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花壹起成長》是我的壹本反思書的名字。我用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經常把花比作學生,把老師比作園丁。也就是說,只有當了勤奮的園丁,我才有機會聆聽語言,欣賞花的美...伴隨著花的成長,我學會了很多,在玫瑰般的孩子身上,我學會了熱情和豪爽;在百合般的孩子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壹絲天真和單純。在牽牛花般的孩子們身上,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執著……與花壹起成長,與花壹起成長!每壹次成長的過程,似乎都是壹次蛻變,成功後的迷茫與狂喜!我經常把它們隨便寫下來,沒想到不到三年:我不擅長寫作,我有壹本幾萬字的個人反思集!與其說是反思的匯集,不如說是我成長的檔案。
第壹部反思集《變形記》
2006年暑假,在金水區和鄭東新區之間,我選擇了東區這片熱土。沒來得及欣賞東區的美景,就開始了強化訓練。正所謂“培訓是最好的福利”。經過幾天的培訓,我嘗到了這個“福利”的甜頭,學到了很多教學技巧和方法。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第壹次聽說了“教學反思”。我們每天早上集中訓練,中午不回家,甚至不休息就開始在機房整理學習心得。對“細節決定成敗”印象最深的壹次反思,是聽馬校長報告的壹次學習經歷。因為感覺比較多,就壹氣呵成。就在我準備保存的時候,電腦系統突然出現了問題。辛辛苦苦寫的第壹篇文章,就這麽丟了。重新開始寫,寫不出剛才的感受。也許是因為這段經歷,每次有靈感的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趕緊寫下來,以免後悔。現在再來看我當時寫的反思,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但這確實是我從學生變成老師必須經歷的壹個過程。就像我在《變形記》的結論裏寫的:
幾天的訓練,妳付出的是汗水,得到的是驚愕!漫威從壹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轉變為壹名充滿激情的年輕教師;我驚嘆於自己觀念的更新,從教學機制的轉變到教育理念的轉變,從學科體系的更新到教學方法的重建,認識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洗禮。
第二本反思集《與花共成長》
剛當老師的時候,我從事的是鄭東的基礎教育工作。我的驕傲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問題:直到第壹次走上講臺,我才知道小學的課堂管理和教學是大學問。作為壹名青年教師,僅僅依靠年輕人的激情是不夠的。想要進步成長,就要做壹個有良心的人,向身邊的人學習。所以在我上完第壹堂公開課之後,我用激情和智慧寫下了這篇文章。當我第壹次意識到壹個好的數學老師可以把不消化的知識打碎讓學生消化,最後串起來。壹個至關重要的細節是“如何打破它”被“壓碎”,所以我寫了“如何讓學生跳起來摘蘋果?”》
給孩子壹個成功的機會記錄了我最失敗的壹課,失敗不在於課的設計。而是對學生有壹個統壹的、發展的評價。在搭配中學習。為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能力,實現教學目標,我創設了四種情境:調皮的小菜、微笑的邊衣、匹配路線、巧妙的密碼搜索。在談到“淘氣配菜”情況下的菜單二時,我問“壹肉壹菜”的條件如何搭配?因為是公開課,孩子們都很活躍,所以我請了手小個子最高的女生夏梅來回答。她高興地站起來,大聲回答:“牛排和豆腐配,魚和油菜配。”搭配有四種,她只說了兩種,我就隨口讓她坐下,讓其他小朋友回答。在其他小朋友的完整回答中,鏈接在我的預設中似乎已經圓滿結束。下課後,想起夏梅失落的表情,心情又變得沈重起來:她高高舉起的小手,燦爛的笑臉,自信的表情,似乎在渴望我的贊美,哪怕只是壹個肯定的眼神!而我,追求壹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完全忽略了她的感受。當她下課後擡起臉問我他們的表現好不好的時候,我深深自責:眼前的孩子這麽天真,這麽有想法,我怎麽能這麽不經意地忽略他們細膩的感情呢?妳要知道,他們每壹個人都是天才,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而我就是這麽小氣,偶爾的壹句贊美都是輕描淡寫。有時候覺得自己充滿激情甚至誇張的贊美,只是為了提高嗓門,但贊美的內容卻很單調。如果像王校長在評課時說的,鼓勵中有引導,欣賞中有委婉的批評,這樣優美的語言就像吹過心田,哪個孩子會不愛學習呢?與其給孩子灌輸壹大堆數學知識,不如用壹種真誠的鼓勵,給他們壹個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喜歡上數學,學好數學。“痛定思痛”,因為我記錄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上課的時候特別註意有經驗的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逐漸豐富自己的評價語言。
《班上的愛迪生》讓我第壹次感受到了讀學生的樂趣。主人公趙琪是壹個可愛天真、追求真理的小女孩。她總是有沒完沒了的問題。比如什麽是小白鼠?為什麽1 kg等於1000 g?為什麽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用點分隔?壹開始,我不知所措,甚至有點害怕和厭惡。我和我的同事常老師、郭老師壹起,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反思壹下,才發現其中有很多是很有數學價值的。讓我意識到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看數學。然後去思考,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好及時的反思沒有讓我感性的評價學生,讓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得以延續。現在這篇文章裏的主角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他還是那麽執著,那麽好奇。“給教材添油加醋”是我在講小數的意義時遇到的壹些問題,也是我第壹次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北師大出版的教材給了我們很大的處理空間。對於沒有經驗的年輕人來說,往往很困惑。只要妳靜下心來,專心研究,認真領會編輯的意圖,然後在實際教學中把自己的思考付諸實踐。隨著不斷的反思和積累,漸漸覺得教材沒那麽空洞了,駕馭起來也容易多了…
其實這些反思都是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問題的核心變成了反思點。我把它們寫下來,咨詢同事,查閱資料,自己嘗試,壹點壹滴積累。我這輩子積累了很多第壹。第壹次參加公開課,我就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第壹次被專家的建議弄得受寵若驚;第壹次失敗,我學會了自我批評;第壹次讀孩子,我學會了努力思考;第壹次換教材,體驗了思考和實踐的樂趣...這些難忘的第壹印象和反思,促進了我和我的學生的成長!寫作反思影響我的學生。我的思維習慣和方式對我的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開始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和看待世界。例如,楊欣怡和郭尚元的《數學日記》中的《數字無處不在》和《世界數字市場》就是他們試圖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例子。其次,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這是反思帶給我最大的滿足。在反思中,與學生壹起成長!經歷過反復思考和實踐的艱辛,也經歷過成功後的喜悅!
第三集反思“2009年告訴我……”
2009告訴我:只有不斷學習和積累,才能讓思想走得更遠。2009年可以說是我們學習的壹年。在這壹年裏,我從各種培訓和學習中受益匪淺。向最近的人學習無疑是成長的捷徑。壹打開聚源路小學的網站,就忍不住看老師們的反映。壹系列風格各異的反思,反映了同事們的教育教學生活細節:有班主任的忙碌,也有師生的溫暖;還有忙碌中的學習和研究,以及由此帶來的快樂和收獲。每讀壹篇反思,心裏都是沈甸甸的,有沈重的收獲,也有沈重的感受。感動了同事的奉獻,收獲了經驗。
如:蘭亭老師的《這個“空”要幫孩子填嗎?,讓我明白了壹堂好課,就像壹幅好的山水畫,要註意“留白”的重要性和技巧;王均明老師的《給課堂調味》分析了如何讓數學課堂變得有趣,這在課堂調控方面給了我很多啟發。田娜老師的《追逐陽光》讓我明白了“做壹個陽光教師”的真諦。馬老師的《愛孩子,就讓他“半餓”》,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詮釋了精辟的教育觀點。王春玲老師的《讓語文課堂更輕松》和李蘭香老師的《如何進入課堂氛圍》讓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課堂到底缺了什麽。看到“講課慢壹點”的時候真的很慚愧。文章中的註意事項似乎是為我量身定制的,以糾正我的缺點。讀到“給我上壹堂課,我就心滿意足了”,更佩服劉翠先生這位年輕班主任的胸懷和抱負。李老師的《感悟》和張輝老師的《尋找壹段幹凈的記憶》,品味之下,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
如果說經典是“豪華菜”。然後,同行反思是壹道“家常菜”。精致的“聚源輝映”這種“家常菜”絲毫不遜色於“豪華大餐”!自己炒自己嘗。真的很有紀念意義!看完之後,我感慨地寫下了《好家常菜》!
現在看自己的反思,有了壹點點的成就,也夾雜著壹些遺憾!後悔很多次,以趕時間為由,錯過了很多精彩的靈感;由於浮躁情緒的影響,思維過於膚淺如蜻蜓。有驚奇,遺憾,甜蜜的回憶,過去的重現...
感謝反思,讓我有理由不抱怨自己的過去,讓我對明天充滿激情和希望!
與您溝通的反思:
借鑒“教育博客”管理“班級博客”
這學期,我擔任5152班的班主任,除了數學。為了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我們班還建立了學校ICT班級博客。因為我是數學老師,所以經常不知道如何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水平。因為我自己的原因,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班博客幾乎天天冷清。忙於紀律,衛生,學習,我們似乎忘記了它的存在。直到有壹天,我打開博客,意外地發現我們班退步到了全校倒數第二名。這對於壹個堅持寫自己博客卻疏於班級博客的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諷刺!學生也缺乏壹個提高閱讀和寫作的平臺。
我靜下心來做了壹個談話調查,做了壹個簡單的分析。1.學生不寫博客,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或電腦,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動力。2.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其中,比如蟲懶,博客王等。有幾個同學壹直堅持的很好。3.寫博客的學生經常發表自己的文章,很少欣賞別人的作品。分析完了,我就從提高學生積極性入手。推行班級博主評選制度,啟動小評壹周、大評壹月的激勵方式。9月份,我們的博客開始略有起色。10這壹個月,我們的博客很熱鬧,湧現了壹批以寫作為樂的小作家。像“風中之雨,閣樓上之公主,虎勝天下,元,……”,他們要麽記錄自己的閱讀經歷,要麽寫下每天的心情。壹個月後,有近400篇博文。我們班的排名也從倒數第二變成了第六正。不僅提高了排名,還調動了主學員的積極性。以10的總結為例,月度優秀博星評選讓我很苦惱。因為同學發的日誌數量多,給我的統計帶來了不便,但是我很高興能忙起來!
在這個選拔過程中,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我們的標準是基於日誌數,老師推薦數,學校ICT推薦數。日誌的數量特別重要,所以有同學轉載或摘抄了很多。如果還是按照起步標準來評判,無疑對那些逐字打字的同學不公平。想了壹個中午,想到了教育博客的管理模式,我想為什麽不借鑒壹下。所以,我仔細閱讀了我們班級博客中的文章,並決定像博客競賽壹樣將我們的參賽日誌分為三類。第壹類是:作家的搖籃,即學生的原創作品;第二類是:他山之石,即學生轉載或摘抄的作品;第三類是:閱讀理解,即學生的閱讀筆記和隨性理解。以後我們通過分類評選優秀博主。下午第壹節課,我宣布了評選結果和班級博客改革計劃。明確了各自的努力後,學生們的熱情更高了。借用教育博客的評價細節,我對同學發表的博文提出了更高更細的要求。
自我感覺良好後不久,我發現第三個問題依然存在。相當壹部分同學只發表自己的文章,從來不看同行的文章。不看別人的文章,自己的文章也不會被別人忽略。沒有同行的評價和認可,恐怕時間久了就會被冷落。所以,我想,為什麽不給學生多留些評價空間呢?於是,從這個月開始,我從當月的優秀博主中挑選了幾個學生,聘請他們做各種編輯。讓他們閱讀、評價、推薦自己類別的優秀文章,我會從中推薦。這樣,無論是優秀的學生,還是剛開始寫博客的學生,都能得到集體同齡人的合理評價和認可。同學們都在忙著發博文,寫評論,這讓我感覺輕松多了。
想想我們的班級博客,從沒人管的時候壹潭死水,到沒辦法的時候壹片慌亂,再到有序的使用。真心感謝教育博客的專家和編輯們!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相信在教育博客的帶動下,我們的班級博客會越來越好!學生在這裏收獲越來越多!
以上是“反思促進我成長”的壹點心得和收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