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震先生在雲嶺開創了中醫學術流派,倡導中醫保健診療以陰陽、氣血、氣血調和為核心理論。通過調暢氣機,使氣機和陰氣得到放松,從而保持氣機升降的正常運行,平衡體內陰陽氣血,使異常的氣機恢復正常狀態,從而維持身體的健康。《蘇文誌真達論》指出“疏其氣血,使之調合,而引之以和。”自然的最高境界是在相互運動的狀態下的和平。張老認為:“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陰陽失調、氣機失調等病理因素。”。在張老調肝氣理論的指導下,春季要註意調肝氣、養血、柔肝、調肝氣,以達到春季養肝的良好效果。
根據中醫的臟腑象理論,肝在五行上屬於木,按中醫五行排序為木、火、土、金、水。肝在首,膽附於肝。這就像壹年陰消陽長,春風更新,樹木的枝葉發芽伸展。古人模仿自然物候和人體生理,認為肝臟具有升、伸、達、舒、憎的本能,可以使體內之氣得到放松,維持正常順暢的運行。因此,肝對全身功能活動的調節是通過調氣來實現的。春季養肝,要註意調理肝氣,通過調理肝氣,使春季通暢,達到養肝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註意調節精神情緒:人體的精神情緒活動是以五臟的本質和功能活動為基礎的,五臟的功能有賴於氣的調節和臟腑功能活動的協調,表現為精神愉悅和情緒舒暢;當肝臟失去功能時,精神和情緒會發生異常變化。肝失疏泄,肝氣郁結,表現為精神抑郁;宣泄過多,肝氣上沖,往往導致精神亢奮,都導致肝主疏泄和患者的功能失調。
註意氣血運行的維護:肝疏泄、調理全身之氣,促使全身之氣行而不滯,散而不郁。《血證臟腑病機論》說:“肝屬木,木之氣盛,故不抑郁,則血脈通暢。”因此,如果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通達,經絡暢通,臟腑功能和諧。如果肝的控瀉功能不如疏升發,則氣郁;如果排水過多,肝氣就會上下波動。
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疏肝解郁機對脾胃運化功能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輔助脾升胃降。肝主氣機,有助於脾胃的氣機升降。只有脾升胃降,飲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才能正常進行。二是分泌和排泄膽汁,幫助食物消化。《血證臟腑病機論》說:“木之性,以解氣為主,使人之胃食氣,全靠木之氣來解氣,而水谷為精。”如果肝臟失去了化氣的功能,氣機失調,脾胃受累,就會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可能出現惡心和嘔吐、打嗝、噯氣、上腹部脹滿、腸鳴音和腹瀉。如果肝臟排泄不暢,影響膽汁分泌和排泄,就會出現脅肋不適、口苦、黃疸。
輔助水液代謝:人體的水液代謝與肝臟的釋放密切相關。水液的運行,靠的是氣的推動。只有氣機調順了,水液才能保持正常的分布和排泄,也就是氣動了,水也就動了。肝若疏泄,則阻滯,氣若不流,則水液傳導受阻。
調節生殖功能:在人體生殖功能中,女性的月經和男性的排精與疏肝解郁機的功能密切相關。肝舒泄順,二脈受其助,故脈通,脈太盛,月經來的正是時候,使妊娠分娩順利。男人的精液封在腎臟裏,排泄在肝臟裏。如果肝氣調順了,精液就會順利排出。
春季養肝是關鍵。根據張老的理氣理論,通過春季肝臟的疏泄、升發、排泄功能,調節人體氣機,調和陰陽,暢通氣血運行,調節人體情緒,維持氣血循環和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春季養肝強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