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主張壹切要順其自然。他的人生態度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即:少個人,安靜,無欲無求,樂觀向上。他過著艱苦的生活,用衣服來彌補,有時借米來維持生計。他對這壹切漠不關心。他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前去吊唁。他沒有哭,而是坐在屍體旁邊,敲著陶碗唱歌。惠子指責他是唱歌而不是哭。他淡定的回答:剛開始很難過,後來仔細想想。人是怎麽來到這個世界的,又是怎麽離開這個世界的?原來人是由氣,也就是自然界中無生命的物質改變而來的。氣聚而成,散則亡。現在人的身體死了,就會變成沒有生命的物質,於是我就敲鑼打鼓唱歌,送老婆回歸自然,慶祝壹番。這些言論未必全對,但莊子超脫豁達的人生態度值得提倡。在現實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可以學習莊子超脫豁達的人生態度。
莊子認為,自私是壹切疾病的根源。壹個人只有發自內心的無私,才能胸懷大誌,不計個人名利,才會知足常樂,樂觀向上;陶鑄先生說的也是如此:無私的心,廣闊的天地。
莊子說:單純淡泊,就不會惹事,邪氣就不會發作。所以,妳的道德是完整的,妳的心智沒有輸。他認為人很難脫離世俗制度,人對物質的自私欲望是萬惡之源,是壹切疾病的根源。壹個人壹旦被自私所掌握,就會失去正常的心態,變得貪得無厭,必然傷害壹生。壹個人如果能保持簡單平靜的心態,無為而治,就不會無私欲而侵,就不會積勞成疾。他認為,只有心胸開闊,心平氣和,無憂無慮,以平常心對待生活,才能活得更長久,知足常樂。
安靜的莊子認為,無我無欲是保持平靜心態的基礎,是身心健康的前提。只有心平氣和,無憂無慮,無欲無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保持健康無病。根據現代醫學研究,如果壹個人整天憂心忡忡,就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必然會引發很多疾病。
莊子特別註重修養心性,認為壹個人的心情會影響他的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壹個人要想平和超然,保持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在莊子的《在路上》中,黃帝求道的故事是黃帝聽說廣在崆峒山上修行,熟悉了宇宙大道,就去求教。廣圍繞他的心學修養向黃帝講述了自己的見解,這實際上是莊子的指導思想。他認為心理修養重在兩個字:靜、清。靜與動,清與濁是對立的。動則累,累則精溢;濁者必雜,雜者表達不得安寧。為了不使頭腦走神,就要使心安靜,心不煩躁,外物不幹擾。
中醫認為上帝是人類生命的主宰。如果神不安,就會影響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上帝喜歡安靜,只有安靜才能滋養他的心靈。如果壹個人忙得壹整天都處於安靜的狀態,他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這時候就應該通過人為的手段,像莊子說的那樣,安靜的休息,以達到平靜的目的。
#第#頁#很少欲望
《莊子?《天地》指出的五欲的性後果:壹是五色混淆,使目不清;二是五音嘈雜,使耳朵不靈便;三天五臭聞鼻子,煩死了;四味渾濁,使口中尖銳爽口;五、又好玩又滑,讓性飛起來。這五種都是有害的。他認為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思想都有欲望,這些欲望應該順其自然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同時要把握好尺度,絕不放縱。因為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滑向另壹個極端。放縱欲望,就會有性行為,導致災難或疾病。所以,只有戒癮才有助於強身健體。莊子的節欲強身觀是中國古代養生家的重要思想之壹,對我們今天的養生保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莊子也強調人不能滿足欲望,不能放縱自己。放縱會導致煩惱和疾病。性欲少不會傷神,食欲少不會傷身,欲望少不會傷心。
嶽觀莊子認為人生應該是樂觀豁達的。他曾形象地說,水澤的野鶴是快樂樂觀的,所以能活下去;而籠中鳥,卻郁郁寡歡,郁郁寡歡,羽毛枯槁,低頭不鳴,很難活壹輩子。
莊子的人生態度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他的養生思想。中國的很多學說,如道家、儒家、佛教,都提到調養心神、照顧生活的首要思想是休息,而休息的關鍵是養心。平靜的頭腦是清醒的,平靜的頭腦是平靜的,清醒的頭腦會使人體氣血充盈,身體健康。
中國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冷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預防的作用。人要避免受到自然界四季不健康之氣的侵襲,在精神上保持淡泊、平靜、無欲,這樣人體的真氣才能正常運行,精神才能附著在身體上。只有保持壹顆安靜、平靜、空虛的心,排除自私的雜念,專註於工作學習或者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能驕傲,才能健康。莊子的樂觀是長壽的壹大因素。醫學研究表明,壹個人的性格與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性格積極樂觀的人不容易患精神疾病、慢性病或重大疾病,即使生病,也能因為精神因素很快康復。但是,不良的性格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容易讓人患上大腦、內臟、精神疾病。莊子的節欲思想符合中醫的養生理念。他的八字人生態度,至今對我們仍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