蘇的母親愛過,但是後來和二哥針鋒相對,還有很多外在的原因讓她改變,以至於只記得蘇的不好,不記得她的好。但當她與自己和解時,那些來自母親的美好終於想起來了。
所以,在最後壹個場景中,回憶的真實性是非常大的。不然她為什麽不去想象更古老的東西,而是在她這麽年輕的時候就想象看起來很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