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南陽唐博物館舉辦的“草根譚”民間論壇上,壹群老南陽人講述了南陽人的禮儀。那些難忘的儀式...
“吃飯了嗎?”是老南洋人打招呼的常用語。
老南陽人見面經常熱情地打招呼。“吃飯了嗎?”“妳喝湯了嗎?”有時候,我會給對方壹個熱情的禮遇,口頭邀請他們去家裏吃飯:“我們去家裏吃吧。”這種問候,帶有壹種鄉土氣息和親切感,讓人的感情壹下子就拉近了。
畫家李金平說,古人非常講究飲食,中國的禮儀也註重飲食。比如青銅器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載體,流傳下來的與飲食有關的青銅器不計其數。老南陽人見面,也是以飲食為主。“通常,他們都會說‘妳吃飯了嗎?’侄子打電話來,第壹句話往往是‘叔叔,妳喝湯了嗎?’聽起來很親切。現在這樣的問候少了,因為吃飽飯的問題解決了。"
在文化學者郭看來,吃飯也有很多禮儀。比如大人小孩上桌不能動筷子,吃飯不能咂嘴,不能用筷子敲空碗,不能夾自己想吃的菜。
說話和行動都要友善和尊重。
中國人講究禮儀和面子,也就是所謂的“綜合禮儀”,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陽唐王府博物館館長崔建平說,他小時候會因為壹些話被大人批評,比如姨媽回家的時候。他說“妳來了”“妳回來了”肯定不會批。有時候,“禮”不僅體現在言語上,還體現在行為上。比如他小時候騎自行車,遇到人要下車打招呼。有壹次,車爆胎了,他推著車去汽修廠找叔叔修。他叔叔很忙,就讓他再找個人修。修車的大人逗他說:“妳收到禮物了嗎?”他不明白。這時,另壹個要修車的人來了,先掏出壹支煙遞給機械師。修車的大人把煙接上,對崔建平說:“看到了嗎?這是見面禮!”“我有個朋友回老家的時候下車走在村口,口袋裏裝著兩包煙。看到人家壹路跟他打招呼,也是壹種謙遜和禮儀的表現。”崔建平說。
畫家姜鐵浩說,禮是綜合的,往往體現在施與受,來而不往非禮。比如親戚來了又走,妳帶著禮物去拜訪親戚,他不來找妳,這種關系壹般就斷了。
不同的禮物反映了不同的風俗習慣。
見面握手,鞠躬,逢年過節帶禮物走親戚,都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禮儀。老南陽探親送禮的種類,往往分為四色禮(四禮)和八色禮。
宛平高速原工會主席山說,過去城裏人走親戚,農村都是提著果箱和籃子,裏面經常有粉條,有拉拉扯扯的意思,沒有粉條就有斷親之感。春節期間,這種儀式中經常有條狀的肉,中秋節時會送月餅。
宛城區文聯副主席譚傑波說,探親時有四色禮、八色禮。比如新郎官送公公回家的儀式就是八色禮。另外,過去人們結婚,生個孩子也要報喜。上面寫著“做瓷磚的快樂”或者“開玩笑的快樂”,妳壹眼就能看出是男孩還是女孩。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不發帖,只是打個電話或者發個微信。
著名畫家張若平說,幾千年來,禮儀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壹些已經成為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優秀的傳統禮儀應該得到保留和傳承,這對提高個人道德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