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凝長冷,此時站在最高的山上。——劉禹錫《八月十五日桃園戲月》。
賞析:最後壹段把自己從想象中拖了回來,寫了日出日落,甚至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的感受。離開桃園後,很難重遊。全詩景物隨時變化,意境隨景而變,有跌宕起伏之感。這首詩表面上看可以歸為神仙詩,讓中秋之夜如夢如幻。
尤其是“落光落寒露,此時站在最高的山上”這句話,更是成為中秋節的流行語。劉禹錫為官失意,後半段解說以仙宮比喻朝廷,期待早日回歸;也有人把前半段解讀為“寒露飄落”來指代人生的無常,說這是劉禹錫對人生的情感之作。
2、秋日天高雲淡月懸,光華濕漉漉。——孟浩然《秋夜下有懷》。
賞析:“明月掛秋空,光華濕。”極其平淡的文字勾勒出壹輪孤獨而清朗的月亮。這時候的明月很安靜,願意掛在秋天的天空,也不霸道。它只是把光彩照在晶瑩的露珠上。這不是炫耀,而是壹種淡如止水的關懷,就像詩人與明月有著微妙的關系。
詩人以行雲流水的筆調,通過“明月”、“驚鵲”、“寒影”等壹組意象,描繪了壹幅獨特的孤獨月夜圖。徜徉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思想,觸摸到他跳躍的思緒,聽到他的嘆息。
3,此生不遇良宵,何處見明年明月。——蘇軾《陽關曲·中秋月》。
賞析:《此生非良宵》直接引出最後壹句的特殊感受。說“明年何處見明月”當然是指“明年可能不壹樣了”,這是在表達“分別”的同時,“何處見”既是問對方的問題,也是問自己的問題,真正體現了被行蹤所托的感覺。後兩句的意思是相通的,交鋒自然。
《此生此夜》對《明年明月》,用詞工整,借口巧妙。“明月”的“明”字和“明年”的“明”字意思不同,但“這個”字是借用的,真是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