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水母在哪裏?
海蜇是莆田人最愛吃的海鮮。其加工品不僅是美味的家常菜,也是宴席上調節口味、佐餐涼菜的上等配菜。莆田沿海盛產水母,是壹種漂浮在海裏的水母。水母的形狀基本可以分為傘狀和頭狀。海蜇也寫“海屋”,莆仙人稱之為海桌成品桌(莆仙方言“飯”的音為梯切)。海蜇的傘狀如盔,可加工成壹整塊圓形海蜇皮,色澤潔白,被人們稱為“白飯”。海蜇頭加工後,成品海蜇頭呈紅色,老百姓稱之為“紅飯”。白餐和紅餐都是用明礬和鹽腌制脫水的海鮮,白餐價格相對較低。莆田用白鹵和紅鹵吃起來很方便。用涼開水泡壹下就行了,鹽鹵洗凈切成細條,可以蘸醋加醬油。又脆又好吃,是家裏的壹道好菜。如果把切得很細的鹽鹵用白糖、大蒜等調味醬油浸泡,可以作為宴席上的涼菜或配菜。人們將鹵水作為涼菜或菜間配菜食用,不僅可以調節口味,刺激食欲,還可以隨時配酒。因此,鹵水已成為莆田各種宴席中的常規菜肴,深受人們喜愛。有意思的是,鹵水的味道是酥脆可口的,而鹵水泡出來的鹵水是鹹澀的。如果吃鹵的時候不把鹵沖幹凈,鹵的味道會受到很大影響。但海蜇如果加工成成品餐,不經過鹽水浸泡,會比較硬,不能食用。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即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鹵水和鹵水的關系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莆仙口語中“鹹澀”和“別扭”的方言音是壹樣的,既然鹵水是鹹澀的。所以“鹵水”這個詞其實也成了莆田人嘲笑那些小氣吝嗇的人的代名詞。人們喜歡“鹽鹵”,卻討厭“鹽鹵”。事物的兩面性在民間口語中是多麽生動。海蜇不像海參、鮑魚等高檔海鮮那麽貴,普通人經常吃就夠了。但令人不解的是,莆田沿海居民,甚至常年捕撈海蜇的船工,也只是將海蜇加工成成品,全部銷往莆田平原的市區和集鎮,這就構成了奇怪的反差。原因是明朝以前,沿海地區依賴航運、海鹽和海鮮,經濟實力超過平原地區。自清朝以來,為了保衛鄭成功的反清運動,沿海經濟和文化急劇衰落。後來,雖然重新建立了邊境,但居民們僅靠幹紅薯為主食,生活貧困。農產品和海鮮不是自己吃,都是作為商品。即使是價格更低的海蜇也拿不到自己的菜譜。時間過去了300年,雖然沿海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們仍然保持著這種節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