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自閉癥與中醫理論

自閉癥與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因為三歲之前的孩子處於快速發育的狀態。所以後天的脾胃功能很脆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孩子容易自汗或出汗。

因為脾胃的功能,不僅僅負責消化和吸收。同時也負責運行身體的水濕,輔助其他器官進行水濕代謝。

脾胃功能虛弱時,水濕代謝容易停滯。另壹方面會增加脾胃的負擔。同時,脾胃因功能虛弱,會剝奪肺氣,造成孩子懶怠無力,影響語言發育和其他器官的生長發育,嚴重影響發育中孩子的語言發育問題。

因為孩子很難正常表達和發展,很容易造成心理壓抑,所以很容易出現連鎖的身心問題。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壹些自閉癥兒童在中醫的條件下也取得了壹定的進步和康復。

中醫理論中,心為王,心為神。當孩子的脾胃功能出現問題時,會導致營養的吸收利用,以及水濕引起的代謝問題,這些問題會聯系起來,加重心臟的負擔,從而影響心靈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因此,它會逐漸引起代謝障礙,生長發育問題,甚至同時出現身體和精神問題,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

隨著現代物質的豐富,水果、冷飲、含化學物質的飲料、空調充斥著正在發育的孩子,使他們更加隱形,加重和誘發他們的身心問題。

當壹個發育中的孩子出現脾胃虛弱導致的壹系列問題時,不僅會導致語言發育等問題,還會導致語言發音器官等方面,因為缺乏正常的鍛煉而難以正常發育。所以更容易導致孩子的各種機能,相應的發育遲緩、停滯,甚至倒退、缺失等發展障礙。

這種發育障礙,發展到壹定程度,會嚴重影響孩子生理的器質性病理,容易造成。在現代醫學檢測下,常被誤診為兒童生理的先天性問題,如腦神經發育障礙等。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人們忽視了心理學,而心理學是可以影響生理變化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之間的關系。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些孩子有先天的病理問題。

所以,簡單易懂。在身心問題的分析中,中醫理論對於自閉癥的尋因康復也是非常重要的。

脾胃,在中醫辯證理論中,屬於陰,容易充滿陰陽兩虛。另壹方面,陽虛也會引起陰盛。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容易導致孩子自發出汗或出汗。所以會反過來影響孩子的脾胃,讓身心發育中的孩子經常處於這樣的惡性循環中,不斷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小兒脾胃問題引起的自汗、出汗,其實可以用非生理學來解釋。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隨著病理癥狀的出現,脾胃難以吸收消化,出現代謝問題,更容易導致,因為體內積水或代謝緩慢,影響血液生成和正常循環,影響兒童的身心發育,甚至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它還將導致心理,情感,行為和智力的發展,和發展。

脾胃的問題,尤其是對語言發育的影響更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壹旦脾胃下降,也會因為脾胃而被剝奪肺氣,出現語言障礙。所以脾胃功能的問題完全可以影響嬰幼兒的語言發育,影響孩子其他方面的發育和發育。

所以從理論和現象上看,完全有可能誘發孩子的自閉癥,以及生理、心理等問題。如果遇到與其他因素的巧合,無疑會大大增加兒童自閉癥的發病率。

如果單從自閉癥現象或癥狀的角度來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自閉癥的問題不僅難以獲得醫學論證,也難以得到合理解釋。但如果從中醫理論的角度分析,很容易發現自閉癥形成的問題更多。

中醫理論,在疾病康復方面,主要是基於宏觀整體的辯證治療。中醫強調人體是壹個完整的系統,任何壹種疾病都可能因為打破整體平衡而導致其他器官的疾病。所以反過來,自閉癥的辯證康復也是如此。

中醫的治療原理,或者說康復,本質上不屬於治療性質,而屬於調理手段。因為,在調理或康復的概念中,中醫主要是輔助身體自身機能達到間接的改善或恢復生理機能,使身體獲得健康。

中醫和西醫的這種康復觀念有著本質的沖突和區別。因為,西醫療法,重在機械化、分解化,哪裏難根治,哪裏能切斷,就放棄。

當然,中醫和西醫的實際沖突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決定誰好誰壞,因為客觀上,中醫和西醫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而自閉癥,在辨證診斷和病因尋找方面,與中醫的辯證思維相似。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中醫涉及軀體疾病,而自閉癥主要涉及心理、生理和神經系統問題。由此可見,雖然中醫和自閉癥的辨證模式相同,但自閉癥的辨證和康復遠比中醫對生理疾病的診斷和康復困難。

自閉癥兒童的問題,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與心、肺、脾三個重要器官的發育密切相關。其次,還有腎臟和腸道的問題。這五個因素不協調,就容易導致氣短、懶惰、精神行為和生理病理問題。但是,其實至於自閉癥的問題,壹般來說和孩子的腎功能關系不大。

發育中的孩子內臟器官的功能會直接反映在他的言語和行為上,以及他的心理情緒上。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壹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類似自閉癥的癥狀。比如懶言、註意力不集中、對事物缺乏興趣、孤僻等。

但不同的是,成年人已經有了成熟的生理機能和思想情感,而兒童的壹切都處於發育形成期。所以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雖然也出現在成年人身上,但是對於發育中的孩子來說就大不相同了。

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自閉癥專業人士,了解中醫基礎知識是絕對必要的。

下面,我們簡單說壹下中醫關於自閉癥的壹些有針對性的理論。

五臟藏精藏氣藏魂。根據藏象理論,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中心,屬於五臟。

心、肝、脾、肺、腎、五臟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即化生和諧,藏精藏能,稱為腎藏。五臟功能各有分工,相互協調,共同維持生命。五臟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和情誌因素的變化密切相關。

心的主要功能是控血藏神。心主血脈,藏神之功,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心滿意足,君主之官,生命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宰。心臟的生理特點是陽氣占優勢,陽氣明亮。

脾在身,合肌,主四肢,竅為口,花在唇,心為思,液為涎。脾胃為表裏。脾在五行中屬土,為陰之最陰,對應長夏之氣,旺於四時。

腎在體,骨、髓、腦,其華在發,在竅為耳,而二陰,在誌為恐,在液為涎。

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和情緒密切相關。中醫藏象理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人體整體生命功能的體現,五臟生理功能正常,人的精神活動也正常。

心藏神,肺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情誌活動,本來來自五臟之精,生,喜,怒,悲,畏。所以,情誌活動是由五臟分別管理的,比如心喜、肝怒、脾思、肺憂、腎畏。但是過度的情緒會傷害五臟的精氣,比如怒傷肝,喜悲,思傷脾,悲肺,怕傷腎!

自閉癥和中醫理論主要涉及食物、社會結構和生態環境。

大多數自閉癥兒童在三歲前就有癥狀。三歲之前,孩子的身心處於快速發展或發育的狀態。所以把淺薄的生理本質作為食物轉化的理論。所以很容易看出,食物對於孩子三歲前的發育尤為重要。

其次,社會物質進步也不同程度地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遷徙、留守、父母生活壓力的轉化、代際支持等因素,直接導致了個體兒童身心空間的狹小和動蕩。另外,空調、冷飲、水果、必要的疫苗等。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需求蔓延到每個家庭和孩子的生活中。種種現象都屬於社會進步,高質量的生活,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孩子不自然的成長模式。

最後,主要是生態環境問題。空氣中,尤其是現代食物已經處於與自然生長快速分離的狀態,導致各種化學殘留被發育中的兒童間接和直接吸收轉化,作用於基因定向發育或發育。

這種食物、社會結構、生態環境的作用更加突出,尤其是在狼孩和蜂王的故事中。只有這三個因素可以直接改變狼孩和蜂王的基因,在後天的環境中,物種會迅速且不可逆地變成同類中的異質生命形式。

三歲前的孩子,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於壹個相對脆弱敏感的狀態。因此,無論是食物、溫度、環境、教養方式或性格,還是其他身心事件,都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孩子潛在的發育隱患。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主要維持全身的發育平衡。脾胃是後天之本,主要直接和間接支配身體的五大系統,通過支配身體的影響間接影響心理精神和情緒行為的發育或發展。

脾胃在陰陽學說中屬於陰,容易充滿陰陽兩虛。五行上,屬土,能育萬物。嬰幼兒和兒童相對容易出現脾胃陽虛和陰虛。這也是嬰兒對熱不敏感,容易出汗的主要原因。

這種現象是生理上的,但正因為如此,也非常容易引發病理上的問題。隨著病理癥狀的出現,脾胃難以吸收、消化和運行代謝問題,容易導致體內水濕停滯或代謝緩慢,進而影響血液循環,進而會逐漸蔓延到機體的發育,甚至直接影響到機體對神經系統的發育或發育。從而間接導致心理、情感、行為、智力的發展和發育。

脾胃問題對語言的影響尤為突出。即壹旦脾胃下降,健康的成年人就會被剝奪肺氣,從而導致語言困難。因此,脾胃的功能和健康程度可以直接影響嬰幼兒的語言發育,間接影響其個體其他方面的發育和發展。

所以從理論和現象分析來看,完全有可能誘發孩子的自閉癥,生理和心理問題。如果恰好與其他因素重合,無疑會大大增加自閉癥的群體發病率。因此,從自閉癥現象或癥狀的角度來看,似乎簡單而難以合理化,沖突難以理性認知,難以邏輯論證。但是,如果從宏觀的角度去觀察和論證,我們很容易發現,自閉癥和任何事物的發展壹樣,還是有壹定的對應規律和邏輯發展演變過程的。

中醫疾病康復理論是根據宏觀整體微觀辯證的原則實施治療方案。中醫強調人體是壹個完整的系統,任何壹種疾病都有可能通過打破整體平衡而導致身體或其他器官的疾病。另壹方面,在康復治療上還是壹樣的辯證。

中醫的整個治療過程或康復手段,本質上不是治療性的,屬於調理康復的概念。因為中醫在調理或者康復的概念上,主要是通過培養和輔助身體自身的機能,來間接對抗疾病或者調理恢復。在這壹點上,中醫和西醫的康復理念有著本質的沖突和區別。

中醫的整體康復模式符合自閉癥康復的原則。因為自閉癥看似有很多癥狀,相對單壹獨立,但發現它的很多癥狀都與身體、疾病、心理、精神環境有關。中醫在辨證論治疾病的過程中還發現,疾病看似簡單的癥狀,往往在內部相互作用,導致其中只有壹種癥狀可能影響或存在於身體的其他器官或部位。

所以自閉癥在這方面類似於中醫的辯證思維。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中醫主要涉及軀體疾病的範圍,而自閉癥主要涉及軀體疾病、神經系統和心理的範圍。單從這壹點來說,雖然中醫和自閉癥有相似的辨證模式,但實際上自閉癥的辨證和康復難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中醫對生理疾病的診斷、康復或治療。

自閉癥兒童在很多方面都與心、肺、脾、三臟密切相關。二是腸道問題。如果四者不和諧,就容易導致氣短、懶惰和精神行為問題。至於自閉癥,壹般來說和腎關系不大。

從生理上講,自閉癥兒童與內臟器官中的心、肺、脾關系很大,其次是胃。心肺脾功能失調,容易導致語言、知覺、睡眠、心理情緒行為問題。胃腸功能紊亂會導致身體、運動、睡眠、情緒等問題。

在發育中的兒童,內臟器官功能的健康和平衡會直接表現在外部言語行為和心理情緒上。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壹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壹些兒童自閉癥的癥狀。不同的是,成年人已經有了成熟的思想情緒和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很容易地根據自己的身心感受,在自我調節中恢復平衡。

所以,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專業的康復工作者,了解壹些中醫基礎知識都是很有必要的。

附:中醫五臟理論(來自百度中醫文庫)

臟腑是指胸腹腔內組織致密,能貯藏、分泌或產生精氣的器官。《蘇文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藏精不瀉,滿而不實。”靈樞本藏:“五臟者,故藏靈、血、肉、魂者。”根據藏象理論,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精神意識活動屬於五臟。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體內外的組織器官聯系起來,形成壹個統壹的整體。

臟腑是指胸腹部組織豐富、致密,能貯藏、分泌或產生精氣的器官,即心、肝、脾、肺、腎五臟。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統稱。在經絡學說中,心包膜也被認為是臟的,所以也叫六臟。五臟的生理特點是化生藏精,能藏神,故稱“神藏”。五臟功能雖各有分工,但又相互協調,* * *與維生過程相同。五臟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精神情誌因素的變化密切相關。

心臟是五臟之壹,位於胸部,兩肺之間,膈肌之上,由心包保護。它圓圓的,尖尖的,像壹朵未開放的蓮花。

心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管血管,藏神。因為心臟的主血管和藏神功能支配著人體的整個生命活動,所以滿足於作為“君主之官”、“生命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宰”。心臟的生理特點是陽明。

心在體內與脈相合,光華在面,竅在舌,誌在樂,液在汗。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屬於心臟和小腸,分別為表裏。心在五行中屬於火,是陽中之陽,對應自然界的暑氣。

肺位於胸部,壹左壹右,覆蓋心臟。肺分葉,左邊兩個,右邊三個,* *上五個。肺通過肺系統(氣管、支氣管等)與咽喉、鼻相連。),所以喉嚨被稱為肺的門戶,鼻子是肺外的孔口。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氣呼吸,行水,切脈,節。肺氣的基本運行形式是宣本降郁。肺在五臟中占據最高的位置,覆蓋所有的臟腑,因此被稱為“蓋華”。肺嬌嫩,不抵禦寒熱燥濕的侵襲;肺與鼻、皮毛相連,與自然關系密切,易受外邪侵襲,故稱“嬌氣臟”。

肺在體內與皮膚結合,花在發,竅在鼻,誌在悲(憂),液在淚。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同屬於肺和大腸,表裏不分。肺在五行中屬金,是陽中之陰,對應自然界的秋氣。

脾位於中焦,膈下,胃的左側。蘇文《太陰陽明論》說:“脾胃以膜相通”。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化和控制血液。脾胃共居中焦,是人體消化、吸收和分布精微食物的主要器官。人出生後,生命活動的延續和精氣、氣血、津液的化生、富集,都有賴於脾胃的精微,故稱“後天之本”。脾氣的運動特點是主提升。脾太陰濕土,又是水液的主要運化,喜燥惡濕。

脾合體內肌肉,主四肢,而竅為口,口在唇,思在腦,涎在液。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同屬脾胃,表裏不分。脾在五行中屬土,為陰之最陰,對應長夏之氣,旺於四時。

肝臟位於腹腔內,橫膈膜下,右側腹內。

肝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排泄和儲存血液。《醫案臨床指南·肝風》中有壹句話,肝以陽代陰。肝的生理特點是升本活躍,郁則喜達,故稱“剛臟”。《論蘇文陵蘭秘典》說:“肝者,將軍之官,使計也。”

肝在體內合筋,其光在爪,其旨在竅,其誌在怒,其液在淚。膽屬肝,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同屬肝膽,為表裏。肝在五行中屬木,為陰中之陽,對應自然之春。

腎臟位於腰椎兩側,壹個在左側,壹個在右側。《蘇文脈要精微論》說:“腰、腎居。”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藏精、藏水、藏氣。腎被稱為“先天之精”,因為它儲存先天之精,控制生殖,是人類生命的起源。腎精為腎氣,分為陰陽。腎陰和腎楊燦支持、促進和協調全身的陰陽,因此腎也被稱為“五臟陰陽之本”。腎藏精,導致刺痛,又稱封精。

腎臟結合體內的骨骼,產生骨髓,並打開大腦。其旺盛在發,其竅為耳二陰,其誌為恐,其液為涎。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是腎和膀胱經的絡脈,分別表裏。腎在五行中屬水,為陰中之陰,對應自然界的冬氣。

中藥應用

1.五臟是中醫藏象理論的核心內容。五臟作為壹個整體,主要表現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整體性,以及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壹性。

人體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

藏象學說認為,人體是壹個極其復雜的有機整體,人體各組成部分在結構上不可分割,相互作用,代謝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五臟六腑、五體、五顏、九竅、百肢連成壹個有機的整體。五臟代表了人體的五個生理系統,人體的所有組織器官都可以包含在這五個系統中。具體的系統結構有:肝系統(肝膽筋眼爪)、心系統(心臟小腸脈舌面)、脾系統(脾胃肉口唇)、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毛)和腎系統(腎毛)。這五個系統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通過經絡的溝通和氣血的流動相互聯系的。五臟功能的協調和相互利用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證。在中醫中,陰陽學說解釋的是五臟陰陽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根源的動態平衡關系,五行學說解釋的是五臟功能之間相互補助、相互制約的協調統壹關系。五臟中,心是主導因素,心主五臟。明代以後命門學說興盛,對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認識,提出了“腎為百器陰陽之本”的學說。

此外,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和情緒密切相關。中醫藏象理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人體整體生命功能的體現,與五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關。人的精神活動是由五臟的精氣轉化和滋養的。比如《靈樞·本經》說:“肝藏血,血藏魂...脾藏營,營藏心...心存脈搏,脈搏存精神...肺藏氣,氣藏神...腎藏精藏神。”所以蘇文玄吳明氣把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歸入五臟:“心藏神,肺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情誌活動最初是由五臟之精演變而來的。《蘇文飲楊穎香大論》說:“人有五臟,以發喜怒哀樂。”因此,情誌活動分別由五臟管理,如“心定喜”、“肝定怒”、“脾定思”、“肺定憂”、“腎定畏”。但過度的情緒會傷害五臟的精氣,如“怒傷肝”、“喜傷脾”、“悲傷肺”、“恐傷腎”(論蘇文的陰陽應似大論)。

(2)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壹

人體不僅是壹個有機整體,而且與自然環境保持著統壹。人依靠自然環境生存,人類生命活動的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和影響;身體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必然會有相應的反應。所以《靈隋書錄》說:“人與天地有關,與日月相應。”把人體和天地放在同壹個系統中考察研究,強調內外環境的統壹,是藏象學說的第二個特點。

藏象理論應用五行學說,將自然界的五時、五向、五氣、五化與人體的五大功能系統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對應統壹。例如,就季節氣候而言,“五臟應接四時”(《蘇文金匱嚴陣》),五時之氣相互聯系,如心接夏氣,肺接秋氣,腎接冬氣,肝接春氣,脾接地方氣(《蘇文六解藏象論》)。所以就有了“春以溫氣養肝,夏以熱氣養心,夏以祁龍養脾,秋以涼氣養肺,冬以藏氣養腎”的養生原則。

五臟中氣的虛實強弱與四季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比如春季肝氣旺盛,冬季腎氣旺盛。所以春季常見肝病,冬季常見腎病。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四季之時,養生要調,用藥要用。春季要有利於肝氣的釋放,冬季要有利於腎精的儲存。另壹方面,根據五行學說,五臟之間是有聯系的。比如,相對來說,春季肺氣較強,夏季較弱,長夏較強,冬季較強,所以疾病的預後也不同。如蘇文《論藏氣之法》說:“病在肺,冬愈多,冬愈不愈,夏不如,長夏不死。”

就局部地區而言,藏象學說根據五行的特點,將五方與五臟進行比較。比如東方屬木,負責生發,對應肝氣;南方屬火,主生長,與心溝通,等等。這個比喻有壹定的科學內涵。不同地區的氣候、水土、飲食、居所、生活習慣差異很大,使人體臟腑強弱不同,體質和發病傾向也不同。比如江南濕熱,人體寬松;北方幹燥寒冷,人體密集。

由於整體觀察、類比思維等思維方法的運用,以及“重道輕器”、“重無輕有”的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中醫藏象理論也從宏觀、功能、外象等方面把握臟腑的特點。因此,有必要科學地理解和把握藏象理論的內涵,並結合臨床實踐不斷發展。

2.五臟的生理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中醫學以生理功能特征的差異作為區分臟腑的主要依據。五臟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藏精。如蘇文《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藏精而不瀉,故飽而不飽。”簡要總結了五臟的生理特點。所謂“滿而不實”、“實而不飽”,強調的是五臟精氣要保持滿,但必須是循環散而不是平淡;唐·王冰指出:“本質是完整的,水谷是真實的。五臟藏精,所以滿而不實;六腑不藏精,乃受影響,故實而不可滿。”五臟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壹般來說,病理上“多病為虛”,治療上“五臟要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