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批從海外回流的國寶,包括乾隆的牌位、“百鳥朝鳳”的長壽帳、鑲嵌寶石的金蝸牛、宋代畫家米芾的帛書版《離騷經》,即將在北京拍賣,引人關註。
近日,記者采訪了負責此次拍賣的黃靜。她說,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出身和生活經歷,這是它第壹次出現在北京。起初,因為種種原因,黃靖對國寶的來歷守口如瓶。經過記者的反復追問,國寶的身份逐漸浮出水面。通過她提供的線索,記者找到了甘龍牌位和壽章的發現者李守坤。
甘龍牌位
李守坤告訴記者,甘龍的牌位是在德國的壹個地窖裏發現的,但這絕非偶然。
李先生是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兼職教授。六年前他去德國講學,講的是“佛教與基督教在中國的比較”。德國的知識分子對中國的古代文化情有獨鐘,所以馬先生得以結交許多當地的朋友,還結識了在德國經商的經濟學博士薛。兩人壹見如故,最終為甘龍牌位和壽章回國鋪平了道路。
薛在德國生活了19年,他的父親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李先生和薛對文物有著相同的興趣。在德國,有壹條與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同名的“國王街”,數十家古董店就坐落在這裏。經常在那裏舉行的小型拍賣會成為他們搜尋各種中國文化藏品的地方,搜尋也為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供他們日後珍藏。
壹年前,他們和壹些熱愛中國文化的德國各界人士壹起成立了“德國中國傳統文化養生協會”,並開始在電視和廣播上發布廣告,願意幫助收藏者鑒定文物,希望收購各種中國文物。
5438年6月+2004年2月,與薛交往多年的德國人迪亞克看到廣告後,對其地窖中保存多年的藝術品產生了好奇,邀請薛到其家中做客。現年60歲的迪亞克是壹名咖啡代理商。他的家在德國南萊茵州的杜伊斯堡,這是萊茵河畔的壹座傳統而古老的城市。
德國人的酒窖不是我們想象中存放雜物的地下室,而是通風、濕度好的“保險箱”。薛來到迪亞克的地窖,發現大量藝術品整齊排列,包括來自中國的佛像、器皿、繪畫和書法。薛多年的直覺告訴他,其中壹個牌位和半壽帳是來自大清皇室。
薛通過互聯網向已經回到中國的李先生講述了這壹發現的細節。李先生去了德國,又來到迪亞克家。經過壹番了解,迪亞克的父親曾經是工廠老板,地窖裏的壹些藝術品是二戰時收藏的。其祖父清末曾在中國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傳教。十幾年來,他爺爺四處尋找他最喜歡的“寶物”。也許當時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是德國人,他的私人關系促使牌位和長壽帳成為指揮官送給傳教士的“禮物”。我爺爺回國後,把這些文物藏在家裏的地窖裏,壹直藏到現在。
李先生通過辨認得知,牌位上的滿語是“高宗淳皇帝”的意思,高宗淳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廟號。當記者問及牌位的出處時,李先生說:“歷史上很多文物都被抄過,但抄皇家牌位被認為是大罪。所以皇家牌位只能供奉在四個原皇家所在地:故宮太廟、熱河、圓明園、盛京(今沈陽故宮)。這塊牌位很可能是圓明園被燒的時候丟失的。”
同時,發現的高6米、寬3米的壽章屬於京繡。紅底上繡有百鳥朝鳳、瑞獸、牡丹、蓮花、長壽靈芝等圖案。鳳凰立於奇石之上,是王者風範。李先生認定,面積之大,工藝之精湛,非民間世家所能用,必出自宮廷收藏。壽章是壹種可伸縮的掛件,在古代代表著吉祥、和諧、富貴。可惜這次只找到了壽張的壹半,另壹半至今下落不明。
經過壹番討論,迪亞克願意將這兩件來自中國的珍貴文物轉賣給李先生。李先生告訴記者:“迪亞克去過中國。他認為中國應該回歸中國。如果條件合適,他會陸續拿出其他藏品,但不是為了錢。”
右旋蝸牛
黃靖透露,鑲嵌寶石的金蝸牛來自臺灣省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著名收藏家。她說:“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想收藏這些東西,我們正在幫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中國。這位收藏家很愛國,我們的誠意感動了他。”
雖然來歷不清楚,但金蝸牛是個寶。金螺是螺的壹種,是清朝初期西藏向清政府供奉的藏文樂器。在各種海螺中,只有全白的海螺才能做成螺。正常海螺順時針生長,即左旋螺,變異海螺逆時針生長,即右旋螺,極其罕見。銅是法國蝸牛裝飾中最常用的金屬,其次是銀,純金極為罕見。此次拍賣的金蝸牛是壹種罕見的右旋白蝸牛,全身包金。
米菲的話
高達5000萬元的起拍價,讓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成為本次拍賣的焦點。黃小姐介紹,這個字是壹個住在香港的神秘人寫的,他不願意透露自己的身份。這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米芾紙本後第壹部出版的絲綢作品。
八個月前,黃靜的壹個朋友給她看了壹本當地的《離騷經》。“絲綢表面由於長期存放和受潮,已經脫離了原來的樣子,有些磨損。從新論文來看,應該是日本近年來重新支持的。”權威專家近日對該字進行了鑒定,認為是米芾中最大的書法真跡。
這些珍貴文物只是中國大量流失國寶的壹個縮影。自1840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國寶數量驚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最新統計,散落在世界各地的200多個博物館,收藏了超過1.6萬件中國流失的稀世珍寶,民間收藏估計是藏品的10倍。雖然有很多像黃靖、李守坤這樣的人希望國寶回歸中國,但不可否認,還有更多的國寶是我們無法觸及的。
專家發現10年中國流失的23000幅名畫。
中國有大量優秀文物,特別是歷代名畫流失海外。日前,記者采訪了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史教授林。他告訴記者,流失海外的中國名畫已經找到了多達23000幅!
80歲高齡的林歷盡艱辛,用了10年的時間,把自己的大部分積蓄和累計超過65438+萬美元的資金投入到尋找和整理工作中。1996年,他整理出版了大型8卷巨著《海外收藏中國名畫》,匯集了世界各地扣留的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從原始時代壹直到明清時期。
記者:妳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尋寶的?有多少國寶流散海外?
林:1985年秋,我應邀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做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繪畫史,考察歐洲藝術史,在那裏的壹年時間裏,我經常在講座後參觀美國各大博物館,被美國人收藏的中國書畫精品所震撼。在納爾遜美術館,我親眼目睹了從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盜走的北魏孝文帝和趙文皇後的浮雕。破碎的浮雕給了我內心強烈的沖擊。
1985,我下定決心要找到並記錄流失海外的國寶。我覺得即使不能收回,也應該記錄在案,給後人壹個警示和備忘錄。在美國期間,我支付了3萬多美元作為客座教授,參觀了各大博物館,拍攝了3000多張幻燈片和3箱圖書資料。
目前中國海外名畫初步統計在冊的有2.3萬件,美國(主要是美國和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各占三分之壹。歐洲主要分布在德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瑞典等國家。大部分是當年從敦煌藏經洞中帶走的,少部分是在1930年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後被外國人買走,由中國人帶出的。
流失海外的唐代卷軸畫有20多幅。敦煌石窟16收藏的經書、詩詞書畫,從盛唐到晚唐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中懸掛的佛教名畫,以英法為最大收藏量,英法吉美博物館有300卷。宋代流失的卷軸畫也有兩三百幅,元代近二百幅,明代流失的其他名畫約八千幅,清代約1.2萬。
記者:是誰把中國的國寶帶到了海外?
林:我印象最深的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圖》,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拿走的。是精品中的精品,被世界藝術界公認為中國的超級國寶。現在被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羅女神顧愷之的另壹幅名畫的最早復制品,現藏於美國華盛頓的弗利爾博物館。
敦煌藏經洞約有5萬件各類文物,現散落在世界11個國家。1905年前後,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佩利奧特、德國人萊科克在絲綢之路沿線,從新疆庫車的基齊爾石窟到吐魯番的博茲克裏克,大肆掠奪石窟壁畫。
美國古董商蒲到中國找到洛陽的“慈禧太後佛像”浮雕,用相機拍了下來,找到了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雙方簽訂協議,勾結洛陽古董商馬聯系當地的和土匪把浮雕鑿下來,切割成塊,用麻袋運到北京,在北京拼接後再運到美國。1952年與蒲簽訂的掠奪“帝後佛”浮雕的合同在北京壇兒胡同古玩店被發現,觸怒了中國文物界。300多名知名人士聯名要求懲罰奸商嶽斌,他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然後死在獄中。
記者:這些寶藏價值幾何?
林:《女史圖》是現存最早、國際影響最大、最有價值的失傳帛畫。是國寶中的國寶。
《洛神賦》在世界各地流傳有五個版本。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東北遼寧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壹份外,唯壹壹件流落海外的是美國DC華府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壹幅長卷,是最早的壹幅。它是由美國活動家傅在清末擔任政府顧問時買下的。
《洛神賦圖》取材於三國曹植的《洛神賦》。原著描寫曹植與甄氏有染,甄氏後來按照曹操的遺囑與她的哥哥曹丕結婚,成為皇後,但後來失寵。死後,曹丕把甄氏睡過的枕頭送給曹植,曹植感嘆他把甄氏變成了洛水女神,在夢中遇見了他。歷史上著名的大畫家都以洛神的《浮圖》為題材。顧愷之留下的抄本,今天價值最高。以前我們學習帛畫和國畫的時候,總會提到以上這些。
壹般來說,字畫的年代和真偽是有爭議的。這400件敦煌作品都是真正的國寶,年代完全可靠,具有不可估量的藝術和歷史價值。被盜的佛教畫以前是寺廟的掛畫,都是捐贈者出資畫的,包括當時的各界人士。佛畫中有很多佛教故事,也有對當時山水、人物、建築、風俗人情的描寫。研究當時社會保存下來的有形資料,很有價值。
皇帝禮佛圖是北魏兩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巨幅浮雕,如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和唐太宗的“昭陵六馬”,都是歷史見證。
中國文物流失的原因很復雜。
國際友誼博物館館長張健收集了大量1985以來的流失文物資料,研究了近百年來中國流失文物的現狀。
策展人張健告訴記者,20世紀是中國遺產流失最嚴重的時期。鴉片戰爭時期和改革開放後出現了兩次人才流失高峰。
張健主任認為,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物價值不僅僅是收藏。“他們會找到中國墓地的屍骨進行人類學研究,分析中國人的進化過程和血緣關系,通過出土的墓誌銘和地券研究中國的經濟、文化和習俗。1840以後,壹些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收集中國的家譜研究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行為,並把收集到的地圖作為反華的依據。”
“中國在康雍三代之前壹直處於世界強勢地位,文物反映了當年的國家科技水平。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成就的智慧體現在每壹件文物中,包括反映技能的青銅器,反映中國人哲學的書畫,反映哲學和技術的玉器。掠奪者希望通過研究中國的哲學思想和信仰來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研究當時中國如此強大的原因。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
國寶流失備忘錄
日本侵華期間,流失文物360多萬件,歷史遺跡1,870箱,741處。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永樂大典被帶往海外。
大英博物館裏有三萬多件稀有的瓷器。
法國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有3萬多件中國文物。
中國有20萬座被盜古墓。
美國收藏的畫最多,而大英博物館裏的中國的畫是最好的。
國會圖書館有4000多種地方誌。美國有3000多種古籍善本,2000多種家譜。
流失海外的近3萬件甲骨中,日本有近13000件。
中國敦煌遺書只有兩萬多本,只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