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是唐代詩人張誌和的詞作。
全文如下: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全文翻譯: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垂釣,用不著回家。
全文賞析:這首詞的前兩句勾勒出壹幅江南風景長卷。“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白鷺在西塞山前,展翅飛翔,使這個魚米之鄉更顯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幾場春雨,河水就會上漲,於是逆水而上的魚群便多起來了。作者沒有簡單地說春汛到來,而是用“桃花流水鱖魚肥”來描寫,這就更能勾起讀者的想象,使人們似乎看見了兩岸盛開的、紅艷艷的桃花;河水陡漲時,江南特有的鱖魚不時躍出水面,非常肥大。“桃紅”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春汛來了,漁父當然不會閑著,他們也忙碌開了。“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裏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體現了漁父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如此則漁父捕魚的情態與富有詩情畫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壹起。作者雖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父捕魚的生活,但言外之意是作者對漁父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