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夏季節氣如何養生

夏季節氣如何養生

在夏天,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夏天如何養生?讓我們來看看吧!

太陽熱防護

盛夏是壹個節氣,表示天氣的變化,由熱轉涼,但並不是說盛夏過後天氣就會轉冷,而是需要壹個過程。所以民間有“立夏如秋老虎”“夏天不是夏天,中午熱”“夏天不是夏天,立秋是夏天”“熱死了”等說法。這裏說的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秋老虎”。“秋老虎”壹般發生在八九月之交,持續7-15天。所以,雖然盛夏的那壹天,也就是8月23日,恰好是三伏天“出來”的日子,但還是要註意天氣回熱的現象,尤其是在我國的‘南方地區’。

滋潤呼吸道

暑熱過後,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容易出現肺燥津虧,即口幹、鼻燥、幹咳、便秘,皮膚皺紋增多,甚至疲勞消瘦。“燥則潤澤”,因此,多喝水,多吃蔬果,是應對秋燥的重要保健方式。

在眾多的蔬果中,潤肺除燥者應首推秋梨。古人稱梨為“果之宗”,即“百果之宗”。中醫認為梨味甘,微酸,性涼,能“潤肺涼心,化痰降火,解瘡毒,解酒毒”。無論生吃還是熟吃,都有很好的口感,“六腑之熱由生者清,五臟之陰由熟者養”。此外,秋梨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能利尿、通便、促進消化。

消耗

隨著秋季的深入,自然界陰增陽減,相應人體的陽氣也逐漸消退藏起來。因此,與“春眠”和“夏睡”相比,人在秋季的暑熱過後,會伴有慵懶乏力、精神不振,也就是常說的“秋乏”。這是壹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為了防止“秋荒”影響妳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妳需要調整夏季熬夜的習慣和方法,做到早起。也適合午休壹點,有效緩解或消除秋乏。

信口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壹首詩中說,“秋,自古悲涼寂寞”。古人的“悲秋”並非無病呻吟,而是與季節的特點密切相關。秋天進入夏季節氣後,谷子、黍、稻、高粱作物逐漸成熟,世間萬物由春夏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轉為蕭條,開始枯萎。伴隨著這種天氣變化,再加上秋季燥氣狂躁,人的情緒波動甚至抑郁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正確的應對方式是克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心態穩定,舒展心胸。

酷暑過後,進入秋高氣爽的天氣,特別適合戶外運動。比如和壹兩個朋友壹起郊遊,登高望遠,可以有效緩解親近自然過程中的“悲秋”情緒。還可以在早晚做適當的運動,比如散步、慢跑、下棋等,都是拓展誌向的有效方法。

溫馨提示:“壹場秋雨壹場寒”。進入夏季後,天氣開始轉涼,早晚溫差變大。尤其是秋雨,降溫的節奏會更明顯。所以天冷了要適當加衣服。但是不要急著加衣服。“春捂秋凍”,也就是說,秋天天氣轉涼後不要壹次性加太多衣服,而是隨著天氣慢慢轉涼,適當加衣服。這將有助於增強他們抵禦寒冷的能力,然後可以適應冬天寒冷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