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刮痧拔罐是怎麽發展起來的?

刮痧拔罐是怎麽發展起來的?

刮痧療法作為中國古代民間療法之壹,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時代,是壹種排石療法或刺絡療法,代代相傳,至今仍在使用。到了宋代,王佩在《論瘧疾的藥方》中稱之為“桃槽子”。《保護紅血絲按摩法》記載:“刮者,大夫指膚,力略施。”常用於治療肺結核,即夏季外感因素引起的中暑或濕熱、溫熱瘧疾的流行性疾病,皮膚常出現加分斑,也稱“夏療”。元明以後,民間治療結核病的經驗引起了醫學家的註意。比如魏宜林的《天下名醫有效治法方子》對“攪腸沙”的描述:“心痛、冷汗、腹脹,欲稱攪腸沙。”又如楊清措的《仙傳外科秘方》、的《辨證論治規範》、於波的《藥的真實故事》、龔的《手氏保元》、的《經嶽全書》等,都記載了對該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到清代,郭之嘉撰寫了第壹部專著《刮痧玉衡》,詳細論述了刮痧的來源、流行、表現、分類、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綜合治療方法。如在治療方面,指出“背部上下頸骨,胸前肋部,兩背皸裂之肩,應用銅錢蘸香油刮之。用紗布或麻線蘸香油刮去皸裂的頭部、前額和腿部。大肚子的軟肉是內部的,用手抹鹽。”此後,又出版了壹部刮痧專著——盧樂山《養生鏡》。這兩本書成為了能讓刮痧成為壹門專門技術的基石。此後,清代有關結核病的專著越來越多,有十余部,其他著作中刮痧醫學的記載也更多。

說到刮痧的療效,“刮痧”很重要。刮痧後,皮膚表面會出現紅色、紫色、黑色斑點或黑色水泡,稱為“刮痧”。這是刮痧後的正常反應,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可自行消失。發疹的過程是血管擴張直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液流出並在皮膚局部形成瘀斑的現象,這種血塊很快就會塌陷消失。“疹”,用現代顯微鏡觀察,是皮下組織毛細血管內的淤血。這種人為的“創傷”正是西醫無法理解和接受的。既然是治病,自然是治病救人,減輕痛苦。為什麽要給自己的身體增加新的傷害?中醫的理論解釋是,大部分疾病都是氣血凝滯所致,“痱子”是邪氣的排泄產物。“萌”即“給邪以出路”,從而改善氣血平衡。

從現代病理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刮痧是通過調節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來協調人體組織器官的整體功能。這種整體平衡的概念就是中醫科學的內涵。“bubbing”的皮膚是紅色的,看起來有點嚇人。其實再紅也不用擔心,因為對皮膚無害。紅斑的顏色通常反映了疾病的嚴重程度。病情越嚴重,“消耗”越多,顏色越深。反之,病情較輕,“淤青”較少,顏色較淺。總的來說。皮膚上的“淤血”會在3-5天內逐漸消退,晚於1周恢復正常,不僅不會損傷皮膚,還會因為這種活血化瘀的方法而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使皮膚比以前更健康。

刮痧在人體內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出毒素,舒筋活絡,調理陰陽。在我國,傳統的刮痧療法是壹種簡單自然的民間治療方法,將嫩竹板、瓷片、瓷碗邊緣、小勺、銅錢、玻璃或邊緣光滑的苧麻浸入食用油、酒、水或油脂中,自上而下、由內而外反復刮擦皮膚表面,直至皮膚出現紅斑或瘀血斑,以達到止痛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常用於治療夏秋季發生的疾病,如中暑、風熱感冒、胃腸道疾病等。

現代刮痧療法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在古人刮痧的基礎上,遵循經絡的運行和病理特點,使用特殊的刮痧器械或水牛角刮痧板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的潤滑劑,更廣泛地治療疾病的外治法。刮痧療法以其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無需服藥、簡單易行、見效快等特點,深受內科患者的喜愛。

“拔罐”也是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壹種獨特的治療方法,俗稱“拔罐”、“吸管”,古代多用於外科癰。起初只是用壹個帶小孔的角管套在患處吸膿,所以在壹些古籍中被命名為“角法”。關於拔罐治病的最早文字記載。是晉代葛洪281到361寫的。書上提到用羊角法治療腫脹,用的角就是羊角。鑒於當時此法盛行,應用時不易引發意外,葛洪特別告誡要慎重選擇適應癥狀。書中強調:“癰、瘤、癰、筋結、癰,不宜針灸治療。人少不如禍。”這顯然是合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所列的大部分癥狀真的不是拔罐的適應癥。

隋唐時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開始用經過切割加工的竹罐代替牛角。竹壺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大大有助於這種療法的普及和推廣;同時,竹鍋質地較輕,吸拉性強,也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效果。在隋唐醫書中,王韜的《外國臺灣秘笈》是最重要的壹部。

如果說隋唐時期是獸角和竹壺交替使用的話,那麽到了宋金元時期,竹壺已經完全取代了獸角。拔罐療法的名稱也從“吸筒法”變成了“角度法”。在操作上,從簡單的煮拉法進壹步發展到彈藥筒法。也就是說,將竹壺放入按照壹定藥方配制的藥物中煮沸備用。必要時,將鍋放入沸水中煮沸,用熱力拉在穴位上,起到藥物的吸引和外治雙重作用。

到了明朝,拔罐已經成為中醫外科重要的外治法之壹。當時幾乎所有的大外科著作都列出了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吸膿,治療癰腫。與上壹代相比,吸拉方式有所改進。常用於將竹筒直接放入多種中藥的汁液中煮沸後直接吸食。所以,竹筒也叫藥簡。這種熬制取出藥盒的方法,在明清壹些重要的外科著作中,如《外科大成》、《醫案金鏡》等都有描述,可見這種方法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

到了清朝,拔火罐有了更大的發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壹創新。竹罐雖然便宜易得,但吸力差,幹久了容易裂漏。為了彌補這壹不足,到了清代,出現了用泥土制成的陶罐,正式提出了“拔罐”壹詞。對此,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壹書中有詳細描述:“江油、閩中有杯,窯戶有售。它們和人的手指壹樣小,腹部兩頭很窄,讓嘴巴有生氣的感覺。凡患各種感冒者,必用此壺。”同時,不再像過去那樣以病竈區作為拔罐部位,而是通過吸拔穴位來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拔罐療法的治療範圍也突破了歷代吸拔膿血瘡的界限,應用於多種疾病。

同時,在吳尚賢的《李璇駢文》和齊宏遠的《外科心要》中,對拔罐在中國的起源、用法和適應癥都有較為清晰的介紹。

刮痧拔罐作為中國醫學的瑰寶,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人們欽佩它的簡單和實用性,它將在未來的人類歷史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