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壹生都會為這樣壹件事而糾結,就是合群好還是不合群好?
在壹些沒踏足社會的年輕人看來,和人相處壹定是最好的。不然沒有朋友,生活不是很無聊嗎?
這種想法在年輕人中很普遍。因為他們沒見過人心是什麽,現實世界是什麽。
但是,人到了壹定年紀,其實人的觀念會有或大或小的變化。
尤其是有人被算計謀殺之後,那麽這個人的思想覺悟會更加深刻。此外,他們的觀念會發生180度的轉變。
有句話說的很好。不挨打妳不知道現實。
表面的社會故事會告訴妳,最好合群,否則只能成為孤家寡人,被周圍大多數人排擠。
而深層的社會故事,那是沒人會告訴妳的。因為這壹切都需要人去感受,去體驗,去體會。
其實合群與不合群,這不僅關系到人的孤獨與否,更關系到人的人生與未來。更重要的是,它還與人的壽命有關。
當人們變老時,合群的人和不合群的人之間的預期壽命差異是巨大的。
02
說到合群對人壽命的影響,其實要從中國古代的智慧說起。
中國人最推崇的理論,其實就是儒釋道的思想。
儒家告訴世人,人要懂得中庸之道,不要走極端,要按照自己的誌向和意圖去做事。
道教告訴世人,無論什麽時候,人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要被世俗的欲望和貪婪所蒙蔽。
佛教徒告訴世人,人要想得到福報,成為佛教徒,壹定要心平氣和,保持善念,從思想和內心修養自己,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這個所謂的中庸,路過,修心,都是我們修德,修樂的必經之路。
就連《黃帝內經》也有這麽壹句話:“執禦神,順時導氣,定心神。”
如果妳想保持精氣的飽滿和充實,那麽妳就得隨著時間、自然、天地的規律來疏導妳內心的氣息,這樣才能讓妳的心平靜下來。
而如果妳想停下來,如果妳想心安理得,平靜下來,如果妳想達到這種心境,那個人最需要做的不是發出聲音,而是置身事外,保持安靜。
安靜是人不愛交際的開始,也是人修身養性的基礎。
03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總喜歡為了壹些不必要的情況去合群,然後讓自己在圈子裏不幸,成為別人手中的傀儡。
想象壹下,妳總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那妳的寧靜從何而來,如何提升妳的人生境界?
年輕人不安靜,這可以理解,因為他們有青春的朝氣,躁動不安。
人到了壹定年紀,如果不安靜,壹點冷靜都沒有,那就只能是太急躁,太沖動了,滿腹心事。
這個時候,如果這個人是被外界逼的,我相信這個人離崩潰不遠了。而內心崩潰的人,怎麽可能活得更久?
修心養性,這是做人的根本。
現在很多人方向都錯了,以為合群才是根本,隨波逐流才是根本,大起大落才是人生。其實這都是他們的錯誤想法。
如果妳太合群,不按照自己的內心去生活,那麽妳的內心就會不安,妳的思想就會混亂,妳就會被別人挾持和束縛。還能和平相處嗎?不完全是。
其實不合群才是生活的常態。因為人的命運是被不合群貫穿的。
04
心理學家說過,要想保持壹顆平衡的心,不妨和自己好好對話;想要有壹個好的心態,不妨接受真實的自己。
我們只是不想接受真實的自己,總喜歡看別人做事,這樣才能活得像個木偶。
妳覺得木偶的生活真的幸福嗎?木偶的壽命真的很長嗎?
我們需要知道壹個道理,那就是木偶,無論它平時表現得多好,它的生命都掌握在別人手裏,連說壹句話的機會都沒有。
這樣我們就要明白,擺脫合群的生活,擺脫被迫的合群,從而做自己,才是長壽之道。
我有句話說的很好,我簡單樸素,很少有私欲。
人老了,就要把心和行為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不要想太多,不要讓他們的欲望太強,而是保持內心的清凈,為了培養自己的道德而活著。
說白了就是四個字,返璞歸真。
壹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人,終究會壹個人回去。所以,人到老年,還是要做壹個自由瀟灑的人,不要太合群,委屈了自己。這就是長壽的道理。
否則,人們要麽今天為圈子擔憂,要麽明天為群體痛苦。這不是自討苦吃嗎?值得思考。
文/蜀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