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隸屬於泰安市,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西麓。是魯中的資源寶庫,是聞名中外的肥桃之鄉。地理坐標為北緯35° 53 ' ~ 36° 19 ',東經116° 28 ' ~ 116° 59 '。東與泰安市岱嶽區接壤,西與濟南市東平縣、平陰縣接壤,南與濟寧市寧陽縣、汶上縣隔河相望,北與濟南市長清區群山環抱。全境南北長48公裏,東西寬37.5公裏,總面積1277.3平方公裏。2010年全市人口967000人,性別比為104.7: 100。市區位於市北東部,冀(南)衛(山)與薛(家島)關(陶)交匯處,北臨太(安)飛(城)鐵路,南接太(安)飛(城)壹級公路。1992年撤縣設市,總面積1277.3平方公裏。到2010,轄3個辦事處,11個鎮,1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607個村(居)委會,總人口96.7萬人。是全國經濟基礎競爭力、綜合實力、科學發展、投資潛力、區域帶動力百強縣,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新農村建設明星城市、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示範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市。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市、全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市、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市、全省社會文化先進市、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山東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省級園林城市、省級生態經濟十佳城市、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肥城歷史悠久,也是革命老區。西周時,肥人散居於此,古稱肥國,故名肥城。肥城縣設立於西漢初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肥城歷史文化悠久,古稱“君子之城”。它是史聖左丘明的故鄉,也是商聖範蠡最後的定居地。左丘明墓、右岐寺、範蠡墓遺跡猶存。境內還有孔子、顏元、李白等歷史名人交遊的名勝古跡,文化底蘊深厚,發展前景廣闊。在近代,它也有光榮的革命歷史。著名的太西抗日武裝起義和羅榮桓、陳光指揮的土屋戰役就發生在肥城。西周時,肥人散居於此,稱為“肥國”(以肥城命名),還有壹個地道國。西漢時設肥城郡治今老城,舊地道國設社丘郡。按南界,屬東漢省泰山縣、肥城縣,社丘縣改為冀北國。三國魏復肥城郡,西晉為壹省。南宋時,濟北縣遷至肥城縣老城,北魏時恢復肥城縣。孝昌三年(527),設立東冀北郡,管轄這壹地區。北齊縣廢社丘縣,存肥城縣。周朝後期設肥城郡,隋初廢肥城郡。肥城縣屬於冀北縣。唐武德五年(622),屬東臺州。貞觀元年(627年),東泰州省入兗州,肥城縣入亳城縣、平陰縣。北宋是兗州的豐府縣(唐波縣)和雲州的平陰縣的土地。元十二年(1275),肥城縣在肥城老城區重建,屬集寧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為濟南府。清屬泰安府。1913屬於戴北路(次年更名為濟南路)。1925屬於泰安路。1928道飛直隸在省內。1938屬於國民黨山東省第壹行政督察區,是特務機關駐地。5月1950屬於泰安地區。1958 65438+2月泰安地區撤銷,改為聊城地區。1961七月屬於重新建立的泰安地區(1967年更名為泰安地區)。1985三月屬於泰安市。1992年8月,撤銷肥城縣,建立肥城市。隸屬關系保持不變。& lt/SPAN>。& lt/SPAN>。
& lt/SPAN>。& lt/SPAN>。& lt/SPAN>。& lt/SPAN>。& lt/p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