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龍舟飯”是珠三角農民的大聚會,也是傳統社交日宴的延續。酒席費用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工廠、商店、專業戶、個體戶和本村普通村民的捐贈,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贊助,以及龍舟零件招標的收益。為了開個好頭,村民們爭高價,爭取龍頭、龍尾、船鼓或木輻的撫養權。還有壹張新龍舟落水時去附近村莊巡遊的感謝信。當然,比賽中獲得的獎品——全是金豬、壇酒等。——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至於做飯,從村民中挑選了多名業余烹飪高手作為“候鍋”,從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支起案板,架起大火爐。煮的是壹大鍋飯,炒的是壹大鍋菜。
在滿天彩霞的傍晚,所有村民都會聚集在大廳(打谷場),或坐或蹲,擺酒席。每桌十幾盆菜(裝在壹個大盆裏),還要有壹碟蒜蓉蒸辣椒,去除“烤仔”(劃手)身上的水分。另外,還有風栗?鴨肉、叉燒肉、豆腐魚、叉燒瓜等。雖然沒有鮑魚有翅有肚,但也是大魚大肉,頗有《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驕傲。得意洋洋的“帕仔”身著紅衣,掛滿鮮花,驕傲地坐在桌子上,愉快地接受著村民和長輩的祝賀。席間有娛樂節目:有錢人家競相放鞭炮,互相較勁。這時,雷鳴般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的猜拳聲和點菜聲,匯成壹片歡樂的海洋,將宴會推向高潮。酒席結束後,“家家沈醉。”
附近城鎮的居民不甘寂寞。他們都包壹個“李”(紅包),讓子女帶到鄉下,“討”壹碗“龍船飯”,在家裏吃,希望子女能像龍壹樣健壯、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