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說:“壹個人最有價值的就是知道自己有多重。為什麽不試試站在沒有重量的大秤上?”那個重物不動。"
5月16日,倪萍在Tik Tok的直播鏡頭前拿起《外婆語錄》。幾個小時,她壹邊簽名售書,壹邊與湖北等地的5家書店對接,助力實體書店渡劫,119萬網友觀看直播。
我做電視直播已經很多年了。倪萍坐在手機攝像頭前,驚訝地得知網絡直播時可以喝水和上廁所。“這在我們之前的電視直播中是絕對不允許的。當然,這位老太太非常願意嘗試新事物。我想嘗試所有的新事物。”
她成為了“過來讀”全民閱讀計劃的帶頭人,在Tik Tok和今日頭條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做直播,發微頭條,在年輕人聚集的陣地上和他們認真聊天,這是年過六旬的倪萍從來沒有想到的,奶奶也無法預見的。
嘟嘟閱讀是由Tik Tok、今日頭條、番茄小說、人民日報新媒體、長江新世紀等數十家文化機構發起的全民閱讀計劃。為了號召更多的人去閱讀,去讀好書,該計劃希望大眾能夠通過Tik Tok、今日頭條等平臺,感受到書中的樂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奶奶“聽”書。倪萍的奶奶壹天都沒去上學。白說:“有學歷的人不壹定有文化;沒受過教育的人不壹定沒受過教育。”
倪萍第壹次跟奶奶說寫語錄的事時,只剩壹顆牙的她笑得淚流滿面:“壹個不識字的老太婆說的壹些沒用的話,我敢叫語錄。那不讓人笑嗎?”
黑暗中,奶奶無處不在。兒子對她說:“媽媽,這幾天妳總是說山東話。”倪萍知道不是她,是奶奶。
奶奶的名字叫劉宏清,第二個名字叫能子。奶奶能活壹輩子,在老家的水門口小有名氣。“農村的壹個老奶奶,這輩子沒紅過臉,也沒跟媳婦打過架。找找看,不多!”
她煮的不是壹鍋飯,而是壹家人的脾氣。奶奶工作了壹輩子,直到去世。不管有多少人吃倪平家包的餃子,餃子皮都是奶奶做的。快壹百歲了,還沒停下來。
雖然沒上過學,但奶奶喜歡“聽”書。倪萍給她讀了好幾遍史鐵生的《我和地壇》,奶奶很喜歡。她為那個“等我活到最狂妄的年紀,突然把我的腿打殘了”和“我幾小時幾年都在思考死亡”的孩子感到難過。奶奶舍不得這個摔倒壹次就再也站不起來的孩子,更舍不得史鐵生“摔倒壹輩子”的媽媽。“心壹落,就站不起來了,就活不下去了。”
史鐵生的母親四十多歲就去世了。奶奶說:“這個媽媽受不了了,跑了。”“我不應該感到困惑。我不得不這樣想:還有人趕不上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媽媽不是都站起來了嗎?這就是心不倒,心不倒也能活。這條路上的孩子得有個媽媽。沒有母親,孩子就相當於失去了壹條胳膊。”
奶奶預言史鐵生可以長壽。“別看這孩子受的苦。如果他壹周換三次血,他就不會死。他媽媽用生命給他過了壹個新的生日。告訴他這是奶奶最美好的祝願。”可惜這個願望無法傳達給倪萍。
倪萍經常在家看陳丹青的書,奶奶跟著書裏的畫。奶奶誇陳丹青的衣服。“妳看,人家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看起來壹點也不糊塗。我的眼睛睜得很大,壹粒沙子都進不去。”
倪萍偶爾會讀到陳丹青寫給他奶奶的壹段話。奶奶的評價是:“他是個數字人。”
孫女告訴奶奶,陳丹青還是老師。奶奶對他的尊敬油然而生:“老師這樣教好學生,學生也不怕罵!””奶奶指著陳丹青的照片:“不管學生長什麽樣,仔細看都好看。妳讀的書越多,妳就越帥。沒讀過書的人,眼睛很笨。"
奶奶說的“帥”是指氣質,奶奶說的“笨”是指沒有靈魂的孩子。
讀書比無所事事好,也比購物有趣。奶奶對書的喜愛對倪萍是壹個很大的推動。壹個不識字的老太太如此了解知識的力量。認識壹些字的人學習不好,不應該。
奶奶壹生愛花。即使是最窮的日子,奶奶家院子門口也有兩堆盛開的玫瑰。那時候倪萍才五六歲,知道冬天人不暖和,但剪下的玫瑰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破布、舊繩子、玉米葉子,遠遠看去像莫奈的油畫。
壹輩子沒穿過花衣服的奶奶,最好打扮成梔子花開。她把壹朵半開的黃白相間的花蕾放在耳朵後面。破碎的花瓣用手絹袋裝在兒孫們的口袋裏,壹個貧窮的家庭過著美味的生活。
奶奶說:“人不怕餓。如果他們沒有厚的食物,他們會喝薄的食物。如果他們不喝稀薄的食物,他們不會死。妳不可能餓了。眼睛看不到好的東西,地心就漸漸瞎了,心裏瞎了就沒用了。眼若不飽,人如愚。”
閱讀是培養妳的眼睛和頭腦的另壹種方式。倪萍的閱讀很雜,會鎖定壹些作家,比如張傑、遲子建、莫言、賈平凹、閻連科。只要他們出書,倪萍都會買。有人很久沒出書了,她總覺得焦慮。
“愛讀書不代表我是個有文化的人。其實預示著我還是沒文化。就像人們想吃什麽是因為他們身體餓了,我精神餓了。”書中有很多思想和智慧,對倪萍很有用。她從未向這些作家要過書,盡管他們在CPPCC會議上都屬於同壹個團體。“買書很便宜,相當於花幾十塊錢帶人智慧。”
她有時會讀壹些學者的作品,“我以前覺得我是壹個讀了壹些書的人。”看了他們的書,才知道自己根本沒讀過書,尤其是歷史。“她說她還在冰上跑步。如果妳打破冰,冰下壹定是溫暖的。有些湍急的河流會襲擊妳。感覺離學者的知識很遠。
壹個人的精神貧困在她眼裏真的很寒酸。“很多人覺得沒有名牌穿,我不提倡這樣。我覺得寒酸就是什麽都不知道,什麽都不懂。比如,我們現在正在享受壹場全民醫保熱。其實還有壹種保健,是和身體保健並駕齊驅的,也就是心理保健。我覺得心理保健首先要學習。”
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努力不起來,很多事情做不起來,因為自己文化不夠。倪萍告訴家人,當妳解決不了很多問題的時候,讀書可以幫妳自救。
讀江洋老師的東西就像聽壹個百歲老人說話。閱讀就是傾聽。這種聽力最大的壹個好處就是隨時可以放下。不像見朋友,妳要坐在這裏聽。“我平時閑著沒事幹。我也看壹些爛雜誌,總比坐以待斃好,也比整天逛街有趣。”
到最後會清楚,倪萍不喜歡壹本書——告訴妳如何掙錢創業,如何面對生活。“即使它告訴妳如何從銀行取錢,妳也不壹定能做到。壹個人,壹種生活方式。怎麽能說怎麽對待同事,怎麽談戀愛呢?”
她也不喜歡看外國小說。過去,她年輕虛榮,她為自己從未讀過托爾斯泰的作品而感到羞愧。長大後覺得那些生活離我特別遙遠。她的朋友推薦了壹些美國的紀錄片作品,她壹點也不感興趣。“我還是喜歡中國的語言和文字風格。比如東北的蕭紅,我覺得那個時代的這個女人就是這樣說話的,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國女人。還有丁玲,可惜這輩子沒機會和他們說話了,不過我可以看看他們的書。”
住的房間,她以前的同事白和敬壹丹都來過這裏。倪萍看了之後,覺得這種新形式很好。“妳無法想象壹個城市,實體書店消失了。這太可怕了。”
面對網友,她說起了在山東劇院時,院長對青年演員說的壹句話。“他說,‘別指望整天畫畫,誰不漂亮,誰讀書多就是漂亮’。二十壹、二十二歲的女生,當然要漂亮,所以真的相信院長說的。”我不僅相信了,而且壹輩子都記得。
為了直播效果,她帶了壹些自己做的畫送給網友。倪萍52歲自學畫畫,至今已有9年。中國畫家範曾評價倪萍說:“她的畫是活的”。
這次帶到工作室的作品都是* *在家期間創作的。她說她和其他人壹樣感到痛苦和無助。“我每天早上6點以後壹定要起床,和兒子通電話,然後就不放心了。畢竟他才21歲。八點準時吃飯,半個小時到院子走四五千步,然後回家畫畫看書。”在外人看來很單調,她卻自覺充實。“現在別人讓我出去玩,說我奮鬥了壹輩子,放松了旅行。後來想想,還是覺得自己不夠有修養,放不下。好像什麽都不做很可惜,這個方法也不壹定對。”
帶到Tik Tok現場工作室的畫作色彩明亮美麗。平靜的湖面上有兩只白天鵝,陽光下有大面積的薰衣草。“這實際上是我心中希望的壹幅畫。如果要從專業的角度來看這幅畫,真的不行。但是這裏有我的心情,妳也看得出來,就是那種希望和向往,甚至是心裏的溫暖。我很感謝自己沒有沈浸在* *的痛苦中,我的畫可以緩解這些情緒。”她在家呆了70天,每天早上畫三個小時,下午畫三個小時。
說起畫畫的原因,還是因為奶奶。寫《外婆語錄》的時候,出版社要加壹些插圖。倪萍不知道去哪裏找,幹脆自己畫了。奶奶過去常常養幾盆月季。她走後,月季還在開,倪萍就先畫了,也是壹種情感的表達。
奶奶的花是現在很多人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比如螞蚱花菜、雞冠花、碗花、夾竹桃。從春天到夏天,奶奶的院子總是被鮮花包圍著。
奶奶最開心的壹天就是那兩棵大蘋果樹開花的時候。樹上長滿了綠葉和小白花。奶奶經常壹個人坐在石臺上餵眼睛。
奶奶心裏有桿秤。她到處關燈,節約用電。剪了倪萍兒子的褲子,秋天穿。第二年夏天不需要買,但是可以穿在上面。孫女說:“奶奶,我們有的是錢,可以吃。”帶她去貴賓樓吃飯,怕她活不長。但是奶奶活到99,修行很好。
現在倪萍總聽說壹家人為了房子打官司,兄弟姐妹和父母也反目成仇。“因為他們的視野太狹窄了,心裏沒有秤。多讀書,妳就知道房子不是房子。住壹個房間和住兩個房間是壹樣的。人們仍然不理解許多事情。”
這輩子,奶奶和書給了她智慧。奶奶的話往往有壹種哲學思想:“有壹碗飯給別人吃,妳餓了。這叫助人為樂;妳不能吃壹鍋飯。給別人壹個碗,讓他們幫妳。”“愛越分越愛。愛情是銀行。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聰明的婆婆對兒媳婦比對兒子好。”
奶奶這輩子都沒機會讀書,壹直很後悔。她喜歡聽倪萍的書,希望孩子受到教育,她如願以償。有人說《祖母語錄》是當代版的《論語》,很多人看了淚流滿面。
在倪萍的直播間裏,我們再次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大家都在走出泥淖。人們可以免費閱讀《Tik Tok》和《今日頭條》來治愈他們的情緒。湖北的實體書店也將進入壹個繁華的夏天,就像奶奶說的“天快黑了,誰能拉著太陽不讓它下山?”妳必須躺下。孩子,不要怕,天黑了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