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壹的早飯過後,除了在家等候祭拜的老人,人們都要盛裝去本村或鄰村走親訪友。年輕人是男女分開的。當他們離開雇主去西方時,他們在儀式後離開。年紀大的人要在禮拜家裏坐壹會兒。
在魯西北,第壹次給祖先磕頭,第二次給高唐磕頭,第三次給鄉親磕頭,第四次給家人磕頭,第五次給親友磕頭。在浙江蕭山,還有掃墓拜年的習俗,稱為“掃墓年”。在寧波象山縣,結婚第壹年,新女婿去拜年,有很多條條框框。禮物中,荔枝和龍眼必不可少。這種組合叫包頭,包頭是最重要的禮物。
新年問候習俗的起源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老人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禮儀電報、電話、短信、網上拜年也應運而生。壹般來說,拜年的時間是初壹到初五。臘月初八之後走親訪友算是祭奠早年,正月初五之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算是祭奠晚年。早年老年屬於救急或補救以免後悔的性質。民間有句諺語:“有心過年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