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試論舌尖文化

試論舌尖文化

作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顯然是這個節目的核心人物。能夠恰如其分地抓住全國億萬人的味蕾,讓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真是令人欽佩。他說,其實總結和把握並不難,這是有章可循的。

這句話是蔡瀾先生說的,但它擊中了我的心。蔡瀾喜歡食物,他更擅長品嘗食物。他還在TVB上開設了美食專欄《蔡瀾嘆美食》,甚至還出版了許多與美食有關的書籍,內容廣泛,文藝,不愧為與金庸、王功勝、倪匡齊名的“港四大才子”!

印象中,關於美食或飲食文化的經典語錄都出自他之口(最經典的是關於人肉、鱷魚牛排等。),而且今天這句話特別認可。電影《舌尖》裏,母親的手藝,陜北母親做的面條,南方母親做的黃花魚,陪女兒去上海讀書的母親做的紅燒肉,無時無刻不在展示。母親這個角色最有代入感,讓人喚醒對母親的記憶。媽媽的菜是最早培養我們味蕾審美的標準。甜辣的記憶,酸鹹的味道,甚至食物配色的記憶,都和媽媽的廚房有關。

在《舌尖》中,它被選為中國的代表食品。導演陳曉卿總結了他們的分類。壹般來說有三類,第三類是主食,第二類是油脂類,第壹類是用主食包裹油脂類食物。這個結論真的會讓人大吃壹驚。人們說的不是吃飽飯的時代。每天的討論此起彼伏,大多是精致的菜肴,而單調的主食,雖然還是需要,但已經沒有以前那麽重要了。就連知名主持人魯豫也公開表示自己已經多年不吃主食了。油脂也是如此。少油少鹽的新健康標準也剝奪了油脂的優越性。

事實上,舌尖上的名氣越來越大也印證了我們骨子裏的喜好,這和中國人對食物的想象能力有壹定的關系。從1500開始,每70年就有壹次大饑荒,有時會更頻繁。我們對大魚大肉和主食有著天然的好感,而石油作為壹種強大的能量供應,早已俘獲了我們世世代代祖先的基因。

中國的烹飪技術如此之多,讓世界為之嘆息。曾經有個網友對此嗤之以鼻,說他按照國外的菜譜做菜,做的很接近,但是最後按照中國的菜譜做出來的東西,簡直不可思議!但是,善於加工是我們的特長,卻也執著於大自然的創造。印象最深的是壹位老人,適時上山挖筍。竹筍的時機是最重要的。如果早幾天,挖筍就難了。如果晚幾天,就會長滿地,味道不好。為了食物,人們真的很挑剔,有經驗的老男人挖竹筍。如果新鮮的竹筍放久了,味道就會消失。大自然的饋贈總是最令人難忘的。它的美味總是受到時間、地點甚至氣候的影響。越難越好。

現在的美食總是讓人眼花繚亂。看了壹家又壹家餐廳,推薦,熱門,迷人,擁擠,被迫排隊幾個小時...

壹整篇下來,我也不例外,成了美食的俘虜,因為美食的魅力總是讓我們無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