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不同季節如何調整飲食

不同季節如何調整飲食

上海中醫藥大學始終堅持飲為天,食為地。“飲食”為人體提供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兼顧陰陽平衡。但神的造物四季變化,所以飲食作為人體的第壹需要,也要根據四季陰陽的盛衰、寒暑的變化,結合中醫理論進行調整,從而保養身體,延年益壽。《蘇文劉鄭源紀大論》說:“用溫遠,用熱遠,用涼遠,用冷遠,同法而食。”在溫熱的春夏季應避免服用溫熱的食物和藥物;秋冬寒冷季節不宜吃生冷食物和藥物。根據春季氣溫、夏季炎熱、夏季潮濕、秋季幹燥、冬季寒冷的年份氣候變化規律,總結出春季、長夏、長夏、秋收、冬儲的飲食養生原則。春季易生風邪,五行屬木。風中淚傷眼,味酸煩躁傷肝膽。①壹、春天要放晴——春天大地生機勃勃,人體氣血通暢,器官組織功能容易恢復。幫助人體健康,清除人體壹個冬天已經包含的多余物質,是合適的。傳統飲食講究“五谷適宜營養,豆類不好”,就是說五谷有營養,但是沒有豆類,就會失去平衡。春天是陽出生的季節。如果適量食用豆類等高熱量食物,可以通過飲食養陽氣來滋補身體。豆類品種很多,主要有黃豆、蠶豆、綠豆、豌豆、紅豆。②應增加壹些具有疏肝理氣功能的食物和藥物的攝入,如大棗、胡蘿蔔、菠菜、馬蘭頭、薺菜、芹菜、菱角、菊花腦、枸杞子、菊花、黨參、黃芪等。(3)春季由於肝氣過盛,脾被阻,宜選擇甜味食物和藥物,以健脾胃,保證身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說:“存酸增甜以滋養脾氣。”適當減少酸性食物,增加甜味食物。夏季調節夏季非常容易損傷津液,消耗氣體,氣體會隨津液排出,導致津液和氣兩虛。其陽虛表現為汗出肢冷、倦怠懶動、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脈弱;陰血虛表現為五心煩,午後潮熱,心悸,失眠,頭暈,脈細,苔少。①解暑,生津止渴,避暑毒。應選擇具有清熱功能的清淡食物和藥物,如生荷葉、生薏苡仁、扁豆等。②健脾養胃,促進消化吸收。食物有玉米、薏米、綠豆、西瓜、黃瓜、絲瓜、冬瓜、茄子等。③夏天特別適合粥補。如蓮子粥具有補腎固精、健脾澀腸、養心安神、益氣抗衰老的功效,適用於腎虛、心悸、大便稀、失眠、夜多尿等癥。山楂粥健脾消積,消食散瘀,可治療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心絞痛及老年人腹痛、消化不良、腹瀉。黑木耳粥能潤肺生津、益氣止血、補虛強心,適用於肺氣虛、體虛多汗、咽幹、大便幹燥、慢性便血、痔瘡出血。薏米粥適用於老年水腫、脾虛泄瀉、風濕痛、白帶過多等。此外還有百合粥、黃芪粥、葡萄粥、西紅柿粥、紅棗粥、牛肉粥等。各有特色,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食用。秋天,氣溫漸冷,氣候幹燥。秋燥容易傷害人的肺,消耗肺陰,使人出現口幹咽燥、咳嗽痰少、便秘等癥狀。選擇滋陰潤燥、養肺氣的食物和藥物。①從中醫食療理論上,認為秋季幹燥,“宜食麻以潤燥”。如何做到這壹點?首先要少吃刺激性強、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辣椒、辣椒等,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綠葉蔬菜、蘋果、香蕉等。此外,中醫也認為秋季屬和,萬物收斂,所以主張“宜食辛辣以散”。就是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的積聚。因為所有有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能,所以建議吃壹些芹菜等辛辣的食物。3“秋宜暖”,也就是說,秋天要避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要多吃溫熱的食物。秋天,天氣越來越冷,人們的口、鼻、皮膚等部位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幹燥。所以要吃壹些生津潤燥的食物,少吃辛辣油炸的食物。適合秋季食用的食物有:百合,具有清心安神、消除疲勞、潤燥止咳的作用;山藥,特點是不熱不燥,無論男女老幼、健康體弱都適合食用;蓮藕,生蓮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蓮藕能健脾開胃。所以有“蓮藕要夏生秋熟,生食鮮嫩,熟食老壯”的說法;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壯骨的作用;核桃能溫肺平喘,還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花生,花生在深秋後成熟,宜用鮮花生或磨成湯或水煎,不宜油炸;紅棗,秋季食用,益肺益氣。如果能和銀耳、百合、山藥壹起燉,效果會更好。此外,梨、荸薺、海蜇、胡蘿蔔、薺菜、平菇、海帶、番茄、兔肉也適合秋季食用,黃芪、人參、沙參、枸杞子、何首烏適合進補。冬天是收藏的季節。同時,冬季氣溫較低,皮膚血管緊繃,容易出現陰寒陽虛。宜選擇具有溫陽補腎功能的食物和藥物。冬季進補使營養物質更容易吸收和儲存,進而更好地發揮作用。所以民間有“今年冬補,明年三月殺虎”的說法。所以要遵循溫陽補腎,溫而不散的原則。①適合補腎壯陽的食物壹般有鹿肉、鹿鞭、狗肉、狗鞭、羊肉、羊腎、牛鞭、麻雀、豬腎、鱔魚、鯪魚、鰱魚、蝦、貽貝、大蒜、韭菜、辣椒、核桃仁、核桃肉。②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的食物有海參、鮑魚、甲魚肉、甲魚、火腿、豬(羊、牛)骨髓、黑木耳、黑棗、芝麻、黑豆。(3)冬季養生禁食寒涼飲食,忌吃生冷食物。如海蜇、田螺、螺螄、蛤蜊、螃蟹、蛙肉、水蛇、蛤蜊肉、黑魚、鴨蛋、鵝肉、兔肉、海帶、西瓜、冬瓜、黃瓜等。(4)冬季可選擇的健康飲食:米飯、面制品、粥等。由各種溫熱食物制成。常見的有海參粥、羊肉粥、羊肉面、核桃粥、姜粥、狗肉粥、麻雀粥、韭菜粥、瘦肉粥、核桃粥、牛肉餛飩等。有壹句著名的養生之道:“智者之養生,也必適寒暑。”總之,四季的膳食補充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要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體質的實際情況,正確把握食補的原則和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進補效果。根據春溫、夏熱、夏濕、秋燥、冬寒之年的氣候變化規律,總結出春季、長夏、長夏收、冬儲的飲食養生原則。本欄目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青年社會化與科學店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