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我們來辯論壹下,請幫我想想。

我們來辯論壹下,請幫我想想。

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壹、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和探討了心理健康的定義和內涵。1946第三屆國際心理健康大會上說:“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力和情感上不與他人心理健康相矛盾的範圍內,使自己的精神狀態發展到最佳狀態。”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定義心理健康。廣義來說,心理健康是指壹種高效、滿意、持續的精神狀態。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即認知、情感、意誌、行為、人格的整體性和協調性,能夠適應社會,與社會同步。

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可以概括為:

1.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水平以上。

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註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認知能力的綜合。中學生的年齡正處於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智力和認知能力的正常發展是在校中學生的重要心理條件,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衡量中學生智力和認知能力的關鍵在於能否正常發揮作用。主要標準是: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意願;對新問題、新事物感興趣,有探索精神,表現主動;智力的各種因素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地協調起來,在活動中發揮正常的作用。

2.情緒穩定,樂觀開朗。

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態度體驗。中學生情緒健康的內容主要包括: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使自己保持樂觀、積極、向上;情緒反應溫和,有適當的觸發原因,反應強度與觸發情境壹致;它能有效地調控情緒的質、量、度,使其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得到適當的表達,既能約束約束,又能適度發泄,不至於過度壓抑。

3.健全的意誌,強烈的行動意識,果斷,堅韌,自控。

意誌是人有意識地確定自己的目的,並根據目的克服各種困難以達到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健全的意誌主要表現在行動的感知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即在活動中有自覺的目的性,而不是缺乏主見或盲目決斷,壹意孤行;在執行決策時能夠及時決策,並根據變化的外部環境隨時調整決策;能夠以毅力克服壹切困難和挫折,實現既定目標;同時能夠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以滿足實現目標的要求。

4.正確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統壹的人格。

自我概念是人們對自身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個體總是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在與現實環境和他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只有樹立正確的自我觀,才能形成健全統壹的人格。其壹貫的標準是:對自己的認識更接近現實,沒有自我認同的混亂;能愉快地接納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現狀、未來有壹定程度的滿足和發展;以積極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把自己的需求、願望、目標和行為統壹起來。

5.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總是處於壹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人際關系離不開群體背景,受認知傾向調節,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有穩定而廣泛的壹般朋友和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待人接物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個性;寬容他人,樂於助人,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取他人之長,補他人之短;積極的溝通態度多於消極的態度;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護和發展自己。

6.適應性強

這裏的適應包括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和生活適應。人活在世上,要有積極的適應機制,主動適應自身、環境、社會的各種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個體應該做出行為上的改變,以調整與社會和環境的和諧關系。這種適應性的標準是:能夠與集體保持良好的聯系和同步關系,當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與社會的要求和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能夠迅速自我調整,尋求與社會的和諧,對社會現狀有清醒的認識,明確自己的立場;學會調節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掌握解決心理問題、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可以優化和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調整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開發自己的潛能,達到良好的學習適應。

中學生心理問題綜述

學習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他們的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產生精神萎靡,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鈍。

2.厭學是當前學習活動中的壹個突出問題。不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願意學習,壹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厭學。“國家教委壹位負責同誌在壹次會議上說,30%的中學生厭學,有的縣高達60%”。可見厭學是壹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3.考試焦慮,尤其是遇到比較重要的考試時,更為嚴重,甚至焦慮情緒普遍化。以上問題主要是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形成的。在現行的中等教育體系中,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大部分是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學的東西,基本都是為高考準備的,真正上大學的只有壹小部分。學生面臨著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尤其是那些成績不好的後進生,感覺升學無望。壹種畢業後沒有出路的悲傷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這種情況反映在他們的學習上,就是覺得學習很重,討厭學習,對考試很焦慮。教育結構的不合理也說明教學內容太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2)這種情況導致部分學生從厭惡學習,到逃避學習,到離開學校尋求不正當的刺激,從而形成壹系列的品行障礙。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強調,難的教科書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壹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劃分好差班,考試排名第二,搞題海戰術,采取壹些違背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措施。這種情況,壹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於智力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導致學生大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下降、註意力不集中,出現壹些異常的學習行為和習慣;另壹方面,錯誤的分數觀給學生帶來了心理上的痛苦。老師的嘲笑,同學的鄙視,甚至家長的抱怨和謾罵,都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於是厭學情緒出現了,焦慮產生了。此外,不當的教育方式,如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和懲罰性,也會給學生造成各種心理問題。

(2)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問題如下。

1.與老師的關系。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導致的逆反心理,教師認知偏差導致的心理壓力和攻擊行為。在中學,老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和公正代表,希望得到學生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老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熱情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反而會失望。更有甚者,“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尊重,貶低學生價值的惡劣態度,給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常常病態地感受到這壹切,這也是師生沖突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產生壓抑感,負面情緒產生,師生關系日趨緊張。

2.同學之間的關系。除了老師的理解和支持,中學生還希望在班級和同學中有壹種被接受的歸屬感,尋求同學和朋友的理解和信任。由於同學之間的不和諧甚至緊張,有些同學表現出孤獨感,想恢復和同學的關系,但又不知道怎麽做。

3.與父母的關系。壹個民主和諧的家庭,給了中學生壹個屬於自己的溫暖港灣。在威權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無法正常溝通,導致孩子性格孤僻、專橫。各種家庭傷疤都會對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不和比父母壹方去世對孩子心理問題的傷害更大,因為他們看到了父母身上糟糕的人際關系。與父母意見不合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多方面的,“有壹種被遺棄感和憤怒感;可能會變得沮喪、敵對、有破壞性,...並且經常使他們對學校工作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4)他們會認為父母給他們帶來了痛苦,會憎恨父母的家庭,因為家庭是所有不幸的所在。

(三)青少年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外在表現趨於封閉封鎖,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在活動並存於同壹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少年心理的壹個普遍而特殊的標誌。所以閉鎖的心理問題主要是指消極情況下的心理。中學生在負面情緒的支配下,關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壹個值得註意的標誌。

2.情緒是激動的,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青春期的生理劇變,必然會引起中學生的情緒激越。這種洶湧的情緒時而顯性,時而隱性。壹個微笑能讓人興奮壹整夜,但內心卻是興奮、快樂或心疼、壓抑、看似平靜;他們有想告訴別人的話,有想告訴別人的秘密,但見到父母或老師卻沈默不語。這種情況不了解,就會出現抑郁和焦慮抑郁。

3.早戀。中學生普遍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的這種未成年戀愛稱為早戀。中學尤其是高中生正處於青春期,這個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壹就是性發育迅速和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中學生受認知能力和人格發展的限制,尤其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有效的情況下,使得中學生的性心理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於是出現了自認為嚴肅而朦朧的愛情。雖然這種愛是好奇和模仿的,但這是壹個很有趣的問題。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習、人際關系、興趣欲望、自尊心等。究其原因,有客觀因素,有社會環境因素,也有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帶來的困難和痛苦,中學生有兩種反應方式:消極反應和積極反應。被動挫折適應壹旦習慣化、穩定化,即使挫折狀態在某種情境下發生變化,其行為仍然表現為習慣適應。因此,消極的挫折適應已經轉化為壹個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長期的耐心教育。

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壹)中學生專項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壹定的心理調節技巧。課程分為兩部分:心理健康與健康理論部分和實訓操作部分。第壹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課程,第二部分是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途徑。其實踐訓練活動包括角色扮演、相互提問、人際交往訓練,掌握壹些心理調節手段來轉移情緒、發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防患於未然。

(2)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

實踐證明,熱線郵箱非常有利於和中學生交談,對於壹些不善於面對面交談的同學來說非常方便,有些話是礙於面子,所以郵箱可以省去害羞的煩惱,中學生可以在信中更緊密地組織自己的思想。這將使教師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三)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

隨著學生對改善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心理咨詢服務室勢在必行。無論初高中,城鄉,中學生都開始了從拘謹害羞到落落大方的心理疏導;從試探性的說話,到充分傾訴自己的無聊。時代的發展表明,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不僅是個別中學生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趨勢。

心理咨詢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是咨詢教師要信任和理解學生。同時遵循傾聽、保密、疏導、交友的原則。這樣才能建立信任關系。信任關系是成功咨詢的基礎。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雙方的情感和心理才能得到充分的溝通,從而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心理治療。因此,心理咨詢教師要有意識地與受困於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關心、尊重、理解和引導的關系,並根據問題的需要,運用適當的心理治療方法,緩解或消除學生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和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心理的良性發展。

(4)兼顧對家長和學生其他方面的心理宣傳。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教養方式和家庭人際關系直接或間接相關,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需要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了解學生心理和行為偏差的原因,或制定和實施輔導和矯正計劃。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兼顧向家長宣傳等方面。

第三,探索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1)中學生心理健康是當前教育面臨的新課題和新任務。

現在各種國際競爭,經濟、科技、軍事等等,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靠教育來培養的。因此,盡快培養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廣泛適應能力的各類人才已成為教育改革和現代學校的中心課題。

現在我國中學生處於新舊體制經常碰撞,很多問題不能得到圓滿及時解決,各行各業改革舉步維艱的背景下。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中學生被迫競爭。隨著離異父母和破碎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壹些負面影響,引發了中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面對中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僅靠原有的教育、教學和德育是難以應對的。為了改變學校教育的被動狀態,社會、學校和家長都在呼籲心理學直接參與學校教育。陳、沈漁村、李心田等壹批專家學者呼籲“促進人民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預防心理疾病”⑤“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增加中小學心理健康課”。因此,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面臨的新課題和新任務。

(2)維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科教興國”、“提高全民族素質”等壹系列戰略方針的確立,都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時代呼喚高素質、健康人格的人才。素質的核心是心理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心理素質是素質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和保持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

(3)有利於直接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大規模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有效的方法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的心理能夠正常發展。心理困惑得到緩解,不良心理和行為得到糾正,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熱情高,思維活躍,學習上沒有心理負擔和壓力,熱愛學習,善於學習,富有創造性。健全的人格發展,能夠適應學校和社會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礎上,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四)中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為師範學校心理學教學開辟了新的教學領域。公共課程中傳統的心理學教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應增加心理健康的教學,傳授心理健康、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知識。每壹個師範生在未來也可以成為中學生的心理按摩師,幫助心理不良的中學生撐起學習的精神,凈化不良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讓未來的老師真正稱得上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情況

高二女生秋子兩次考試不及格,在家服用大量安眠藥後打開液化氣開關自殺。

西寧市某中學高二2班5名學習好的女學生,因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服用大量舒樂典片集體自殺。幸運的是,他們被及時發現,沒有造成嚴重後果。浙江中學生徐麗殺母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註。

福建永定某中學兩名寄宿生因吵架身亡。

被“豁免”班幹部拒絕的中學生心理就是這麽脆弱。

陜西寶雞市民袁先生和妻子最近遇到了壹件頭疼的事:17歲的女兒因為沒有當選班幹部,拒絕上學。

袁先生告訴記者,他17歲的女兒,上學期高二考試結束後,被分到壹個新的文科班。新班級由同學投票選舉班幹部,女兒落選。這對女兒打擊很大,因為她從小學到高二都是學生幹部。從那以後,女兒經常莫名其妙地掉眼淚,學習成績壹落千丈。為此,家長在暑假前把女兒接回家,送去醫院檢查。結果壹切正常。整個暑假,女兒經常哭。9月份開學後,女兒很苦惱,說不想上學了。盡管她父母極力勸說,她的女兒就是不聽。九月中旬,我不得不讓女兒休學。

據壹位老師說,這孩子平日裏自尊心很強。但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種地步,真的讓人無法理解:為什麽現在的孩子都這麽脆弱?

中學生自殺案例

■1996,山東某中學女生母親下崗後,感到絕望,無人幫助。這個女孩學習成績優異,在壹次全國比賽中獲獎。如果她沒有自殺,她可能會在幾天內進入壹所著名的大學。

■去年7月,武漢壹名高三畢業生自覺高考成績不佳,在高考成績公布前壹天自殺。第二天公布高考成績時,女孩的高考成績比武漢本科錄取線高出20多分。

■今年2月,南京市鄧關中學初壹學生蔡因成績單不理想被學校找到。2月28日,老師找他談話,告訴他家長,家長要罵蔡。小印青在2月29日淩晨查出農藥甲胺磷,摻入白糖,和蘿蔔條壹起喝,毀了他的壹生。

■今年2月20日,南京金壇四中初三學生紀雲麗報到後第二天在家喝有毒農藥自殺。她的死是因為上學期政治考試,有同學為了看她的選擇題,想讓她坐第壹排,壹個男生占了她的座位。她只好坐在別人的座位上,後來被監考老師發現了。她為此寫了兩次測試,分數降到了60分。她在遺書中寫道,“姐姐,我真的沒有出軌”。

■今年3月10,四川城鐵中學14歲初二學生王陽在自家衛生間水管上吊自殺。

■江蘇省金壇二中初三學生方華,因上學期學習成績從第二名降至第三名,被父親多次曝光。今年3月1,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親罵他“不爭氣”。該學生壹怒之下喝下甲胺磷自殺,所幸被及時發現還活著。

■今年4月5日,江蘇省金壇市壹名18歲的高中生,在最近成績下降,壹周前因打碎教室玻璃支付10元後,吞服用於繪畫的化學品自殺。心理學家分析,死因與心理脆弱有關。

受訪者:美麗之吻-助理三級1-2 17:46

當今社會,人類生存競爭日益激烈。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我們中學生心理壓力很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問題。有的同學還比較嚴重,比如焦慮、失眠、抑郁、厭食、易怒,甚至精神失常。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引起了生理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癌癥等。因此,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過去,人們沒有疾病,身體健康。然而,隨著新舊體制的交替、新舊觀念的更替和社會競爭的激烈,心理適應問題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的健康新概念是,健康需要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健全,無病不等於健康。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和關鍵階段,關註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第壹責任。

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關註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

由於現代健康的概念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因此,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考慮他們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狀況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如果壹個人的心理不健康,可能本身就患有精神疾病,從神經癥、病態人格到各種精神疾病;另壹方面,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會影響他們的生理變化。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甚至導致各種身心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潰瘍和癌癥,給青少年帶來痛苦。

青少年正處於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生理、心理發展迅速,變化劇烈。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需要重視心理健康。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嚴重,這些問題對青少年成長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它嚴重阻礙了青少年智力潛能的發揮、學業的進步、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正常的人際交往。少數青少年心理扭曲,道德淪喪,危害社會穩定安寧。總之,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嚴重影響著我國未來公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2.關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青少年人格健康發展的需要。

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既是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增強體質的過程,也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作為壹個青少年的人格,很重要的壹點是表達壹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體現壹個人如何才能成為壹個男人。但仍有許多家長、老師和青年朋友只註重知識的獲取和智力的提高,而不註重良好品質的形成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在“面向21世紀的青少年素質”座談會上,指出當前青少年人格發展中有五種傾向值得關註。壹是主體價值迷失:盲目追隨西方國家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與社會和群體利益對立。二、道德滑坡:重視利益,忽視責任;索取多於付出,壹些年輕人甚至為了個人利益而喪失道德。三、國民心態危機:表現為冷漠、豪放、庸俗、不安分的心態,缺乏方向和理智,受低級欲望驅使。四是人格的不和諧、不和諧,表現為德智體分離嚴重。第五,審美意識差。比如有的同學把調侃、粗鄙、陌生當做美。很多學者認為,雖然青少年的本質基本是好的,但是如果忽視了青少年人格素質的提高,青少年的正當需求得不到解決,就會表現為對社會的反抗,比如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因此,青少年人格發展中的問題不容小覷。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高層次標準本質上是健康人格的標準。關註心理健康,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有利於青少年人格健康、全面、和諧發展。

3.關註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的青少年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不僅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參與者,而且從出生起就生活在與人類互動的社會環境中。作為社會人,不僅需要真才實學為社會做貢獻,還需要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不僅是現代健康的標誌之壹,也是社會對青少年的要求。所以,家長、老師、心理醫生,尤其是我們青少年自己,都應該非常重視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如與老師、同學、父母的關系異常,在友情、愛情中受挫,焦慮、恐懼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都與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社會適應不良有關。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引導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重要內容。關註心理健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無疑對提高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關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註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是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需要。

總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自身健康、健全人格、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需要。這不僅是現在青少年學習和工作的需要,也是社會對未來建設者和參與者的素質要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歸根到底關系到振奮中華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素質,也是關系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任務完成的戰略性事業。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在過去的100年裏,世界上壹些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心理教育家提出了不同層次、不同背景下的人類心理健康標準。在此,我想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中國國情和當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實際,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

1,心理健康的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能夠體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2.心理健康的人正視現實,接納他人。

3.心理健康的人能夠協調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擁有好心情。

4.心理健康的人有積極而現實的生活目標。

5.心理健康的人對社會有責任感。

6.心理健康的人心地善良,關心他人。

7.心理健康的人有獨立自主的意識。

這七項只是比較重要的幾個方面,遠遠沒有涵蓋心理健康的所有因素,只是概括了它的要點。還有壹點需要註意的是,並不是某些方面壹時做不到就不健康,就像健康的人偶爾會覺得冷感冒也不能算不健康壹樣,關鍵在於自身的認識水平和調節能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高層次標準本質上是健全人格的標準。希望青少年關註自己的心理健康,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自己的成績,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設定現實的學習目標,不斷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斷進取,為自己的人格健康、全面、和諧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遺傳因素和個體生理變化因素。這裏強調的是個體生理變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學生的生理結構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身體素質的變化,內分泌腺的分泌,生理疾病,體型的變化,這些都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中學生開始關註自己的外貌、體格、體態、語言等外在形象和特征,對自己的缺陷和弱點非常敏感,如身體殘疾、太矮、太胖、太瘦、外貌不正確或其他缺陷,會造成心理失衡,滋生自卑、害羞、敏感、嫉妒、古怪、恐懼、焦慮等壹系列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此外,我要特別強調的是,中學生第二性征的迅速發展和成熟,他們對性的關註和渴望所帶來的羞恥感和焦慮感,以及欲望和焦慮的矛盾會不斷加劇,成為誘發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

2.環境因素。中學生的生活環境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然而,無論什麽樣的生理和環境因素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只能通過個體心理活動的矛盾運動來發揮作用。因此,中學生心理活動中的矛盾解決與否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如果解決得好,他們的心理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