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留學生「核心素養」的框架模型有哪些?

留學生「核心素養」的框架模型有哪些?

國外有哪些「核心素養」框架模型?

核心素養是終身發展、融入主流社會和充分就業所必需的個人素質的集合。這些素質是兒童和成人在現代民主社會中過上負責任和成功的生活所必需的,也是社會迎接技術變革和全球化的當前和未來挑戰所必需的。

對素養的研究由來已久,心理學中的勝任特征模型可以看作是素養研究的前身。近年來,隨著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進,世界各國(地區)和國際組織紛紛在教育領域建立學生核心素養模型,以此推動教育目標的實施和落實,改革教育評價方式,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國外很多核心素養框架都不壹樣,有的走“綜合路線”,幾乎囊括了學生的所有素養;有的走“簡單路線”,只涉及壹些關鍵的、高層次的素養。核心素養框架的確定必須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從世界範圍來看,核心素養的評選體現了社會經濟和科技信息化發展的最新要求,強調創新與創造、信息素養、國際視野、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社會參與與社會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雖然內容不同,但都是為了適應21世紀的挑戰。

自1997以來,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歐盟(EU)等國際組織相繼開展了核心素養的研究。受其影響,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芬蘭、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省也在積極制定核心素養框架。本文主要介紹國際組織制定的核心素養框架,美國(西方國家代表)和新加坡(與中國具有相同儒家文化背景的亞洲國家代表)。

三個國際組織的學生核心素養框架

從1997到12,OECD啟動了“素養的定義與選擇:理論與概念基礎”項目,確定了三個維度的九項素養。(1)能交互使用工具,包括三種素質:交互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知識和信息的互動使用;交互使用(新)技術。(2)能夠在異質群體中互動包括三種素質:了解外部環境,預測自己行動的後果,能夠在復雜環境中確定自己的具體行動;形成並實施個人計劃或人生規劃;知道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才能保護和維護自己的權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和不足。(3)能夠自主行動包括三種品質: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團隊合作;管理和解決沖突。該框架對PISA測試產生了直接影響,進而對許多國家和地區制定的核心素養框架產生了重要影響。

5438年6月+2006年2月,歐盟通過了關於核心素養的提案,核心素養包括母語、外語、數學和科技素養、信息素養、學習能力、公民和社會素養、創業精神和藝術素養八個領域,每個領域由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維度構成。作為歐盟教育培訓體系的總體目標體系,這些核心素質的核心思想是讓所有歐盟公民都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從而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中實現個人成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理想。

201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走向終身學習——每個孩子都應該學些什麽”的報告。報告以人本主義為基礎,提出了核心素養,即從“工具性目標”(把學生培養成提高生產力的工具)向“人性目標”轉變,使人的情感、智力、身體和心理的潛能和素質通過學習得到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特別註重身體健康、社會情感、文化藝術、書面交流、學習方法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技術七個維度的核心素養。

美國學生的核心素養框架

美國在2002年制定了“21世紀素養”框架,並在2007年發布了這壹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呈現了各種素養及其關系(見圖1)。

美國“21世紀素養”框架以核心學科為載體,建立三個技能領域,每個領域包含若幹素養要求。(1)學習和創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溝通和合作能力。(2)信息、媒體和技術技能,包括信息素養、媒體素養、信息交流和科學素養。(3)生活和職業技能,包括靈活性和適應性、主動性和自我指導、社交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能力、領導能力和責任。

新加坡學生核心識字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頒布了新加坡學生“21世紀素養”框架(見圖2)。其中,核心價值觀包括尊重、責任、誠信、關懷、執著、和諧。社會和情緒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系管理和負責任的決策。公民意識、全球意識和跨文化溝通技能,包括積極的社區生活、國家和文化認同、全球意識、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識。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包括理性推理和決策、反思性思維、好奇心和創造性、復雜性和模糊性。溝通、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開放性、信息管理、負責任地使用信息和有效溝通。

學校所有學科的教學都是為了培養這些品質,最終培養出充滿自信的人,能夠主動學習的人,積極奉獻的人,關心祖國的公民。

(以上內容來源:中國教育學會關偉;根據相關研究文章,進行全面梳理。)

留學生核心素養構建模式的啟示

王陶昕

壹、英國模式:核心素養與國家課程緊密結合。

1.通過立法建立以核心素養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課程。

1979年,英國皇家文學、制造業和商業促進會(RSA)發布了《能力教育宣言》,指出教育在培養人才的素質構成上存在嚴重缺陷,忽視了對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在實踐中發展專長的培養。隨後,國家課程委員會、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資格與課程局等眾多機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了系統研究,為後續的課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框架。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正式頒布,要求建立全國統壹的課程,建立統壹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在學生7歲、11、14、16四個關鍵階段結束時進行評價。

基於前幾年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英國在國家課程的總體目標中定義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它不僅包括涉及學生精神、道德、社會性和文化的跨學科發展,還包括這些發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以及與學科緊密結合的關鍵能力。2007年修訂的國家課程對核心素養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表述,從課程目標、學科重要性、關鍵概念、關鍵過程、內容範圍等方面系統、完整地闡述了跨專業、跨專業學生需要發展的素養和能力。

2.建立基於核心素養的跨年級連續學業質量評價標準。

學業質量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另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核心素養為基礎。每門學科的學業成就標準包括八個級別和壹個優秀級別,每個級別描述了學生在完成該級別的學習後可以展示的能力類型和範圍。這八個層次貫穿了學生的四個關鍵階段。根據學業質量標準,四個關鍵階段結束時的國家課程考試實時監控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和能力發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確保預設的課程目標得以實現,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增長。

英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關註源於職業教育,並逐漸蔓延到整個教育體系,最終與課程緊密結合。在課程設置上,英國並沒有簡單地將核心能力劃分為學科:壹方面,所有學科都有綜合能力的體現;另壹方面,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對應關鍵能力。隨著對各種能力認識和理解的加深以及實踐經驗的積累,修訂後的國家課程對各種能力做出了更加細致的區分和定義,為課程的實施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這是英國國家課程長期積累和完善的結果。

二、澳洲模式:將核心素養細化到各個學科。

1.總結七大通用能力,融入各個學科。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科學、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澳大利亞啟動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課程改革,開始嘗試建立覆蓋所有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從長遠規劃的角度來看,2008年發布的《澳大利亞青年教育目標墨爾本宣言》為澳大利亞未來的教育發展提供了戰略思考和發展方向——促進教育的公平和卓越,培養青年成為成功的學習者、自信而富有創造力的個人和積極而明智的公民是其總體目標。基於這壹總體目標,澳大利亞總結了公民必須具備的7項通用能力和3個跨學科主題(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歷史和文化、亞洲文化以及澳大利亞和亞洲之間的交往和可持續發展),包括閱讀和寫作、計算、信息和通用技術、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道德行為、個人和社會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

澳大利亞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需要將根據總體培養目標提出的七項通用能力充分融入到所有學科中。因為學科性質不同,有的學科可以整合全部七種通用能力,有的只能部分整合。以跨文化理解的素養為例。在英語課程中,要求學生運用跨文化理解,創造壹系列文本,即呈現多樣化的文化視角,認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和事。在科學課程中,指出有許多機會發展跨文化理解,特別是在科學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線及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應用方面。此外,每個學科都有專門的部分來解釋本學科是如何體現三個交叉學科主題的,以及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2.建立基於年級水平的可操作的學術質量評價標準。

澳大利亞的國家課程標準結構清晰,思路清晰,分為概述和標準兩部分。在總結部分,從宏觀層面對本學科應培養的通用能力、跨學科主題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進行了充分的闡述和說明;標準部分包括等級的層次描述、內容描述和成績標準三個部分。按年級對各科進行詳細的規定和說明,是對內容結構和成績標準進行總結的具體化,明確給出了各年級學生應達到的水平。

總的來說,澳大利亞從未來需要的人才角度出發,確定了整體的教育目標,勾勒出相應學生需要培養的跨學科通用能力和學科領域,並將這些內容細化到各個學科。同時,學業成績標準的設定與年級緊密結合,從知識和能力兩個角度規定了大部分學生在本年級期望達到的具體目標。同年級的學業標準、內容標準和年級水平描述相互呼應,並提供了合格水平、合格水平以上和合格水平以下的具體實例。範例的多樣性為後續的課程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提供了清晰的範式。

三、芬蘭模式:核心素養與整體課程設計的融合

1.建立壹個跨領域的核心素養模型,並分解到各個學科和板塊。

芬蘭義務教育的目標是教給孩子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孩子成長為熱愛生活、樂於探索、具備基本知識和技能、有道德的社會成員。1994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了《高中教育課程大綱》,明確規定了高中教育的目的:培養綜合素質高、個性、創造力和合作精神健康全面發展、獨立求知、愛好和平的社會成員。

在2004年頒布的國家基礎教育核心課程中,根據當代和未來社會對公民和歐洲國家對公民的要求,芬蘭為學生設定了七個明確的主題:作為壹個人的成長、文化認同和國際化、信息素養和交流、參與行使公民和企業家的權利、對未來環境的責任、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安全和交通以及技術個人。在每個主題下,都有關於具體目標和核心內容的明確規定。這些條例是跨學科的,反映了教育和教學過程的核心部分。在實際的課程設計和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身心特點,將這些目標和核心內容分解到不同的學科中,進壹步提出更加具體的學科目標和核心內容,以及對學生優秀表現的具體評價標準。芬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定義與其課程的制定緊密結合。各層次之間有很好的銜接,從上層的教育目標到中級的核心素養再到具體的學科目標,核心素養與整體課程設計融為壹體,有助於教師落實課程,把握教育目標。

2.學術質量評價標準相對獨立。

相比較而言,芬蘭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是相對分離的。芬蘭雖然也有專門的基礎教育質量標準,但並不具有與國家基礎教育核心課程同等的法律效力,只是為各級學校和教師提供建議。這種設置與芬蘭教育體系的特點密切相關。芬蘭的教育質量非常均衡,課程豐富多樣,教師整體素質較高。所有教師、學校領導和區域利益相關者都參與當地學校課程的編寫。在國家課程框架宏觀目標的指導下,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方面的結合。涉及教育各方面的人對課程體系都有很深的理解,所以相應的評價只需要提供大概的要求和方向。

第四,對中國課程改革的啟示

我們回顧和總結國際課程體系中核心素養模式的構建,並不是鼓勵直接照搬任何國家的做法,而是從中汲取經驗,借鑒國際上壹些成熟有效的做法,為我國後續的課程改革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鞏固和進壹步提升我國課程改革的成效。

1.立足學生發展,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系

世界各國根據對人才的社會需求和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的基本能力的綜合分析,總結出本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質,這些素質是學生在現代社會成功地、負責任地生活,以及應對當前和未來世界各種挑戰所必需的。

在中國,面對社會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我們應進壹步改變課程改革重內容輕能力的現狀,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做法,明確中國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素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實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2.在學生核心素養體系框架下,設計完善課程。

學生的培養最終會落到課程體系和老師的教學中。核心素養是壹個相對宏觀的理論模型。如何將核心素養提煉到課程中,是課程設計和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環節。英國、澳大利亞、芬蘭等國,雖然將核心素養融入課程的模式不同,但在具體學科的設計上,都是基於核心素養的模式或框架,這是相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這些國家在課程設計和改革的過程中壹直在提煉、分解和調整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將宏觀優越的核心素養理念具體化。最後,與微觀學科知識緊密結合,使理論素養體現為教師可以具體實施和教授的內容,將核心素養的培養完全融入到具體的課程中,從而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3.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礎,建立系統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

英國、澳大利亞和芬蘭的課程體系中都有系統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但各自的模式不同。就我國的具體情況而言,在課程體系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中設立系統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較為合適。在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指導下,在課程標準中建立系統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可以給我國的教學和評價帶來諸多好處。首先,由於課程標準在我國課程體系中的權威地位,學業質量標準的建立可以為後續教材的設計與編寫、教師教學的實施以及學生的評價提供有力的依據。其次,由於基於核心素養體系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是從對學生能力發展的評價入手,而不再局限於對知識內容的死記硬背,這樣可以逐步扭轉片面追求“應試教育”,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理念。同時,作為壹套系統的評價標準,它可以為教師提供明確的指標,告訴教師教學的程度,確保學生達到素質評價標準的要求。[4]這樣的學術質量評價標準不僅可以作為教師平時教學自我評價的重要依據,還可以作為外部評價標準,實現對學生、教師、學校乃至地區教育質量的科學評價,是提高我國教育質量、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小學管理,09號,2015;作者:王,;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控與創新合作中心。)

觀看新教育“核心素養”文章鏈接

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裏?

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

清華附加著素養之光,跨界之美,主題之智。

“看新教育”特別鏈接-

過快樂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

......

守望新教育微信號:swxjy_cdq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大師的教育經驗,匯聚領域的教育創造,助力命運的教育夢想。觀看新教育:人類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成員過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實驗是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的教育,旨在通過創建書香校園、師生作文、傾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建設理想課堂、建設數字社區、推廣月月活動、打造完美課堂、開發精品課程、家校合作建設十大行動,幫助新教育* * *成員過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什麽是新教育?對我來說,當壹些想法逐漸被遺忘,又被提起來的時候,就是新的;當有些想法只是今天說的、做的,就是新的;當壹些想法從模糊變得清晰,從貧乏變得豐富,它們就是新的;當壹些思想從舊的背景應用到現在的背景中繼續、發揚、創新,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