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金文字形從羊,從大,人們想象古時以羊為美食,肥壯的羊吃起來味道很美,於是成就了這個美字。羊大則美,在漢代時好像還沒有這個說法,而宋人這麽說,恐怕與當時嗜好食羊有關。
宋朝時期,皇帝到底有多愛吃羊呢?據記載,在紹興二十壹年,宋高宗親臨“安民靖難功臣”府第,接受張俊進奉的禦筵,以示寵愛之至。張府專為高宗準備的果食饌品多達壹百多款,饌品中有羊舌簽、片羊頭、燒羊頭、羊舌托胎羹、鋪羊粉飯、燒羊肉、斬羊等,比較註重羊肉,證實羊肉在宋代肉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所謂“北食”,更是以羊肉為主。
宋太祖宴請吳越國君主錢俶的第壹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制成;而仁宗禁止宮廷為半夜饑餓時進貢上“燒羊”,所以羊肉是宋代的宮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當時陜西馮翊縣出產的羊肉,時稱“膏嫩第壹”。宋真宗時,“禦廚歲費羊數萬口”,就是買於陜西。而隨著王朝的傳續,宋代宮廷這種嗜吃羊肉為主要肉類的習俗,有增無減。
大致在宋仁宗、英宗時,朝廷從“河北榷場買契丹羊數萬”。而神宗時代禦廚帳本上更“嚇煞人”般記錄壹年中“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壹十九口,豬肉四千壹百三十壹”,這裏盡管記載著有少量的豬肉支出,但絕大部分的豬肉是上了“看碟”和配菜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