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四季食——《節氣廚房》摘抄

四季食——《節氣廚房》摘抄

1,桃花癬與春季風大,戶外運動增加,風吹日曬的有關。需適當補充維生素,要忌口,忌食發物,如蝦,蟹等海鮮。外敷:黃芩黃柏,冰箱冷藏30分鐘,紗布蘸藥液敷臉15分鐘,敷完四小時內不要接觸熱水,過敏體質慎用。日常可以用金銀花野菊花泡茶,能起到清熱除濕作用。

2,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應多食新鮮的黃綠色蔬菜,忌辣,少吃羊肉,燒烤,油炸食品。甘不等於甜,指食物具有滋補,和中的功效,可以益氣生津,健脾和胃。甘味食物:淮山,糯米,小米,扁豆,百合,蓮藕,黃豆,菠菜,胡蘿蔔,芋頭,南瓜。

3,五指毛桃立春湯:螺片清水浸軟,五指毛桃,淮山桂圓肉洗凈,烏雞洗斬塊,冷水焯水,砂鍋清水。放烏雞螺片其他藥材。武火煮開,文火煲3小時,入黃芪,陳皮,蜜棗,鹽調味。

4,雨水節氣祛濕排寒方:炒薏米姜茶,紅薏米清水快速漂洗,晾幹,慢慢翻炒表皮微焦黃,有明顯焦香味。芡實洗凈放入鍋中,翻炒至微黃,炒後性偏溫,補脾固澀作用增強,適用脾虛和虛多實少者。再加入麥子,蜜棗,生姜,入鍋,清水,大火煮開後,小火煮40分鐘即可。

5,人有八虛,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腘。拍兩肘窩:拍散心肺的邪氣病氣。肘窩部位,是心經心包經,肺經三條陰經通過之處。亦有肺經的尺澤穴,心包經的曲澤穴。拍兩腋:防治心臟病,肝病。走四條經脈:肺經,心包經,膽經和心經。拍兩髀:大腿內側與小腹交接的腹股溝處。拍打加速氣血運行,健脾胃,防治婦科病。拍兩腘:膝蓋腘處,治腰背疼,排毒清血管。

6,梨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腑之陰。風寒咳嗽,以辛溫解表為主,亦食花椒蒸梨。風熱咳嗽應辛涼解表,亦川貝蒸梨。折耳根雪梨湯。

7,避風如避劍。

8,春分乍暖還寒的四神豬肚湯:四神為薏仁蓮子芡實山藥,外加豬肚壹個,米酒3湯勺,鹽適量。

9,春分,秋分為陰陽二氣中和之日,夜晝平分,陰陽各半,陰陽兩氣上升下降運動中的交會點,古稱之為曰出,曰入,即“二氣之交”的卯時和酉時。“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

10,補虛泄實之停閉呼吸法,吸→停→呼,呼→停→吸,吸→停→吸→呼。吸氣補虛,呼氣泄實。

11,體內陰陽隨著節氣開始爭鬥,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容易發生五更瀉,另種餐後瀉,則為完谷不化的腹瀉,常喝幹姜燉雞湯。

12,蕎頭: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障,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藥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

13,三月三日,采夏枯草,煎汁熬膏,每日熱酒調吃三服。治遠年損傷,手足淤血,遇天陰作痛,七日可痊。更治產婦諸血病癥。

14,烏稔葉: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

15,和合湯,身體恢復清明之氣:幹百合25克,黑豆10克,蓮子10克,大棗6枚,核桃仁I5克。煮湯喝。

16,脾不獨主於時,而寄旺於四季之末。“脾”只在每季末旺盛,氣血應四季而流布,調整,就是人要適應季節的變化。

17,張仲景補脾溫陽方:甘草,大棗,生姜,都入脾胃經的。

18,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搗汁飲,除面目及舌下黃。

19,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無礙。胃火盛,牙齦腫痛,口臭,便秘,蒲公英煮水,下胃火亦不損脾胃。

20,車前草,清膀胱濕熱火氣,明目,去脾之積濕,亦治春夏之季濕熱感冒,腹痛腹瀉。

21,晨,取熟花生仁5粒,紅棗3顆,核桃仁1個,嚼服,安坐3分鐘,補養氣血效果明顯。

22,白茶壹年茶,三年藥,七年寶。

23,脾主升清,上升的清陽之氣,胃主降濁,下降的濁陰之氣,脾胃陽氣不足,聚濕生痰,阻滯中焦。形成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喝沙棘茶泡水喝。

24,桑葚酒:洗凈三斤桑葚,倒入十斤燒酒,加些許冰糖,封蓋,40日即可。

25,苦瓜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功效。

26,鍋塌三瓜:黃瓜,絲瓜,苦瓜切絲,與蝦仁加入蛋液中,上鍋攤餅,配麻醬調成的涼拌汁。

27,鮮蓮子百合煲豬心湯:豬心切片先煮三十分鐘,入百合,去芯鮮蓮子,太子參,再煮15分鐘。

28,小滿時節,心火易旺,心火分虛實兩種,實火火邪太盛,陰液不能制火而上竄,則反復口腔潰瘍,口幹,小便短赤,心煩易怒;虛火並非真上火,而是陰津相對不足,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幹。實熱清多余之火。虛熱則把水補回來。夏應心,心為火,苦入心。

29,小滿蓮心竹葉茶:蓮子心,竹葉各3克,沸水沖泡。

三通花茶:菊花,玫瑰花,三七花各3克,沸水沖泡。

30,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31,非體寒過盛,不宜長期喝姜棗茶,宜食酸養肝陰,如檸檬,醋,酸梅湯,宜多食大米,面食為輔;忌辛辣,白酒,以免氣壯與肅殺之氣相沖。

32,燈心草清心茶方:淡竹葉3克,燈芯草3克泡水,代茶飲壹兩天,以瀉心火,清帝後用藥中常見。蓮子心泡水亦可。

33,大麥粥,鍋內適量大米,煮熟,加大麥粉米糊,煮熟可食。

大麥“味甘,性平,有去食療脹,消積進念,平胃止渴,消暑除熱,益氣調中,寬胸大氣,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谷食之功。”可消大汗淋漓外熱,亦可消除口幹,胃脘不適等內熱。

34,白蕓豆味甘平,溫中下氣,利腸胃的功效,阻斷澱粉分解,減少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後血糖,減少胰島素分泌,降低脂肪合成,府中減肥作用。

35,夏天脾胃容易寒涼,陽氣發散,浮於表面,形成內空,容易拉肚子,所以冬吃蘿蔔夏吃姜之說。夏天早晨氣血流註陽明胃經之時,吃姜生發胃氣,促進消化。

36,泡嫩姜,嫩姜洗凈切片,純凈水燒開晾涼,(不要沾油),胡蘿蔔洗凈切塊,蒜去皮,小紅椒洗凈,入泡罐,密封10天以上,多泡發酵酸味更大。

37,芒種十五天,陽中之陽,陽氣鼎盛,芒種到夏至陽熱升浮至頂,人體中下大虛,夏至,陰氣已開始暗處萌生,就要轉陰了。中午小憩防心氣血不足。

38,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小麥冬種夏吸,面食補心氣第壹。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

39,芒種冬瓜苦瓜脊骨湯:冬瓜苦瓜豬脊骨切大塊,豬脊骨燒求的浮沫,放入兩瓜蜜棗,慢火煲兩小時,食鹽調味。

40,濕邪分外濕內濕,外濕為自然環境中的濕氣,如雨淋,居處潮濕。內濕則為飲食無度,導致脾胃不能運化,產生濕氣。濕濁郁積日久化熱,為痰樣黏濁物質,為痰濕。體胖長痘,大腹便便,無由腹泄或便秘,便黏沖不幹凈。

41,痰濕祛濕需健脾,補脾陽,山藥在於調理脾陰虛,健脾有土茯苓,五指毛桃,蓮子,芡實,白術,幹姜。

42,祛痰濕茶方:茯苓陳皮茶:茯苓5克,陳皮2克,熱水沖服。陳皮扁豆山藥茶:山藥30克,炒過白扁豆30克,陳皮3克,水煎取汁,加糖調味。

43,端午五黃: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

五毒餅源於元代,用刻蠍子,蟾蜍,壁虎,蜈蚣,蛇的印子,蓋在酥皮玫瑰餅上。

44,夏至時節,盛陽覆蓋於其上,陰氣始生於其下,人的陽氣虛浮體表,五臟六腑最空虛,體內陰寒,心陰不足,容易心煩失眠燥熱,上虛火,甚至心悸不安,引發心臟病。

45,夏至湯:酸棗仁,赤小豆,桑葚幹,蓮子煮湯。紫甘藍,黑豆,黑米,紫米,紅莧菜,葡萄富含花青素,蘋果,豬心亦養心。

46,紅酒櫻桃為健康甜品:櫻桃洗凈去核,放砂糖腌制30分鐘,入鍋倒紅酒,燒開轉小火,攪拌,至濃稠,入檸檬汁攪拌均勻即可。

47,祛濕熱除心煩冬瓜茶方:冬瓜去皮籽,切小塊入紅糖腌制2小時,腌制瓜水壹並入鍋,加水,大火燒開後放姜片,小火熬冬瓜透明,黏稠即可。

48,涼茶紫蘇水:紫蘇葉,南姜,冰糖,加水同煮,涼後飲用。

49,楊梅醪:糯米浸泡,蒸幹飯,楊梅鹽水洗凈浸泡15分鐘,沸水焯燙滅菌,去核搗碎,入糯米飯中灑酒曲拌均,發酵,粉艷迷離。

50,生脈飲:人參(黨參可代)6克,麥冬9克,五味子4克,切碎水煮或開水燜泡,每周喝2~3天就好。為虛人抗暑良方。

51,清熱解毒,健脾化濕綠豆扁豆飲:白扁豆,“中和輕清,緩補”,與綠豆入砂鍋,加水,豆熟爛可飲。白扁豆亦可炒至色微黃有焦斑,增溫性,增健脾止瀉之功。

52,陰陽互根,補陽先補陰,少有陰足而陽獨虛者,滋陰,為了陽氣更好收斂,陰養足,鎖住陽氣不外越,方得陰陽和合。

53,小暑三花:金銀花,菊花,百合花;三葉:荷葉,淡竹葉,薄荷葉;適合沖泡成茶。

三豆:綠豆,赤小豆,黑豆,清熱除暑,健脾利濕,愛出虛汗,加麥仁,心火竈,加帶芯蓮子,脾胃虛寒,易腹瀉,加大棗生姜;心血虛,加龍眼肉。

三瓜:西瓜,苦瓜,冬瓜。

54,小暑湯,烏梅三豆飲,紅豆,黑豆,綠豆加入烏梅,大火燒開,小火煮至豆子軟爛,入冰糖即可食用。

55,三伏天人體陽氣浮於體表,五臟六腑寒涼,飲冰食則雪上加霜,堅持整個三伏天不不碰冷飲,頑固寒氣驅逐大半。

56,姜茶,姜切片或絲,沸水浸泡十分鐘後,服食。

57,六月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名為辟惡。

58,入伏日養生湯“炒面”,解煩熱,止泄,實大腸。面茶稱油茶,面粉加牛的骨髓油和幹果仁(芝蔴仁,核桃仁)炒熟,沸水沖飲。

59,蓮荷五行大暑茶:帶心蓮子,山藥,荷葉,蓮藕,西洋參,蓮子熟後即可食用。

60,赤小豆“三青二黃時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飯,餛飩餡並良也,”味甘性平,可入藥,有消熱毒,散惡血,健脾胃的功效。

61,寒濕體質的人會胃寒,舌苔白,怕寒,怕冷,從調理脾胃開始,給予溫暖,除濕,讓陽氣逐步上升,達到陰陽平衡。入初秋宜清補不宜過於滋膩,多喝銀耳百合小米粥,山藥粥,扁豆粥,及白色潤肺食物,如豆漿,牛奶,銀耳,百合,甜杏仁,白梨,寒涼體質的人在吃百合白梨時要煮熟,才能潤而不寒。

62,寒濕體質:胃寒,舌苔白,怕寒,怕冷,宜清補,多喝銀耳百合小米粥,山藥粥,扁豆粥,以及白色潤肺食物,如豆漿,牛奶,等

燥熱體質肺胃燥熱,鼻子幹,嗓子幹,大便幹,宜食蓮藕,荸薺,梨等潤肺,養陰,清燥食物。

63,來杯熱水,直接吸入水蒸氣,每次10分鐘左右,早睌各1次。

64,宜喝清燥潤肺茶:麥冬竹葉茶,冬花枇杷茶。

65,處暑屬於長夏,脾病起於長夏,濕邪最盛,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傷脾陽,多食茯苓,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猴頭茹。

66,農歷三月清明,陰氣斂藏沈寂,鬼入居陰宅歇息,宜墓地祭祖,宜收鬼,整修墳幕,給祖先供奉祭品,祈禱先祖陰間與左鄰右舍和睦。七月中元,陰氣萌生,地府會放出全部鬼魂,宜在家中堂祭祖,院子屋前燒紙,宜放河燈,路邊點火,道教這壹天施食傳統,孤魂野鬼得食吃飽。

67,“火”在“土”上,即生“濕”,“火”歸“土”下,則可化氣,夏天相對潮濕,秋天自然變幹燥,時至秋天,陽氣回歸土下,便不濕了。

68,酸甘養陰之法幫助斂陽,如烏梅三豆杏仁湯,烏梅白糖湯,檸檬紅糖湯。吃杏招病,吃梅接命。

69,積芙常溫於銚內蓮子湯

固叩白雲庵門。庵尼故相識也,坐次,采池中新蓮,制羹以進。香色清冽,足沁腸睹,其視世味腥膻,何止薰蕕之別。

71,處暑四寶:秋燥熱,食生榨藕汁。秋梨濡肺胃之陰,兼滋養肝腎之陰。芡實性味甘平,收斂鎮靜,補脾胃,止帶,止瀉。太子參養陰生津潤肺。

72,白露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衣物薄而不露適當“秋凍”

73,白露曰十樣白:白茯苓,白百合,白扁豆,白山藥,白芍,白蓮,白芨,白茅根,白術,白曬參,煨烏骨白毛雞,食後滋補身體。

74,白露湯:雪梨,雪耳,南北杏,百合,淮山,蜜棗,瘦肉,鹽,武火煮開,文火煲兩小時,入鹽可食。

75,秋分前暑熱余氣,多見於溫燥,之後氣溫變化劇烈,寒涼漸重,出現涼燥,常有身體發冷,頭痛無汗,口不渴,鼻塞流清涕,不發熱或低熱,防治可選柿子,石榴,廣柑,蘋果,白果,胡蘿蔔。

涼燥杏仁紫蘇茶:杏仁打碎,紫蘇葉,紅糖,煎煮取汁飲用。

76,月者水之精,秋者金之氣,金水性相生,水得金還盛,月因秋更清,天地之氣與時令相感應。

77,桂花和蜂蜜攪拌,放入酸梅,沖水後冰鎮。最為可口。

78,七孔蓮藕含澱粉多,水分少,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蓮藕水分充足,脆嫩,汁多,涼拌清炒晨佳。

79,山茱萸為帶籽,去籽叫山萸肉,腎虛所用。吳茱萸可插發,或佩帶臂上,或香囊佩帶。

80,溫燥咳嗽多為臟腑有熱,幹咳連連,聲音洪亮,少痰,喜喝水,舌發紅,苔黃而幹。涼燥咳嗽,多為燥氣與寒氣結合入侵,咳少聲低,有白痰,痰液清稀,夜咳多為寒咳,口幹厭水,舌尖淡紅,苔白而潤。

81,菊花雞絲:菊花瓣淡鹽水浸泡兩小時,雞胸肉切絲,鹽,澱粉,料酒,胡椒粉,糖拌勻,腌10分鐘。雞絲水滑撈出瀝水。入鍋炒,加入菊花瓣炒勻。出鍋調入香油,雞精即可。

82,開水白菜:清湯要老母雞,鴨,宣腿,蹄膀,幹貝,排骨吊湯。味濃而清,清如開水,泡幾棵白菜心,為高級清湯菜。

83,白菜如意卷:肉餡均攤控幹水的白菜葉上,卷成菜卷,香菜梗捆紮,碼於盤中,澆鮮湯,少許醬油,豬油,上籠蒸20分鐘。

84,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自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

85,鮮杮甘寒,養肺胃之陰,宜於火燥津枯之體。霜降杮子粥:柿子性寒,脾胃虛寒者不適常食,可食杮餅,或蒸吃,煮杮餅茶。杮子粥小米煮出米油放入去皮杮肉,最養胃氣,溫腎陽。

霜降三白粥:山藥,白蘿蔔,蓮藕煮粥,清虛火濁氣,潤燥,助陽氣收藏不外泄。

86,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生吃幹蓮子補胃。將幹蓮子細嚼咽下。

87,熬夜傷陰血,霜降,秋氣傷肝,肝血不足宜子夜失眠,脾氣暴躁,雙目幹澀,指甲薄,手腳發麻。

冬藏

88,黑胡椒脫了皮,就是白胡椒。肉桂有引火歸元之功效。

89,立冬:黑豆為腎之谷,入腎功多,煮汁飲,潤腎燥。直接加水煮,或煮熟泡水。

四黑米漿:黑芝麻,黑棗,黑豆,黑小米,蜂蜜或紅糖打漿。

90,冬三月,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去寒就溫,勿泄皮膚。飲食之味,宜減酸增苦,以養心氣。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心受病平,故宜養心。宜居處密室,溫暖衣衾,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不可早出,以犯霜威。

91,生吃蘿蔔通氣,熟吃則下氣。

92,芥菜煲番薯湯:紅薯壹個,大芥菜3棵,2片姜,豬脊骨300克,可加瘦肉片,魚頭,或鹹蛋,芥菜不要煮太久,可治上火感冒。

93,道家上清四秘:蘿蔔,白菜,豆腐,生姜。

94,冬季補腎三階段:1,初冬,立冬到大雪,開始羊肉補腎以外,亦可芡實,山藥,栗子,搭配煮粥,淮山白果枸杞粥。

2,大雪到小寒,補得進來,藏得住,食核桃仁,枸杞子,黑豆,黑芝麻,葡萄幹,補命門,讓腎氣歸元。栗子,核桃,枸杞,陳皮煮粥。

3,深冬,小寒到立春,亦要補心,需食糯米,豇豆,豬腰固腎氣,防寒濕滯留。芡實麥仁大棗粥,墨魚幹粥。

95,喝陳皮粥,可比作陳皮人參湯。陳皮水未有此功效。加核桃仁,為陳皮桃仁粥,麥棗安心粥,補氣黃芪粥,生姜大棗粥,蓮子糯米粥,茯苓粥。

96,糯米酒釀雞驅寒固腎,補血活血祛瘀,小母雞清水浸泡30分鐘,控水,蒸鍋大火蒸30分鐘,砂鍋中放入酒釀墊底,蒸雞斬塊,均勻碼酒釀上,撒上枸杞和紅棗,倒入米酒,沒過表面,鹽調味。大火燒開,小火煲10分鐘,即可。

97,子時指睌11點至次日淩晨點,壹陽生發,新壹天開始。冬至為壹年當中“活子時”,陽氣收藏極限,叉是新生剎那,陽氣復生,為次年萬物生發原動力,稱之命門元氣。

98,《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雲,凡補品,多數皆有偏處,或生脹滿,或生燥熱,種種不適,功不抵過,惟此方,服之愈久,神愈清,氣愈爽,此方壹為血肉之品,壹為谷物之精,海參大補腎中陽氣,黑豆大補腎水,水火均足,水靜風平,疏泄遂止。

海參2個,黑豆30克,不帶油火腿1個,姜1片,大火燒開小火慢燉∽1~2小時,鹽調味。

99,冬至第壹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羊肉斤洗凈,切小塊,冷水大火煮開去浮沫,生姜25克,不去皮,拍松入鍋,當歸20克入鍋,微火煨2小時左右,棄當歸生姜,加鹽,蒜苗香菜調味。

100,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氣。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陳皮紅豆沙為炎夏寒冬為適合。紅豆200克,泡,陳皮泡軟切絲,下鍋至紅豆起沙,加冰糖,太甜傷脾,稍燜即可食用。

101,小寒飯:紅豆清水煮開,炒鍋入油燒熱少許鹽,生糯米小火翻炒,微發黃,紅豆連湯倒入,小火燜熟,撒芝麻,炒糯米不那麽黏,運脾胃弱者消化,亦有健胃功效。

102,飲食自倍,脾胃乃傷。

103,豆腐餡餃子:豆腐蒸壹刻鐘,壓碎放入碗中,入蔥,香菇沫,入鹽,調餡粉,香油,蠔油拌勻,捏成水餃,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