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大陸香文化的主流是從日本或中國臺灣省回歸的香文化。主要表現在養心文化的展示或追求上。與此同時,揭示湘文化深厚底蘊的“湘學”也迅速崛起。臺灣省回歸的香文化主要是以劉良友先生為代表的養心文人文化。突出的是文人在書房裏參與香火和開悟。它的環境、香、器、禮都是開放的中國傳統香文化。
日本香文化
但在室町時代,大約是中國明朝時期,日本的香文化形成了藝術享受高雅、品香程序和規則相對規範的“香道”文化,即出現了以貴族皇族和武士分支為代表的香道。日本香燭講究形式,儀式感強,旨在通過行動儀式提升個人修養。日本的香燭或香賽,雖然“香”(壹種高雅的猜香收藏),但也屬於封閉的“單品”(單壹香材),不同於中國傳統香文化的開放式全身吸收,而是因為其精細的材料只能用鼻子吸收。
中日香文化的原理、結構、體系有很大不同。比如中國的開放風格和日本的封閉風格的區別,中國的和合香和日本的團香單品的區別,中國的贈香養心養生和日本的辨香養藝養儀的區別,中國的味和味和日本的味和禪的區別,中國的靜和動和日本的靜的區別。
——聞香悟道——
中國芳香文化
什麽是中國傳統香文化?中國的香文化始於神農嘗百草。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外交、家居生活、個人情感等各個方面,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香料,用不同的方式產生香味,進而演繹出中國特有的香文化體系,即從文化現象到文化觀念,伴隨著中國人特有的宗教、文化、生活觀。
總結壹下,中國傳統香文化的構成是:品香料,制香產香,香席送禮,驅疫避穢,參香參悟。
從中國傳統香文化構成的“三育”來看,不僅僅是在香墊上展示香料的味、意、韻那麽簡單,還要“揭示”其脈絡,尤其是要看到中國傳統香文化所承擔的教育和保健的重要責任。
“養禮”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責任,代表著中國傳統香文化的高度。“養心”引領人們探索心靈領域,代表了中國傳統香文化的深度。“養生”關註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了中國傳統香文化的博大。
所謂“養禮”,就是倫理上的用香。祭祀香火文化最早出現在神農時代。中國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禮儀之邦。這個儀式是以壹種制度化、程序化的儀式來尊重天地關系。儀式的主要內容是燒香祭拜,讓香煙傳達世人對天地關系的祈禱。此外,中國古代還有“禮香”。東晉方士王甲曾寫道,黃帝“令百位王公受德教化,先列玉於蘭璞桌上,焚榆之香”(東晉王甲寫《集註·卷壹》)。這些香火文化活動所培養出來的儀式,是古人達到統壹思想的主要目的。唐朝貞觀初年,“各仗下議政事,起居起居”,“若仗在,內閣分香案”(《新唐書》卷四十七,宋代歐陽修編)。顯然,焚香在中國古代宮廷神聖莊嚴的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的象征作用,即焚香標誌著國王對神諭的堅守,意味著貫穿天人的智慧和尊嚴。
——聞香悟道——
在中國傳統的祭天、祭祖的香文化中,儀式機制是通過香座和儀式的解讀,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規範,從頭、手、身的行為到心、腦的思維,警醒人們要時時感恩、敬畏、慈悲,以“禮義廉恥”作為人們日常言行的觀察,使人們有壹個共同的道德標準和秩序。
香文化“養心”是基於香的自然屬性。香的冷、熱、溫、涼、辛、甜、酸、苦、鹹這“四味”所表達的不同氣味,會使人產生喜怒哀樂、恐懼等不同的情緒。所以,香的“養心”就是提煉香本身的香味,特別是經過人工的二次加工,類似於中醫理論中的君臣佐使,使每壹種香都呈現出不同的香味。宋明時期,文人士大夫通過圍爐品香,以香為媒,發展出心靈之間的互動,成為壹種高級的精神享受活動,後被日本繼承,發展成為日本的香道。
同源香藥
自從神農嘗過百草,全部了解之後,香與藥的同源就壹路支撐起了香的“養生”功能。神農發現並提取了許多可以防病治病的芳香物質。香材的性質和味道可以使人的身體產生壹種生理反應,達到理療和治療、除煩、解郁的效果。尤其是漢代和諧香(指根據和諧香的起源,精選優質香藥,調配各種香藥制成的香制品)出現以來,香料不僅可以通過“滋補”作用於人的身心,還可以直接入藥治病。
從香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到香器的制作乃至香文化理論的發展,宋代香文化達到了中國香文化史上的高峰。如今,宋代文人優雅的“四忙”——點茶、焚香、掛畫、插花,就是我們今天在日本所說的“茶道、香徑、花道”。可惜今天很多人在對歷史的無知中放棄了祖先的文化主動權和話語權,也因為文化無知而喪失了文化自覺和自信。可以說,承載著中華民族哲學思想的中國傳統香文化,是對世界香文化的特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