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李欣,中醫經典啟蒙

李欣,中醫經典啟蒙

在此之前,我已經註意到郭,壹個老中醫誰研究了壹段時間的黃元禦學派。她的中醫養生觀和壹些中醫理論的知識分享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中醫有了入門的概念,知道中醫的脾虛不是解剖學上的脾,而是壹個統稱,指的是整個脾的功能虧虛、虛離、熱證、寒證等等……還有中醫養生的壹些小方子和自省。

所以當我讀到李欣老師的這本書時,我非常感激。

第壹,感謝中醫的視角,中醫不是壹個技術上的東西,也不是壹個像西醫壹樣可以把疾病完全可視化的學科。更像是教我如何用更大的維度去理解生活,過好生活。中醫應該存在於生活中,而不是只有生病了才去就醫。這是壹個非常必要的基本概念。

第二,感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敬仰。這種感覺是無法掩飾的。喜歡就是喜歡,我有家的感覺。也可以說每個人內心都有我向往的東西。我覺得傳統文化是我極其向往的。李欣老師在書中說,書、香、茶、打樁、打坐、瑜伽、佛學、國學,……如果妳是對的,在這壹點上,我覺得很幸福,因為我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對生活的敏感是真的,我堅持這種“靜”,讓生活得到根本的改變。

這本書對於初識中醫的人來說,是壹個很好的指南,可以讓妳從形象化變為意識化。這是壹種特殊的改變,也是我們目前所缺乏的。如何與自然和諧,在每時每刻的感知中,所謂“病”,先“神”散了,精神也會混亂,再逐漸出現“形”的癥狀。所以有些疾病是物質的;有些疾病是能量層面的;有些是精神層面的信息。所以中醫不是說形而上的癥狀表現什麽就治療什麽。這裏提到了“望、聞、問、切”的重要性,以至於經常調整。說到針灸和美好願望,《黃帝內經》中有壹段話說,“針石,道也。精神不進,意誌意誌不可治,所以無藥可救。當靈魂離開時,榮衛無法收回它。是誰呀?癮無止境,而憂無止境,精壞,榮泣而守,故神去而病未愈。”看到這段話,我很驚訝。目前有這麽多人,但大部分都留在治療的地方。如果他們不舒服,他們需要針灸。我也在郭的《老中醫》中聽到過相關的故事,我相信。但現在很多人會覺得朱幼時更像是巫術玄學,其實不然。說到這裏,我感嘆壹個偉大的中醫應該具備的素質。所謂“取我之態,調彼之態”,隱藏的是壹個中醫要有“懸崖邊上,手握如虎,對萬事無動於衷”的超然,才能真正做到“取時延”。只有在平靜的狀態下,我們才能觀察到當下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無法用語言傳達的,因為它們是身、心、氣的微妙感受,我們只能用“看不見”、“黑狗”、“小米”來開會,因為它們是無形的。

人和機器不同,人有對世間萬物同情的本能,人的健康和疾病除了問題更多的是同情。中醫的重點不是治療這些癥狀,而是治療它和所有其他物質之間的交流障礙。所以中醫說“隨波逐流,抓住時機,利其行為,把握度,顧其根。”它只能是幫助人們調整心態的工具。人如果精神渙散,首先要調整心態。因此,使用針灸和藥物,了解第壹,與空氣的藥物,以幫助人們的氣化綽綽有余。

用心去體驗,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思考上,因為想多了,感情就沒了。這就是無序,妳會很容易被自己的意誌束縛,陷入壹個框框。道家認為,如果妳壹時不太好,可以出去放松壹下,而妳說的是跳出那個框框去治療,去無拘無束的感受這個世界,去欣賞生活。

說到根,“隨心”,隨心就是道的開始。

從心理學上講,表面的強大背後是內心的軟弱,精神的歸屬缺失,知識的匱乏。所以老子有言,“上士聞道而勤;中士聽說,活下來就是死;下士聽了笑了。僅僅笑是不夠的。"

當對人生有不同程度的疑惑時,書是最好的答案。我們可以體驗不同的學科,用不同的角度和語言來描述我們對同壹個世界的認知,並把它們融合起來。內外世界的視角會比較完整,這樣就不會固步自封,也不會困在當下。人生短暫,學海無涯。修行之路漫漫,上下求索。

敞開心扉,接受壹切。讀書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死,應該真正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