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民間稱為“秋膘”。人們在初秋時流行用吊秤稱體重,並與長夏的體重進行比較,以測試他們的肥胖程度。減肥被稱為“苦夏”。當時人們往往只以胖瘦來判斷健康。當然,減肥的話還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糊秋肥”,吃好吃的。當然,吃肉是首選。
過去人們對節氣的關註很多,大多與飲食、防病有關,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不能忘記吃它。所以北京、河北、東北壹帶的人都流行“貼秋肥”。
俗話說“立夏之後,無病三分虛”。按照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人體各器官功能恢復和調節的最佳時機。
秋季進補不要吃太多的溫性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容易加重秋燥。但陽虛體質的人如果壹味清熱,反而會適得其反。而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病的朋友,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辨證施補,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所以秋季進補要因人而異。
立秋怎麽貼秋胖?
避免油炸
減少炒菜,避免油煎,盡量避免煎湯料,可以減少很多油的攝入。吃炒菜記得先去皮。千萬不要吃烤鴨、烤乳豬的皮,少喝湯、蔬菜汁。
減少每道菜的份量。
主菜減少雞鴨魚肉的量,用蔬菜做底或作為菜肴裝飾,增加蔬菜的分量。
來壹份清爽的涼菜
用魷魚、大蝦、魚片等蒸或煮制成,配以蒸好的雞、鴨、肉片,再配以黃瓜絲、竹筍,爽口不膩。至於食材的選擇,豬肉和雞肉的蛋白質都比較高,最好吃熱量最低的海膽和海蜇皮。
減少蘸醬
常用的醬料,如沙茶醬、甜辣醬、蠔油等。,含鹽量非常高,有的含油量和含糖量都很多。如果家中有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長輩,應避免使用過多的醬料。在食物的制作過程中,以食物的原味為主為宜,少用鹽和味精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