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粥[mí zh not u]。基本解釋:米粥是潮汕地區頗具特色的家常菜,潮汕人稱米粥為米。詳解:米粥:粥;糜和粥本來是同壹事物的不同叫法,或者在古代簡稱為“糜粥”。把米飯放在鍋裏,和蔬菜湯肉汁壹起煮,叫米,也叫粥。
中文名:周覓。別名:米粥。主要原料:大米和水。主要食用功效:滋補元氣,止瀉作用,生津。適合人群:老少皆宜。存放方法:放在陰涼的地方即可。
來源:《禮記·求喪》:“水漿不入口,三日無火,鄰裏為之食粥。”《禮記·月令》:“(中秋月)亦月,育老,賜幾枝,食粥。”
歷史背景:在中國,食糜可能有著悠久的歷史。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曰:“始黃帝教我。”只是聖人做器皿的傳說。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很早。1988期間,湖南考古人員在長江中遊澧縣鵬頭山考古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9000年的水稻遺存。
這比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稻作遺存早2000多年,是迄今為止中國稻作人行業最早的證據。到大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人們已經能夠制造像濤哥這樣的炊具,這使得將大米煮成糊狀成為可能。
古人食糜,有兩個原因。壹個是節儉。家裏窮,米又少,只好吃食糜。漢代樂府東門歌曰:“其家望富,妾與君子* * *相食。”就是這個意思。範仲淹《宋史列傳》記載,範仲淹年輕時住在親戚家,刻苦讀書。當食物不夠時,他煮米粥吃。“人不能與他比,中煙不苦。”範仲淹的食糜粥明顯是出於節儉。第二是保持健康。宋代文學家章雷曾寫過壹篇文章《粥》說:
張安定每天早上吃壹大碗粥。空腹時胃是空的,就會用谷氣,進補也不行。極軟膩,與腸腑相配伍。這是最好的食物。妙奇和尚說,山上每個和尚都會有壹份粥,非常有益,也非常有害。如果不吃東西,壹整天都會感覺內臟發幹。蓋粥可以順胃氣,生津。總的來說,養命求福沒什麽深遠難懂的,就是在睡覺和吃飯之間。
張安定和妙奇,和尚,吃粥,意在養生。高力《食本草》說,粳米能益胃,疏通氣血,五臟,煮粥更佳。這些材料已經過時了,古人很早就知道粥的滋補作用。比如老人身體虛弱,要多吃食糜。
“禮記。月令》說古代八月,要贍養生病的老人,“給幾根棍子,吃粥。”後漢《禮記》也規定,農歷八月,年滿70歲的人,要給玉簪,給粥。讓老人吃粥,顯然是出於健康考慮。這種做法體現了中華民族關愛老人的美德,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