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我們祖先的智慧是我們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在日常生活中,古人對我們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但要成為“大家風範”,僅僅達到行動要求是不夠的。所謂“似是而非”,要求我們在精神品質和道德觀念上提出壹套完整的準則。對此,古人要求我們“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道家、佛家、儒家都是真善美。
佛教的核心是什麽?(來自網絡)
佛教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禁欲、決心和智慧。通過禁欲,妳會堅定,通過堅定,妳會明智。鳥巢禪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這三個字歸納成十六個字:壹切惡都是惡,壹切善都是追求,自凈就是自凈,佛法就是壹切。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真、八正道和十二因緣。
四諦包括苦諦、聚諦、滅諦、道諦。苦是把社會生活中的壹切都判斷為苦,聚諦是講苦因,滅諦是請人消除苦因,道諦是為佛教徒指明解脫之道,可以概括為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正見佛法)、正念(思必正四諦)、正語(言不可反佛)、正業(行為符合佛法)、正命(人生符合佛法)、正勤(正學佛修行)、正念(正念佛法)、正定(佛法若禪定,就要接受。只有通過八正的修行,才能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十二因是十二個互為因果的環節,即老與死、生、存(生活狀況)、取(追求)、愛、受(苦樂感受)、觸、六入(眼、耳、鼻、舌、身、心)、名與色(胎中精神、物質狀態)、認知(投胎時的心、識)。這十二因緣相互依存,川流不息,形成了“業障之輪六大司”。
佛教的教義主要體現在佛經中。佛經全集《大藏經》包括經、法、理三部分,故又稱三藏。
道家思想(來自網絡)
古代道教是壹個學派,源遠流長。道家用“道”來探討自然、社會、人生的關系。道家思想主張道法自然,包羅萬象,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既全能又不朽,具有辯證因素和無神論傾向;提倡清靜主義,反對鬥爭。
相傳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的大智慧,總結了古代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完整系統的道家學說,標誌著道家思想的正式形成。他的學說把“道”作為最高的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間最高的真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
“路散成壹個形狀,形狀太舊了。”——《老祥子朱爾》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盤古、伏羲、女媧、廣成子、黃帝、顏地、老子、莊子、列子、鬼谷子、張亮、張道陵、司馬徽、諸葛亮、冉閔、徐茂公、宋濂、劉伯溫、顏真卿、王羲之、張三豐等。
道教是中國唯壹的本土宗教。道教起源於黃帝,集大成於老子,發展於張道陵石天,對中國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書法、藝術、體育、歷史、商業、軍事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初年和唐朝初年,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明太祖都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前朝的暴政中休養生息,成為最強大的王朝。史稱文景、貞觀、開元、仁宗、洪武之治。
儒家思想(來自互聯網)
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壹。儒家學說,又稱儒教或儒學,是孔子創立的。起初是指從事殯葬行業的司儀。後來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儒學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學派,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儒教、儒教的概念要區分。儒家作為壹種理論,儒家作為壹個階層,儒家作為壹種信仰,既相同又不同,需要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