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服用保健品成為富人和文人的消費時尚。這壹時期,這種以麥飯石為基本成分的“補品”最為流行。當時最高級、最流行的是“烏石散”,也叫“寒食散”。據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寒食散由朱砂、雄黃、明礬、增青、磁石五味藥制成。吳十三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服用後身體發熱,但也有很強的毒副作用。服用後內心煩躁,如焚體。所以服用烏食散是嚴格的:必須是寒服、冷飲、寒食、寒臥,故名“寒食粉”。發藥時,必須在脫下外衣,出門散步時戴壹頂大帽子,所以又叫“走散”、“走藥”。
中國人對滋補品的迷信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峰。這壹時期煉丹術翻新,保健品種類繁多。有的用11月采集的豬牙、皂莢制成灰膏,做成壹種叫“豆莢生牙”的保健藥品。連大小便都是唐人用來煉補藥的。有壹種丹藥叫“鉛汞”,是用少男少女的大小便制成的。這些丹藥在唐代俗稱“大藥”。而唐朝皇帝更迷信補藥“多餌丸”。
宋元時期,以動物奶、動物血為代表的液體補品開始流行。這種保健品的消費趨勢其實在唐末就出現了,當時叫“飲”,也就是現代的保健飲品。鹿血在真正的富人和貴族中很受歡迎。《清波雜誌》記載:“士大夫謀縱欲,包括養巨鹿,每日刺其血,飲酒。”有的人甚至養了幾百頭鹿,可見宋元時期的人是迷信鹿血的保健功能的。
到了明代,有錢人的保健消費觀念似乎退步了。漢唐時期流行的麥飯石固補又有了市場,煉丹之風再起。到了明代,有錢人以丹藥為景,皇帝、大臣、宦官甚至普通官員都相當癡迷於燒煉之術,這在《明史》和《史明錄》中都有記載。其實明清很多補藥都是春藥,歷代皇帝常用的“大補”其實就是這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