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位於中國的西北部,歷史上被稱為“西界”或“回疆”。與其他地區相比,西北地區的食物風格簡單、粗糙、自然、厚重。它的主食是玉米和小麥,也吃其他雜糧。小米甜,油茶受歡迎,黑米粥、槐花蒸面、黃貴柿子小籠包更是獨具特色,牛羊肉小籠包全國聞名。家常菜多為面湯,輔以包子、煎餅或芋頭豆小吃。粗料精心烹制,菜品種類繁多。農婦也有“壹面吃百種”和“每天吃72頓飯”的能力。受氣候環境和農耕習慣的限制,很少吃蔬菜。農民壹般都是大碗小碗,壹年四季有麻辣油、精鹽、糖漿(用老菜葉釀造的醋汁)、蒜瓣就夠了。如果客人來訪或宰羊,或殺雞,或炒幾碟肉絲、雞蛋、苜蓿,卷細面、蒸饅頭,也是相當豐盛的。
從菜肴的風味來說,西北地區的肉類以羊、雞為主,少有野生蘑菇,淡水魚、海鮮很少,果蔬也很少。其技法多為烤、煮、燒、燉,喜酸,重鹹,喜酥香。上菜時突出主料,“吃肉看肉,吃魚看魚”,強調生熟、冷熱、甜鹹分開,盡量互不幹擾。在食物種類上,不喜歡過分雕琢,追求自然的真趣;註意飲食衛生,清潔廚房和餐具。中國人愛喝白酒,穆斯林壹般不喝酒,多喝花茶。紅茶和奶茶,還有牛、羊、馬奶;抽漠河煙和幹煙;經常在院子或者草地上鋪白布圍坐吃飯,自帶刀,這是抓菜的遺留問題。
西北的名吃很多,很多都有歷史的煙塵,相當古老。像陜西葫蘆雞、尚誌肉、錢制紫菜、帶柄肘子、牛羊肉泡饃、石板小籠包、糯米糕、油潑面、仿唐宴、餃子宴;甘肅百合雞絲、清蒸鴿魚、蘭州燒豬、手抓羊肉、牛肉拉面、泡油餅、壹捆柴火、高載羊肉、常工十二身、金鯉魚墊;青海的蟲草雪雞、蜂子嶺、人參羊蹄筋、糖醋黃魚、鍋貼包子、湯圓、馬排、羊肉炒面等。此外,這裏還有西鳳酒、黃貴稠酒、當歸酒、龍南泉、伊利特曲、枸杞酒、白酒、紫陽茶、奶茶、三炮臺八寶茶、人參茶;黑米飲料和哈密瓜汁也很有名。
在飲食習慣上,當地人夏季愛吃冷食,冬季愛補冷食,以誠待客,宴飲良久,常有歌舞樂器招待。壹家忙於宴席,絕不會怠慢進門的人。哈薩克諺語:“日落時放走客人,是跳河也洗不掉的恥辱”就是壹個生動的例子。《中國新疆風俗》也記載:“回民宴飲,總敬多殺牲畜。駱駝、牛、馬都是上品,羊也有幾百只。各種瓜果、冰糖、高糖、香油,還有熟肉、糕點、點心、炒菜、蒸飯,都存放在錫銅木盤裏,不同的圈子裏,各居前列,隨心所欲,各取所需。樂器雜奏,歌舞喧嘩,群鼓掌迎其節,總是歡天喜地。”“如果客人把舊的食物給別人,或者在宴會後帶走,主人會喜出望外,認為他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