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畬族百分之九十九使用中國客家話,通用漢語。
畬族分布區屬東南丘陵地帶,山巒重疊,海拔500-1500米不等。小溪彎彎曲曲,又短又急;靠近海洋,氣候溫和濕潤。冬天雖然冷,但是霜期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農產品主要是大米、紅薯、小麥、油菜、豆類、煙葉和土豆。山區盛產樹木和竹子,這是畬族的主要經濟收入之壹。木材量大,樹種多,是我國重要的林區之壹。土特產非常豐富,有茶葉、油茶、紙張、筍幹、花生、苧麻、蘑菇、樟腦、松油和珍貴藥材等。福建和浙江的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山區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煤、鐵、金、銅、明礬、石墨、石膏、硫磺、滑石、雲母、瓷土和許多其他有色金屬。
畬族歷史
關於畬族的起源,眾說紛紜。她和姚分別來源於長沙武陵人說、南蠻後裔說和漢晉古越人後裔說。公元前7世紀,生活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被稱為“滿”“滿遼”。南宋末年,從14世紀開始,其中壹部分遷徙到閩東、浙南等山區。明清時期,出現在福建東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區。
畬族音樂
畬族生活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的山區,人口約33萬。畬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於漢藏語系,沒有自己的書面語言,所以普遍使用漢語。他們相信鬼神,崇拜祖先。
畬族有許多大型歌會,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歌手經常要唱幾天幾夜。在山地勞動中,人們經常用歌聲交談,每個人都唱歌。這首歌被人們用來消除工作疲勞和慶祝豐收。
畬禮儀
畬族是壹個文明禮貌的民族,勤勞樸實,熱情好客,至今仍保持著許多古樸、淳樸、優秀的傳統風俗習慣。
在道德規範方面,畬族人崇拜祖先、尊重祖先的傳統,以及與漢族人的長期交往,逐漸吸收了孔孟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哲學,形成了具有她獨特風格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客人上門,要先奉茶,壹般喝兩個菜。還有壹句話:“壹碗苦,兩碗補,三碗漱。”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渴了,可以提前解釋,直到他對飲料滿意為止。如果來訪者是女客人,主人還會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畬族慶祝節日
畬族中秋節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福建省福安縣、寧德縣畬族的民間節日。
畬族人把8月15日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和客人壹起唱歌是畬族特有的習俗。中秋節不僅要陪客人唱歌,還要在縣城裏專心唱歌。
節日那天,人們壹起來到縣城,白天走親訪友,晚上開始唱歌。唱歌的時候男女站在壹邊,女的特別喜歡擠在壹起。不參與演唱的女性也要和演唱者擠在壹起,以壯聲勢。聰明的歌手可以隨意改變曲調。除了二人轉,他們最喜歡的雙音叫“雙條落”,是二人轉的壹種演唱形式,有很強的畬族特色。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福建省福安縣和寧德縣畬族的民間節日。
畬族婚姻習俗
畬族壹夫壹妻制,同姓未婚。畬族的婚禮有獨特的味道。嶽家迎接新郎。嶽家聚餐,桌上什麽都沒有,新郎必須壹首壹首地說出歌曲的名字。比如他要筷子就唱“筷子歌”,要酒就唱“酒歌”,廚師也會跟著歌唱,他的東西就出來了。飯後,新郎要把桌上的東西壹個壹個唱回來。
在畬族中,除了通常的女婚外,還有男娶女的婚俗。男人娶女人有兩種方式:壹種是娶了未婚女子,叫“做女婿”;寡婦女婿叫“家”。沒有兒子的家庭有很多兒子可以通過婚姻收養,但是很多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通過婚姻收養,讓女兒保留“兒子”(也就是女婿)。壹般養子的孩子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如果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是“兩個家庭”,也就是結婚頭幾年要照顧兩個家庭,居無定所。若幹年後,可以確定經濟條件好壹點的,在夫妻倆家裏安家。
結婚前有兩個階段:說親和訂婚,還有很多禮儀。結婚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舅舅、唱歌的“赤郎”、伴郎的舅媽、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組成的迎親隊伍,在婚禮前兩天由媒人帶領到女方家,放鞭炮開門、送禮、脫鞋(脫涼鞋、洗腳、穿新布鞋)。當晚的歌宴將持續壹整夜。如果男歌手回答不了女歌手的問題,臉上就會被抹上鍋底,引來笑聲。第二天,在女方家裏,給她舉行了壹個“求爺爺”的儀式,就是向祖宗牌位報婚,求祝福。後來,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放在床上,母女坐在床邊哭泣,稱為“哭嫁妝”。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根據婆家的遠近決定上轎子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趕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能回頭,以保證婚後白頭偕老。在新娘家的前門外,新娘要壹把傘來代替前面鋪的紅布包,象征著繼位。去nave的路上,婆家的親戚朋友會撒花生,祝他們多子多孫。新郎在中殿祭拜祖先後才見到新娘。婚後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舉行回禮。住兩四個晚上,然後回妳老公家。直到今天,這個古老的規則仍然在畬鄉被遵循。
畬族服飾
畬族婦女的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她們的共同特點是上衣都是繡花的。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衫,在領子、翻領、衣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種刺繡圖案和花鳥、龍鳳。畬族婦女最重要的服裝是“鳳裝”。用紅繩綁著的長辮子高高地紮在頭頂,象征著鳳凰頭;在衣服和圍裙(手巾)上用紅色、粉色、杏色和金銀絲線繡出五顏六色的花邊圖案,象征鳳凰的頸、腰和羽毛;壹條金色腰帶系在腰後,象征鳳尾;全身佩戴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著馮明。已婚婦女壹般穿“鳳冠”。用紅布手帕包裹精制的細竹筒,掛壹個長30多厘米,寬3厘米的紅綾而成。冠上有壹枚圓形銀質勛章,額頭垂下三枚小銀質勛章,名為“龍脊”,表示是“三公主”佩戴的鳳冠。關於鳳凰裝置有壹個傳說:畬族始祖潘立功,高辛帝將女兒三公主許配給他。他們結婚時,皇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有寶石的鳳裙,祝她像鳳凰壹樣吉祥如意。有了孩子後,三公主還把女兒打扮成鳳凰。女兒出嫁的時候,鳳凰從廣東鳳凰山來,送了壹件鳳衣作為嫁衣。從那以後,她的女兒會穿上鳳凰的衣服以示好運。有些地方,新娘直接叫“鳳凰”。因為新娘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不跪。
畬族飲食
日常主食以大米為主。除了米飯,還有各種用米飯做的蛋糕。她經常吃的大米有三種:秈米、粳米、糯米。從粘性來說,糯米最粘,其次是粳米,秈米基本不粘,但秈米產量最多,秈米是畬族最常吃的大米。紅薯也是畬族農民的主食之壹。粉條是畬族招待客人,制作小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大多數畬族人喜歡吃辣。壹般家家都有火鍋做飯吃。除了常見的蔬菜,豆腐也是經常吃的,農民招待客人最常見的菜就是“豆腐腦”。最多的肉是豬肉,壹般用來炒菜。竹筍幾乎是她家壹年四季的蔬菜。有壹種說法,壹年十二月八月無筍,用茭白代替。除了鮮筍,還可以做成筍幹長期保存。喝茶是畬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多是自產的烘焙綠茶。
畬族的酒主要是自己釀的白酒和糯米酒。靜寧山區還有壹種綠色曲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典型的食物有:腌制的生姜;泡菜是畬族風味菜肴,通常用辣椒、姜、蘿蔔等腌制。,並被稱為壞辣椒、壞姜等。端午節吃粽子,民間稱之為號角;黑米,三月三的時令食品,是將黑米樹(畬族語稱為黑枝)的嫩葉搗碎,用汁液浸泡糯米,煮熟後成為黑色有光澤的黑米。都說吃黑米不怕螞蟻咬。
畬建築
他們住的房子大多建在山坡上,那裏有水,可以遮陽。土木結構的瓦房現在很普遍。
畬族人蓋房子,壹般都是先把柱子梁起來,搭起架子,再用瓦片蓋屋頂,最後在四周砌墻,鋪地板,整修內部。所以畬族蓋房子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分階段的,農閑時多幹活,農忙時少幹活,所以蓋房子需要的時間往往拖了好幾年才完工。
畬族蓋房子的時候,經常會請村裏的親戚朋友或者勞力來幫忙。有的幫木頭,有的幫貼面,有的幫砌磚,有的幫勞動。大家壹起努力建設好房子,發揚團結互助友愛的傳統美德。壹般來說,幫工是沒有報酬的,只提供飯菜。那些雇傭木匠和泥瓦匠的人需要支付工資。
畬風俗
生活中也有很多禁忌,比如男性18歲不結婚。沒有狗肉,沒有轎子,沒有喇叭,沒有乞丐,沒有民夫等等。
節日裏有很多禁忌,比如正月初壹,忌挑糞、轎子、吹喇叭;避免成為乞丐;避免吃狗肉。2月19日觀音生日,禁止烘烤,3月3日不下地。
她信仰宗教
畬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和祭祖,每年2月、7月、8月的15日是祭祖日。
盤瓠的神話傳說,以及盤瓠在畬族社會中廣為流傳的圖騰禮儀、圖騰標誌和圖騰禁忌,典型地反映了畬族圖騰文化的特征。
《盤瓠傳說》的大意是:古時候,高辛王後患耳痛三年,然後從耳朵裏取出壹條蟲子,在盤子裏繁殖,後來變成了龍狗。高辛皇帝給她取名為龍期,即所謂的盤瓠。當時狗軍來襲,皇帝上書求智,提出誰能斬王凡,誰就嫁給三公主。龍狗揭開名單後,去了敵國,被王凡灌醉,把他的頭咬下來,回國送給高辛帝。高新迪想離婚,因為他是狗。潘虎用人類的語言說:“把我放在金鐘,七天七夜我就成年了。”潘虎進鐘六天,公主怕他餓死,就開了金鐘。看到他變成了壹個人的身體,但是他的頭沒有變。於是潘虎娶了公主。婚後,公主和盤瓠壹起住在山裏,靠打獵和種田為生。他生了三個兒子和壹個女兒,大兒子叫潘,名叫能,二兒子叫蘭,名叫光輝,三兒子叫雷,名叫聚友。他的女兒嫁給了鐘(也叫“字子”)。
畬族人世代相傳,贊美祖先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畬族圖騰崇拜的對象。畬族先民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盤瓠塑造成壹個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稱其為畬族始祖。長篇敘事史詩《高皇帝之歌》(又稱《盤瓠王之歌》)以淳樸深厚的民族感情,追溯了畬族的起源和歷史,以及盤瓠的不凡經歷。它被視為畬族的祖傳歌曲和歷史歌曲,並以畬族語言傳唱至今。除了口口相傳,在服飾的狗尾巴造型、生活中禁止殺生吃狗肉、禁止說或寫狗字以及繪畫、雕塑、音樂、文學等方面都有它的圖騰崇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