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
在文章創作上,阮籍和嵇康是代表。阮籍《詠懷》82首,多采用對比、寄托、象征等手法,含蓄曲折地揭示了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了虛偽的禮教人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心情。嵇康的《與山聚源絕交》,以老莊崇尚自然為論據,表明其為官本性不堪,公開表明其不與司馬家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挺有名的。其他作品,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玲的《酒德頌》、向秀的《思鄉詩》等也是可讀的。《隋書經籍誌》記載了五卷《單濤》,現已失傳。竹林七賢
七賢簡介
嵇康
嵇康(223 ~ 262),本名夜叔,三國時期曹魏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魏晉玄學代表人物之壹,“竹林七賢”之壹,世稱季中三。他長相不凡,擅長旋律。作品有長清、短清、長邊、短邊,東漢時合稱“紀四坊”、“蔡五坊”。原名Xi,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祖上為避仇怨,遷居喬縣羅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又因家中有廬山,改姓姬。他早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仍勵誌勤奮,精通文學、玄學、音樂。他娶了曹操的曾孫女長樂閣。司馬昭試圖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傾向於皇室壹方,崇尚自然和養生之道,他寫了《養生論》,主張“師越有名,越自然”。他與王戎、劉玲、湘繡、單濤、阮鹹、阮籍交遊密切,被稱為“竹林七賢”。
阮籍(210-263)是三國時期曹魏末年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字黑宗,竹林七賢之壹。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史稱“阮步兵”。崇拜莊子、莊子之學,但政治上采取避災的謹慎態度。與嵇康、劉玲等七人為友,常聚竹林下,自得其樂,被譽為天下竹林七賢。阮籍是“始聲”的代表,其中詠懷詩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通過比喻、象征、寄托等不同的寫作手法抒發情懷,借古諷今,形成了“悲憤悲愴、晦澀曲折”的詩風。除了詩歌,阮籍還擅長散文和辭賦。九篇散文,最長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此外還有《清思賦》、《首陽山賦》等六首。詠物有《鴿頌》《猴頌》。《隋書經籍誌》考錄《阮籍集集》十三卷,但恐怕已失傳。明代張浦編撰《阮步兵集》,收集漢魏六朝藏書130部。最接近黃節的是《阮步兵愛情詩劄記》。
單濤(205-283)名聚源,“竹林七賢”之壹。西晉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年孤獨,家境貧寒。好老莊理論,交嵇康阮籍朋友。單濤要離職了,想叫嵇康接替他的位置。嵇康寫信和他分手。四十歲時,以公主身份起家的單濤是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的,但他很晚才開始做官。40歲那年,陶做起了公主書,功勛卓著,到了孝廉州府河南任職。《晉書·單濤傳》他第壹次做官大約是在六年前,沒多久就逃跑了。
項修(約227-272)生於河內懷(今河南武陟西南)。魏晉竹林七賢之壹。從官員到黃門侍郎,都是散騎的常侍。他寫了兩篇,莊子,發明好奇心,喚起馮諼,秋水,至樂,但筆記還沒寫完就去世了。劉玲
劉玲,字伯倫,郭培(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賢之壹,善飲酒品酒。魏末,為建威參軍。晉武帝在位之初,呼籲對策,強調無為,所以被赦免。他身高只有1.40米,不僅矮,而且極其醜陋。但他的氣質是豪邁、曠達、不拘小節的。平時不與人過度社交,沈默寡言,完全不在乎人情世故。他只是和阮籍、嵇康很投機,見了面有說有笑,所以加入了七賢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