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辯證思維在醫學中的作用

辯證思維在醫學中的作用

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根據古代聖賢的說法,萬物皆源於陰陽。道家始祖老子說,“萬物負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說,萬物皆生於陰陽,在陰陽的相互作用中達到壹種動態的平衡。

道醫作為道家思想在醫學領域應用的實踐者,充分吸收了陰陽學說的精華,並將其作為辨證治療的根本原則,正如蘇文陰陽學說所指出的:“陰陽,天地之道,萬物之紀,變化之父母,生死之本,神明之宅,治療必以此為基礎。”歷代道醫都認為,掌握陰陽學說是實現辨證施治的根本途徑,正所謂“明陰陽,似糊塗解,似夢醒醉”(《疾病列傳》)。

蘇文通奇《天論》認為“陰陽為秘,神為治”是生命活動最和諧的狀態,在治療疾病時應“體察陰陽,調之以久”(《蘇文至真大論》)。張景嶽也說:“醫學之道雖繁,但可以用壹個字來說:陰陽”(《凈月全書·中川錄》)。那麽,道醫陰陽思維的內涵包含了什麽?

陰陽相瞞。陽藏陰,陰含陽。宇宙萬物都是陰陽聚合而生,壹切事物和現象都具有陰陽兩種屬性。《經運》雲:“天滿陽,陽中有陰;地為陰,陰中有陽。這種藏陰藏陽的方式。”《蘇文田原集大論》雲:“天有陰有陽,地有陰有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又有雲:“在天,是氣,在地,成形。氣與形相感,萬物皆化。”

天氣雖在上,但內含地陰,即陽中有陰,故有親下之勢,故天氣在地陰作用下下降。地氣雖在下位,但含天地陰陽之氣,故趨向於上位,故在天之陽的激勵下上升,從而導致“動靜相呼,上下相鄰,陰陽錯雜,卻生生變化”(《蘇文田原紀大論》)。

可見,陰陽的藏納方式是陰升陽降,導致天地陰陽交感運動,又因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天上陽之氣下降,地上陰之氣上升,天地陰陽融合,從而使雲下雨,形成各種天氣現象。因此,陰陽互藏不僅是事物內部或兩事物之間陰陽關系變化的前提,也是萬物運動和存在的必要條件。俗話說“無陽則陰不能生,無陰則不能化”,“孤陰則陰不能生,孤陽則陽不長久”。

陰陽相生。陰陽的相互感應是宇宙萬物產生和變化的原因。《蘇文·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萬物始能。”又說“陽為天,陰為地”。陽化為氣陰形態,陽散於天,陰凝於地。通過天氣的衰微、地氣的上升和陰陽的交感摩擦,改造宇宙萬物,推動和支配著萬物的發展變化。

人是自然界萬物之靈,也是天地陰陽相濟的結果。《蘇文包全明行論》說:“天地所蓋,萬事有備,故不貴於人。人生而有天地之靈,四時之法而成。.....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相融,命謂人”。天地陰陽不斷上下運動,相互摩擦,人體陰陽也不斷上下運動,相生相克;天地陰陽盛衰的交感協調,維系著宇宙萬物的有序生成和發展。人體陰陽盛衰的交感協調,也維系著人體生命過程的自然變化。故《論語·翼經·醫易》雲:“天地之道,以陰陽造萬物;人生的道理就是陰陽養百骸。”

如果陰陽相濟失去平衡,人體就會進入病理狀態;如果陰陽的相互交感運動停止了,生命過程就結束了。《蘇文劉瑋誌大論》說:“進則廢,出則毀,升則亡,孤則危。”《醫源》說:“天地之道,唯陰陽;陰陽之楚,剛上下。.....在壹個身體內,非陽造成的傷害會導致陰的損失。傷陽不起來,傷陰不倒。不跌不漲,就有生路。”就是這個意思。

陰陽是對立的。陰陽對立是指陰陽分別代表性質相反的現象或事物,或者代表同壹現象或事物內部的相反性質。《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靜而陽躁,陽生陰,陽殺陰。.....天地萬物,有上有下;陰陽,男女之血;左右,陰陽之道也;火和水是陰陽的標誌。”這種對立現象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中,對立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壓制,互相鬥爭,互相拉扯。《內經》稱“制”勝,如蘇文通奇《天論》曰:“陰不上陽,則脈細病,為狂;若不打其陰,則五藏爭之,九者窮。”《井磊易經易經》雲:“移竿者鎮靜,特陰者勝陽”。陰陽關系進壹步說明。

正是由於陰陽的相互牽制,才達到了事物兩面的動態統壹,達到了力量的動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陰平陽秘”狀態。陰陽和諧平衡的運動變化是事物協調發展的前提。陰陽的動態平衡表現為自然界四季寒熱的正常更替和氣候的正常變化。如《蘇文,脈當精微》雲:“冬至日四十五日,陽略高,陰略低;夏至日四十五日,陰略高,陽略低。”表現在人體生命活動的協調、健康、穩定、有序。如《蘇文條經綸》說:“陰陽均以填其形,若等其壹,謂之平人。”

如果對立的陰陽中有壹方過於強大,就會對另壹方過度克制。蘇文的陰陽學說中說:“陰勝陽病,陽勝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如果壹方的影響力太弱,而另壹方又沒有足夠的克制力,蘇文《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道家醫家認為,陰陽失調是人體陰陽失調的重要原因,治療疾病應采用基本的治療方法,如“仔細觀察陰陽的位置,平期調整”(《蘇文至真大論》,《用陰陽,用陰陽》(《靈樞·五色》)。

陰陽相依。《蘇文詞註》說:“楊琪根於陰,殷琦根於陽;無陰則無陽而活,無陽則無陰而變。”陰陽相互依存包括兩層關系:陰陽互根和陰陽互用。陰陽互根是指陰陽互存的前提,如寒熱,寒屬陰,熱屬陽。沒有寒屬陰的參照物,就沒有熱屬陽,反之亦然。陰陽互動是指陰陽的相互支持和促進。比如《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說:“天陰,天氣多雨;雨出於地,雲出於天氣。”雲是晴雨濁,雲是晴雨陰,地面的水汽蒸發上升形成雲,天上的雲落下成為雨。

就人體而言,陰和的關系可以概括為“陰藏精築壘,陽守外固”(《蘇文·怒達天界》)。“陽在外,陰也;陰、陽之辯也”(《蘇文·陰陽應象大論》)。在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精微的屬於陰的物質和能量轉化藏於五臟之中,各種屬於陽的能量在五臟氣化下產生並外顯;在與陽相關的能量活動的作用下,人類在大自然中吸入的清潔空氣和水谷的水谷細微之處都轉化為人類生活所依賴的負面細微物質。

如果人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影響,身體的陽性臟腑功能活動受到損害,必然會影響到精微物質的化生,這就是“陽損陰損”的病理過程;或者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響下,藏於五臟中的陰性精微物質被破壞,在五臟氣化下,不產生屬於楊燦的能量,相關的陽性功能活動也會被破壞,這就是“陰損陽損”的病理過程。

陰陽轉化。在壹定條件下,陰和都可以轉化為對立面,而可以轉化為陰,陰也可以轉化為陽。陰陽轉化有同有異,其過程是漸進的,而陰陽轉化是以陰陽消長為基礎的快速質變過程。

蘇文的陰陽學說應該像大圖指出的“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極寒生熱,極熱生冷”,“重寒生熱,重熱生寒”。《蘇文劉瑋誌大論》指出,陰陽轉化的原因是“物極必反”。陰陽轉化是生物和自然事物、現象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其本質機制在於:陰陽是相關事物中的相對屬性,無限可分性的存在是陰陽轉化的關鍵;陰陽的永恒運動是陰陽轉化的前提。陰陽的對立和依賴是陰陽轉化的基礎,離開這些談陰陽轉化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道醫來說,將道家的陰陽理論引入醫學領域,掌握陰陽之道,有助於從根本上認識自然和人體的客觀規律,從而在確立養生治病原則時順應自然,構建戰略地位,在具體方法上做到因人施治,對癥下藥。正如《凈月泉舒欣方八珍》所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生化無窮;善養陰者,必在陽中求陰,則陰在陽中升,泉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