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專家:
肖誌雲(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預防保健科高級健康經理)
中國自古就有“食無肉,不如食無湯”的說法,可見喝湯在中國人的飲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有壹個熱議:湯是“垃圾食品”嗎?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湯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健康”,長時間燉煮也可能破壞食材的營養成分。並且還為唐列舉了五宗罪:
壹個是高鹽。為了改善味道,湯裏經常放很多鹽。但《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食鹽不應超過6g。
二是高嘌呤,如《老火湯》中的常客:肝、牛肉、牛舌、豬肉、鴿子、魚、貝類、豆類...這些成分的嘌呤含量非常高。燉的時間長了,嘌呤大部分會溶到湯裏。
第三是高脂肪。豬、牛、羊肉、骨髓都含有大量的脂肪,放在湯裏煮會讓我們“喝”掉大量的脂肪。
第四,沒有營養。經過長時間的燉煮,水溶性維生素基本被破壞。
第五,會灼傷口腔食道。湯只有熱的時候才好吃,但是吃熱的食物可能會導致食道上皮損傷,增加食道對致癌物的易感性。
湯是垃圾食品是因為這五宗罪嗎?真的不能好好喝湯?
其實對於如何健康喝湯,不同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湯。比如,肥胖者盡量不喝肉湯、骨頭湯、雞湯,可以喝鴨湯。高血壓需要控制飲食中的鹽攝入量,所以無論是魚湯還是肉湯,都需要少放鹽。他們應該喝少鹽少油的清淡湯。痛風患者和高尿酸人群在煲湯時要註意食材的選擇。痛風患者嘌呤代謝紊亂,應註意避免從食物中攝入過多的嘌呤。嘌呤在肉類、海鮮等食物中含量較高,燉後容易溶解在湯裏。因此,痛風患者應避免喝肉湯、魚湯、海鮮湯;妳應該選擇沒有肉的蔬菜湯或者蛋花湯。糖尿病患者要註意喝湯,不僅要清淡、少油、少鹽,還要註意不要喝含糖很多的甜湯。膽囊炎患者應控制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喝湯時,他們必須撇去浮在湯裏的脂肪,濃湯、油湯壹定不能喝。
其次,煲湯的時候可以改進煲湯的方法。我們往往認為湯煮的時間越長越好喝,這樣不僅湯裏的嘌呤會增加,壹些營養成分也會被破壞。壹般肉湯要煮1小時左右,蔬菜湯煮的時間要縮短。煲湯要註意調味品的合理添加。湯越煮越濃。所以鹽不要放太多,煮的時候加鹽。在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式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成年人每天攝入的鹽不應超過6克,相當於壹個啤酒瓶蓋的大小。
另外,什麽時候喝湯也很重要。有人說“飯前喝湯苗條健康”,也有人說“飯前喝湯對消化不好”。其實單純說飯前喝湯還是飯後喝湯更健康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於喝多少湯,喝什麽湯。無論是飯前還是飯後,喝壹小碗對正常人影響不大。其中,對於肥胖者來說,飯前喝湯有利於控制體重。只是不要喝很多,否則必然影響消化。因為國外研究表明,飯前喝湯可以減少約15%的攝入量,胃裏提前有了壹些水,所以食物在胃裏會膨脹,飽腹感更不容易讓人暴飲暴食。另外,對於胃下垂、胃動力不足的人,飯前飯後少喝湯。
總之,不要太迷信湯的健康,也不要拒絕千裏之外的喝湯而失去喝湯的樂趣。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制:北京科技報|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們轉發。
微信官方賬號、報紙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editor @ 163.com。
未經授權拒絕轉載,違者必究。